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卵管通氣檢查

婦科手術 化驗及醫學檢查 手術 婦科小手術 輸卵管通暢手術 婦產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手術名稱

輸卵管通氣術

2 別名

輸卵管通氣檢查;uterotubal insufflation;輸卵管注氣;insufflation of fallopian tube

3 分類

產科/婦科手術/婦科小手術/輸卵管通暢手術

4 ICD編碼

66.8 02

5 概述

輸卵管通氣術利用特殊器械將氣體(空氣、氧氣或二氧化化碳氣)自宮頸注入宮腔,以明確輸卵管是否通暢。

6 適應

輸卵管通氣術適用於:

1.各種原發或繼發不孕症

2.不孕症手術後,預防粘連形成,測定手術效果。

3.疏通輸卵管輕度粘連。

4.治療性通液 於月經後3~4d開始,6次爲1療程,每月作1療程。藥物青黴素40萬U,鏈黴素0.5~1g(均需先行過敏試驗)。透明質酸酶150U或醋酸可的可的可的松50mg溶於生理鹽水8~10ml中,3個療程後進一步造影檢查,以判定治療效果。

7 禁忌症

1.月經週期紊亂尚未糾正。

2.盆腔存在生殖腫瘤

3.生殖器官炎症 急性期或慢性反覆發作期,藥物治療尚未控制

4.全身狀況差,有嚴重心、腦、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

5.已明確爲男方不孕者。

8 術前準備

1.時間選擇 月經乾淨後3~7d。術前3d禁性生活。

2.經各種檢查證實確實未妊娠者。

3.術前查白帶常規,血、尿常規及體溫血壓

9 手術步驟

1.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消毒外陰及陰道,鋪消毒手術巾。

2.雙合診檢查瞭解子宮大小、方位、質地活動度、形態及與周圍臟器的關係,兩側附件有無異常。

3.安放窺器,暴露宮頸,消毒陰道及宮頸,用宮頸鉗鉗夾前脣,向外牽拉,使子宮呈水平位(圖11.1.1.2.2-1)。

4.以子宮探針順子宮方向輕輕探達宮底,測其深度並證實屈度及大小檢查是否相符,遇有阻力不可強探,可改變方向尋找無阻力且變異的宮腔位置。明確腔內有無內壁不平感或粘連、腫瘤壓迫所致探針受阻感(圖11.1.1.2.2-2)。

5.檢查通氣裝置是否完善,不應漏氣。

6.將子宮通氣導管按探針檢測方向插入頸管,固定於事先選擇的深度。用組織鉗夾住宮頸前脣,在向外牽拉子宮頸同時,向內推進充氣導管錐形頭,二者緊密套合,使用空氣者可擠壓皮球,逐步使壓力上升至26.66kPa(200mmHg);如系CO2通氣裝置,打開氣門,壓力控制在39.9~53.2kPa(300~400mmHg),使氣體進入宮腔(圖11.1.1.2.2-3)。

10 通氣結果判斷

如何判斷通氣結果:①輸卵管完全通暢者,通氣壓力升至10.64~13.3kPa(80~100mmHg)後會自動下降至5.32~6.65kPa(40~50mmHg),氣體進入腹腔後壓力自動下降;而壓力升高到18.62~19.95kPa(140~150mmHg)時下降,可能爲卵管痙攣或傘端輕度粘連而被衝開。②通氣加壓時,聽診器在下腹恥骨聯合上三橫指處兩側,可聽到氣體通過聲。③氣體進入腹腔,病人坐起,站立時腹腔氣體上升,刺激膈肌神經末梢引起肩痛表示有氣腹。④輸卵管完全不通者,加壓至23.94~26.60kPa(180~200mmHg)時壓力錶未見下降,病人此時僅感下腹部痠痛而無肩背痠痛

11 中注意要點

輸卵管通氣發生氣栓的危險,現多用CO2及O2,以避免發生氣栓,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徵,遵守操作規程。檢查過程中必須嚴密觀察患者反應,一有胸悶咳嗽症狀,立即停止操作,置頭低腳高位,給予鎮靜劑,心跳驟停時,立即進行搶救。

1.通氣不可在月經剛淨或宮腔仍有血性分泌物時進行,以防感染、氣栓,嚴重者甚至突然死亡。

2.通氣壓力不可超過26.60kPa(200mmHg),加壓宜緩慢,以免血管破裂或損傷輸卵管壁引起氣栓。

3.通氣時,輸卵管可能呈現暫時性痙攣,精神緊張者尤爲多見。輸卵管雖通暢,氣體仍不能進入腹腔,故單憑一次通氣不能肯定輸卵管是否阻塞,應在下次月經後再進行。一般3次通氣方可確診。個別病人3次可能不通,而在子宮輸卵管造影時,卻表示通暢。故單憑通氣不能完全做出最後結論,必要時可在操作前肌注阿托品0.5mg。

4.採用易於吸收的CO2通氣,可減少併發症,且可重複1~2次。

12 術後處理

輸卵管通氣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術後2周內禁性生活,以防感染

2.術後可行腹部X線透視,病人取站立位,見遊離氣體聚集膈下,形成透明帶,可診斷輸卵管通暢。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