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骨與距骨頸融合術

手術 足部手術 骨科手術 距骨骨折與脫位的手術治療 距骨體骨折與脫位的手術治療 足部骨折與脫位的手術治療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ìng gǔ yǔ jù gǔ jǐng róng hé shù

2 英文參考

blair tibiotalar fusion

4 分類

骨科/足部手術/足部骨折脫位的手術治療/距骨骨折脫位的手術治療/距骨體骨折與脫位的手術治療

5 ICD編碼

81.1108

6 概述

脛骨與距骨頸融合術用於距骨體骨折與脫位的治療。對無移位的距骨體骨折,可用短腿石膏固定足和踝關節於中立位6~8周。對有移位的距骨體骨折應儘早做開放復位和內固定術。如在晚期踝關節或距下關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可做關節融合術。對嚴重移位的距骨體粉碎骨折,如難以復位和固定,可考慮將粉碎的距骨體切除,保留距骨頭頸部,將脛骨與距骨頸融合。如距骨頭頸部也不能保存,則做距骨全切除,並將脛骨跟骨融合。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23.1.1.2.1-1~3.23.1.1.2.1-3)。

7 適應

脛骨與距骨頸融合術適用於:

1.距骨體嚴重粉碎骨折,手術難以復位和固定,但距骨頭頸部尚完好者。

2.開放性距骨頸骨折,距骨體向後全脫位,完全喪失血供或距骨體脫出傷口外,經清創傷口癒合後6~8周。

3.陳舊性距骨頸骨折,距骨體發生缺血性壞死

8 禁忌症

1.距骨體雖骨折,但經手術復位和內固定後位置較滿意且關節面仍較完整者。

2.開放性距骨頸或距骨體骨折,傷口感染控制,傷口未癒合者。

9 術前準備

包括皮膚準備,骨刀、氣動(或電動)骨鋸、螺絲釘等骨科器械。

10 麻醉體位

1.採用硬脊膜外麻醉腰麻

2.仰臥位,於大腿中部綁氣囊止血帶。

11 手術步驟

1.做踝關節前外側切口,從踝關節近側約8cm腓骨內側處開始,向下經踝關節和跟骰關節,直至第4蹠骨基底處(圖3.23.1.1.2.1-4)。沿皮膚切口線切開深筋膜、橫韌帶、交叉韌帶脛骨骨膜和踝關節前關節囊。將骨膜關節囊向兩側剝離牽開,顯露踝關節和距骨頸部。

2.將足蹠屈,以增加踝關節顯露。去除距骨體部,必要時用骨刀將其鑿成碎塊後取出,保留距骨的頭頸部(圖3.23.1.1.2.1-5)。用氣動骨鋸或骨刀從脛骨下端前面取1塊長約5cm,寬2.5cm的滑移植骨塊,去除其下端的關節軟骨面。在距骨頸部用骨刀鑿1寬2.5cm,深約2cm的骨槽(圖3.23.1.1.2.1-6)。

3.把滑移植骨塊向下插入到距骨頸部的骨槽內,保持關節於蹠屈5°~10°位,用1~2枚螺絲釘將移植骨塊近側固定於脛骨上,植骨塊遠端與距骨頸處植入骨松質碎片(圖3.23.1.1.2.1-7)。

12 中注意要點

1.儘量保存距骨頭部和頸部,並保護距下關節面不受損壞。在脛骨前面和殘存的距骨之間用滑移植骨做踝關節固定術後,足和踝關節保持正常關係,肢體不會縮短,足部仍有輕度屈伸活動,距下關節和距舟關節也有一定的活動,負重行走力量也較爲正常。

2.手術中要注意確保植骨融合成功和融合在良好的功能位置。

13 術後處理

脛骨與距骨頸融合術術後用長腿管形石膏固定,膝關節屈曲30°,踝關節於蹠屈5°~10°,足弓妥善塑形。4~6周後可改爲短腿石膏。12周後去石膏X線片複查,如骨融合牢固,可在扶雙柺下開始逐漸練習負重行走。

14 併發症

脛骨與距骨頸融合術的主要併發症爲:

1.踝關節融合失敗或固定位置不良。術中應注意正確操作。術後用石膏將足踝固定於良好位置以及固定時間要足夠。

2.距下關創傷性關節炎。術中應注意保護距下關節不受損傷,如晚期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可做距下關節融合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