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活人書》

宋 朱肱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卷第七

此一卷論痰證食積虛煩、香港腳。與傷寒相似。實非傷寒也。所謂朱紫相陵。玉石不分。醫者處病滅裂。見其發熱惡寒。往往作傷寒治之。發汗吐下。因茲夭橫者多矣。今特立一門。別而論之、庶幾覽者知其非傷寒也。

(五十一)問憎寒發熱惡風自汗寸口脈浮。胸膈痞滿氣上咽喉不得息。而頭不疼。項不強。

此爲有痰也。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發熱。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疼。項不強爲異。宜服柴胡半夏湯、(雜六二)金沸草散、(雜六三)大半夏湯。(雜六四)若氣上咽喉不得息者。用瓜蒂散吐之。古法服瓜蒂散。(正百十一)凡服一錢匕。藥下使臥。欲吐且忍之。良久不吐。取三錢匕湯二合和服。以手指之便吐矣。不吐復稍增之。以吐爲度。若吐少病不除。明日如前法再服之。可至再三。不可令人虛也。藥力過時不吐者。啜熱湯一升。以助藥力。吐訖。便可食。無復餘毒。若服藥過多者。飲水解之。

(五十二)問頭疼脈數。發熱惡寒。而身不痛。左手脈平和。

此名食積也。傷食亦令人頭痛。脈數發熱。但驗左手人迎脈平和。身不疼痛者是也。甲乙經雲。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左手關前一分者。人迎之位也。右手關前一分者。氣口之位也。蓋人迎主外。氣口主中。以此別之。傷食之證。由脾胃伏熱。因食不消。發熱傷寒。卻身不疼痛。此爲異耳。若膈實嘔吐者。食在上脘。宜吐之。若心腹滿痛者。宜下之治中湯(雜百十五)五積散、(雜廿一)黑神丸、(雜六七)可選而用也。

(五十三)問不惡寒身不痛。頭不疼。脈不緊。但煩熱者。

此名虛煩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裏實也。不可下。如此者。內外皆不可攻。攻之必遂損竭多死也。此虛煩。但當與竹葉湯。(正九五)若嘔者與橘皮湯(雜三十七)一劑不愈。再與之。孫真人雲。此法數用甚有效。傷寒虛煩。亦宜服之。王叔和雲。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正宜服竹葉湯

(五十四)問傷寒頭身熱支節痛。大便祕。或嘔逆而腳屈弱者。

此名香港腳也。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地之寒暑風溼皆作蒸氣。足常履之。遂成香港腳。所以病證與傷寒相近。其脈浮而弦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溼。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風者汗而愈。溼者溫而愈。熱者下而愈。寒者熨而愈。香港腳之病。始得不覺。因他病乃知。毒氣入心。則小腹頑痹不仁。令人嘔吐。死在朝夕矣。然終是與傷寒不同者。孫真人雲。卒起腳屈弱不能轉動。有此爲異耳。要之有香港腳之人。先從腳起。或先緩弱疼痹。(寒氣勝者爲痛痹。有寒故痛也)或行起忽倒。或兩脛腫痛。(亦有不腫者)或腳膝枯細。或心中忪悸。或小腹不仁。(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皮膚不茱。故爲不仁不仁者。皮頑不知有無也)或舉體轉筋。或見食嘔逆。惡聞食氣。或胸滿氣急。或遍體痠痛。皆香港腳候也。黃帝所謂緩風溼痹是也。頑弱名緩風疼痛溼痹。(痹者閉也。閉而不仁。故曰痹也)寒中三陽。所患必冷。越婢湯(雜六五)小續命湯(雜五七)主之。(小續命煎湯成。旋入生薑自然汁最快)暑中三陰。所患必熱。(小續命湯附子減)桂一半。(大煩躁者。紫雪最良)大便祕者。脾約丸。(雜六十六)神功丸。(雜六八)五柔丸。(雜六九)大三脘散。(雜七十)木瓜散。(雜七三)主之。(香港腳之疾。皆由氣實。而始終無一人以服藥致虛而殂者)頭痛身熱肢節痛而腳屈弱者。是其人素有香港腳。此時發動也。腳腫者。檳榔散主之(雜七十一)香港腳方論、千金。外臺、最詳。此不復敘。大抵越婢湯小續命湯薏苡仁酒法、(雜七二)脾約神功丸。皆要藥也。仍鍼灸爲佳。服補藥與用湯淋洗者。皆醫之大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