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顱內窩徑路咽鼓管成形術

手術 非化膿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的手術 中耳手術 耳鼻喉科手術 咽鼓管成形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īng lú nèi wō jìng lù yān gǔ guǎn chéng xíng shù

2 英文參考

eustachian tuboplasty via middle cranial fossa approach

4 別名

顱中窩徑路咽鼓管成形術;經顱內窩徑路歐氏管成形術;經顱內窩徑路耳咽管成形術;顱中窩徑路歐氏管成形術顱中窩徑路耳咽管成形術

5 分類

耳鼻喉科/中耳手術/非化膿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的手術/咽鼓管成形術

6 ICD編碼

20.8 01

7 概述

咽鼓管又名歐氏管(Auditory eustachian tube)(圖9.2.3.4.1-0-1,9.2.3.4.1-0-2),咽鼓管自鼓室前壁相當於鼓膜前上象限,向內、向下並向前通至鼻咽部的側壁。全長約35~39mm,由骨部與軟骨部構成。骨部爲近鼓室段,佔全管長的1/3;軟骨部爲近鼻咽端,佔全管長的2/3,由3~4片槽樣纖維軟骨構成,前外側的軟骨板較短,後內側的較長,其下方及外側面大部無軟骨,以纖維結締組織膜而圍成裂隙狀管型,經常處於閉合狀態(圖9.2.3.4.1-0-3)。

咽鼓管的鼓室端開口稱鼓口或鼓室口,位於鼓室前壁上方,鼓膜張肌半管之下,頸內動脈管前外方(圖9.2.3.4.1-0-4)。

鼻咽端的開口稱咽口,位於鼻咽外側壁(圖9.2.3.4.1-0-5)。

自鼓室口向前、向內、向下達咽口,管與水平面約成40°角,與矢狀面約成45°角。鼓室口約高於咽口2.0~2.5cm。骨部最寬處爲鼓室口(圖9.2.3.4.1-0-6)。其呈漏斗狀,內徑約4.5mm,越向內越窄;至骨與軟骨部相交處最窄,稱爲狹部(圖9.2.3.4.1-0-7),內徑約1.0~2.0mm。從峽部向內又逐漸增寬,達咽口(呈三角或橢圓形)處最寬,長約9.0mm。

咽鼓管軟骨部,齶帆提肌和咽鼓管嚥肌等附着於後脣,有齶帆張肌附着於咽口處的前脣(圖9.2.3.4.1-0-8),故當呵欠或做吞嚥等動作時,此三肌收縮,使咽口開放,藉以調節鼓室氣壓,保持鼓膜內外兩面壓力的平衡

小兒的咽鼓管較成人短,管腔相對比較大,峽部較寬,不成弓形彎曲而似一直線,與水平面成10°角,近於水平,故鼻與咽部炎症易經此管侵入鼓室(圖9.2.3.4.1-0-9)。

巖大淺神經溝在鼓膜張肌半管和咽鼓管骨部內側,並互相平行,是鼓膜張肌半管和咽鼓管骨部位置的標誌;咽鼓管居於頸內動脈管前外方,咽鼓管狹窄與棘孔、卵圓孔、頸內動脈外口鄰近。棘孔在峽口外下方,卵圓孔在峽口的前下方,頸內動脈管在峽口後外方。齶帆張肌、齶帆提肌是尋找咽鼓管峽部的標誌,蝶骨棘是棘孔後外方的突起,易觸摸到,與咽鼓管峽部鄰近,也可作爲尋找咽鼓管峽部的重要標誌。蝶骨棘在咽鼓管骨部狹口的後下方。

由於咽鼓管解剖部位關係複雜,特別當咽鼓管骨部完全阻塞後,施行咽鼓管成形術極爲困難。做鼓室成形術聽力重建術,咽鼓管功能正常是重要的條件之一,因此以下幾種咽鼓管成形術是可選擇使用的。

8 適應

經顱內窩徑路咽鼓管成形術適用於:

