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覺學說

生物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è jué xué shuō

2 英文參考

color vision theory

3 註解

人眼能在400~750納米的光波可見光譜)範圍內分辨出150多種不同色光。解釋此現象的學說很多,提出最早,並得到最多事實支持的爲三原色學說。此學說最初由楊格(Young,1801)提出,後經赫姆霍爾茲(Helmholtz,1852)修改。此學說假定在視網膜上有三種視錐細胞,分別含有三種不同的感光色素,各自對紅、綠和藍三原色光敏感。當它們同等地受到刺激時,來自各方面的神經衝動在視皮層的綜合下,即形成白色感覺;其中任一種單獨受到刺激時,即得相應的色覺;三種物質受到不同比例的合併刺激時,可形成各種色覺。三原色學說得到一些實驗證據的有力支持,如視錐細胞吸收光譜的特性的研究;又如實驗中用不同波長的可見光照射視網膜的同時,記錄神經節細胞的放電,發現視網膜存在兩類神經元;一類對可見光作廣譜的應答,另一類對某一較小光譜範圍的光起反應。前者稱優勢神經元(dominator),後者稱調變神經元(modulator)。調變神經元又可分爲三種:其光譜敏感度曲線的最高點發生在紅黃(580~600納米)、綠(520~540納米)和藍(450~470納米)三個波段,與三原色大致符合。其作用基礎爲一個節細胞與一個視錐細胞的單線聯繫。我國神經生理學家張香桐根據單色光照射與視神經反應的研究,認爲紅、綠、藍三原色光引起的衝動是分別由粗、中、細(直徑爲9微米、4微米和1微米)三類視神經纖維傳導的。上述事實均是對三原色學說的有力支持。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