血瘀本質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è yū běn zhì

2 英文參考

Essence of blood stasis

3 註解

血瘀本質是對中醫血瘀證形成機理及其病理學基礎的現代認識。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認爲血瘀血液循環障礙、尤其是微循環障礙有着極爲密切的關係。通過對臨牀血瘀證患者的甲皺和球結膜微循環同位素I151尿酸冠脈流量指數測定、通過血流圖對不同血瘀證患者器官血流量治療前後的測定等,均證實了以上論點。

(2)認爲中醫血瘀血瘀證包括血栓形成血栓性疾病。研究發現血瘀患者血小板形態功能改變主要有:細胞形態改變,電鏡下表面皺摺及僞足增多,可見血小板粘附於紅細胞上;大型血小板比例增多(直徑大於3.5μm);有聚集傾向的血小板增多,聚集比例增大而吞噬能力下降;血小扳顆粒減少,空泡增多,顆粒間互相融合:環周微管消失並出現微絲,等等。因此認爲,血小板易於激活發生聚集,是“內結爲瘀”的形態學基礎。血小板易於變形聚集、融合性強使循環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體增多,且又融合成不可逆的聚集體,聚集體粘附於血液其它成份,不斷增大,附着於血管壁,使管腔變窄,血流緩慢瘀滯,最終造成“血脈凝泣”。

(3)認爲血瘀證代謝失調相關。許多代謝失調性疾瘸如硬皮病、角膜瘢痕、外陰硬化萎縮性苔癬等均表現有各種血瘀見證,且施用活血化瘀藥後,通過對膠原代謝的影響及對某些脂質及酶的影響,可使症狀緩解。

(4)認爲血瘀血瘀證免疫功能障礙有關。許多免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見證,且能通過活血化瘀療法使T和B淋巴細胞的比例恢復正常,或增加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或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活力,或阻斷凝血因子和消除血中已被激活的凝血物質以及抗炎及抑制免疫性抗體作用

(5)血瘀血液流變學的關係。在一些血瘀證患者中,可見有不同程度的全血粘度,血球壓積、血漿粘度和纖維蛋白原增高、血流減慢等。而另有部分血瘀患者血液粘度呈低下改變,故有的學者將“高血液粘度症”和“低血液粘度症”兩類病理改變與中醫血瘀證的“血實證”和“血虛證”相比較

(6)血瘀體液調節內分泌紊亂之關係。一些現代醫學認爲是體液調節功能內分泌功能紊亂的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往往有“血瘀”的見證,且經活血化瘀治療後,內分泌紊亂可得到程度不一的改善或糾正。

綜上所述,血瘀包括四個方面的病理變化:

(1)血液循環障礙,主要是靜脈循環、尤其是微循環障礙所造成的瘀血出血、血栓、水腫等;

(2)炎症所致的組織液滲出、變性壞死萎縮、增生等

(3)代謝障礙引起的組織病理反應

(4)組織無限制的增生或細胞分化不良。上

諸方面的改變在血瘀證中的表現可以是單一的,也可表現爲多方面的。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