1.慢性非化膿性或粘連性中耳炎,術前X線造影或顳骨CT示咽鼓管骨段峽部完全阻塞而須行鼓室成形術者。

2.原發於咽鼓管內或其周圍的腫瘤,如腦膜瘤血管瘤等。

3.術前用聲阻抗檢測法,Valsalva飲水鼓氣法或導管通氣可以確定咽鼓管功能障礙者。

9 禁忌症

1.鼓室病變有急性感染發作;全身慢性疾病,抵抗力減弱者。

2.聽力檢查爲感音性聾者。

3.鼻、鼻竇鼻咽急性炎症未愈者,術區皮膚炎症者,均應暫緩手術。

10 術前準備

1.顱中窩手術器械、鼓室成形器械、咽鼓管魚骨探子。

2.術前將頭髮完全剃除。

3.術前晚服苯巴比妥0.09g,灌腸。

4.硫酸阿托品0.5mg進手術室前皮下注射(成人量)。

5.術晨禁食禁水。

11 麻醉體位

1.以全身麻醉較爲適宜。

2.體位與顱中窩手術相同。

12 手術步驟

1.切口部用1%利多卡因含1∶1000腎上腺素液浸潤麻醉。注射和切口請參閱“顱中窩進路面神經減壓術”。

2.分離腦膜  自顱中窩底部用剝離器細心分離腦膜保持完整,若有撕裂可致長期腦脊液漏。硬腦膜分離後用拉鉤掀起,暴露顱中窩底,認清以下標誌:①巖大淺神經所穿過的面神經裂孔,多數病例膝神經節骨質覆蓋,約有5%~15%膝神經節暴露而無骨質覆蓋;②腦膜動脈穿過的棘孔,爲咽鼓管峽口部的標誌;③弓狀隆起位於棘孔的後方,爲上半規管標誌。

3.暴露前鼓室頂部與咽鼓管  用鑽石鑽沿巖大淺神經向後磨去骨質暴露神經節面神經、鼓室隱窩和中耳,去除前鼓室頂部骨質,即可進入咽鼓管至峽部,然後清除管內纖維組織或增生的骨質(圖9.2.3.4.1-1)。

4.將2mm直徑硅膠或塑料管插入咽鼓管軟骨部,並露出於鼻咽部開口,外側端置於咽鼓管鼓室口,使咽鼓管正常黏膜能沿硅膠或塑料生長。管腔兩端系粗絲線,分別由鼓膜穿孔引出,固定於外耳道,並由咽口引出,經鼻腔固定於鼻前孔。

5.置一骨片或小硅膠板及顳肌筋膜,覆蓋鼓室頂部,以防硬腦膜下垂與聽骨粘連。

6.取出拉鉤,使膨出部的大腦顳葉復位,將保留的顳骨骨片復位並鑽孔,用銀絲縫合固定,用腸線和絲線依次縫合傷口,覆以消毒紗布包紮。咽鼓管成形術後,聽力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若鼓室傳音結構病變比較嚴重,須於數月後採用不同手術方法進行聽力重建術。

13 中注意要點

1.注意分離腦膜時勿撕裂,以免形成腦脊液漏,若有撕裂,宜取顳肌筋膜修補。

2.找咽鼓管狹部或處理病竈時,認清其周圍標誌,切勿損傷頸內動脈管。因咽鼓管骨部內側壁與頸內動脈管水平段相隔的骨板最薄處僅0.5~1mm。

3.注意損傷暴露的膝神經節、因該部也有骨管裂隙者佔5%~15%。勿損傷腦膜動脈及巖上竇。

4.磨鼓室天蓋時,勿損傷聽骨鏈。

14 術後處理

1.局部處理與顱中窩進路其他手術相同。

2.全身用抗生素7~10d。

3.注意留置咽鼓管的硅膠或塑料管3個月內勿脫出。

4.預防鼻腔鼻竇感染

5.術後3~6個月,再將置入咽鼓管內硅膠管由外耳道或由前鼻孔拉出。

15 述評

1.損傷腦膜腦脊液漏腦疝

2.出血

3.損傷聽骨鏈、聽力下降。

4.損傷面神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