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蟾蜍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í chán chú

2 拼音名

Shí Chán Chú

3 別名

瓜蔞

4 來源

藥材基源:爲葫蘆科植物趾葉栝樓的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chosnthes Merr.et Chun.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

5 形態

草質藤本。攀援;莖細,具縱棱及槽,無毛或僅節上被短柔毛。葉柄長2.5-6cm,具縱條紋,無毛;指狀複葉具小葉3-5片;小葉片膜質或近紙質,中央小葉常爲披針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長9-12cm,寬2.5-3.5cm,兩端漸尖,邊緣具疏離細齒,外側兩片近於菱形或不等側的卵形,上面幼時被短硬毛,後變爲白色圓糙點,背面淡綠色,無毛,具顆粒狀突起,主脈和側脈在上面稍凹,密被短柔毛,背面凸起,具白色圓糙點,細脈網狀。卷鬚長而細弱,具條紋,2歧。雄總狀花序長14-19cm,總花梗及花梗被褐色短柔毛,具縱槽紋,中部以上有花8-20朵;苞片倒卵形或菱狀卵形,長10-15mm,寬約8mm,被短柔毛,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中部以上撕裂或具不規則的銳齒;花梗長4mm;花萼筒狹漏斗狀形,長2-4cm,上部徑7-10mm,裂片披針形,長7-10mm,寬2-3.5mm,寬8-12mm,先端具流蘇;雌花單生,萼筒圓柱形,長約3mm,徑約5mm,萼齒和花冠同雄花;子房卵形,長1.5cm,徑8mm,無毛。果實球形,徑5-6cm,橙黃以,光滑無毛;果柄長1(-3)cm。種子卵形,膨脹,灰褐色,長10-12mm,寬約8mm,先端圓形,種臍壓扁,三角形,無邊棱及線。花期6-8月,果期7-12月。

6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500m的山谷疏林中、灌叢或路旁草地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和雲南。

7 化學成份

種子脂肪酸(fatty acid),包括月桂酸(lauric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還含血凝集素(hemagglu-tinin)。

8 性味

味苦;性寒

9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咳嗽痰稠;咽喉腫痛胸悶便祕;癰腫瘡癤;毒蛇咬傷

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11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