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全切除迴腸造口術

大腸息肉病的手術 手術 結腸疾病的手術 小兒外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à cháng quán qiē chú huí cháng zào kǒu shù

2 英文參考

total colonectomy ileostomy

4 分類

小兒外科/結腸疾病的手術/大腸息肉病的手術

5 ICD編碼

45.8 04

6 概述

大腸全切除迴腸造口術用於大腸息肉病的手術治療。 大腸息肉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家族性疾病,多在青少年期間發病,但也有在嬰幼兒期間發病的報道。根據本病臨牀及病理特點分爲3型:①結腸多發性息肉症:息肉分佈從回盲部至直腸佈滿整個結腸,甚至可累及迴腸末端,偶見胃及小腸散在數個息肉息肉的病理性質爲腺瘤,有高度惡性變傾向。②黑色素斑點-胃腸道多發性息肉綜合徵(Pentz-Jeghers綜合徵):較少見,特點是口脣、頰黏膜、四周皮膚出現特殊的黑色素斑點,伴之以胃腸道多發息肉,以小腸息肉爲多見。也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其惡性變傾向較前一種類型低。③Gardner綜合徵:也是一種家族性結腸多發息肉病,伴發骨瘤軟組織腫瘤(圖12.13.2.3-0-1~12.13.2.3-0-3)。

鑑於大腸息肉病的特點,息肉瀰漫整個結腸,且有高度惡變傾向,故一旦明確診斷,應施行手術治療。根據病變的分佈不同,可採用全結腸切除、迴腸直腸吻合術,或全結腸切除、迴腸肛管吻合術,或全結腸切除、迴腸永久性造口術等。

病情轉重時,大腸全切除迴腸造口術可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僅做迴腸造口,待病兒一般情況好轉後再切除大腸。兩期手術的間歇期則根據病兒的病情決定,可在數週內或數月內進行。

7 適應

大腸全切除迴腸造口術適用於:

1.凡結腸息肉病兒直腸息肉較少,息肉間有正常腸黏膜組織息肉無惡性變。病兒家長可與醫師密切配合,定期檢查,如發現直腸息肉後能及時行電灼切除者,可選擇大腸全切除迴腸直腸吻合術。

2.直腸結腸息肉密佈,息肉間腸黏膜有增殖性病變,可能癌變或息肉已有癌變,而病兒家長不願接受永久性迴腸造口術時,可選擇大腸全切除迴腸肛管吻合術。

3.整個大腸滿布息肉,病理檢查已有惡性變者,可行大腸全切除迴腸造口術

4.大腸滿布息肉直腸內有部分息肉直腸息肉無惡性變時可以行大腸全切除、直腸黏膜切除、迴腸鞘內拖出術。

8 術前準備

1.術前先做鋇灌腸、纖維結腸鏡檢,瞭解病變分佈的範圍、密度及有無惡性變。

2.全面計劃應選擇的手術方式,並取得家長的合作。

3.如有貧血,應輸血糾正貧血

4.清潔洗腸及應用腸道抗菌藥物3d。

5.備血600~800ml。

9 麻醉體位

麻醉可選擇基礎麻醉加用硬脊膜外阻滯麻醉或全麻氣管內插管體位採取頭低截石位

10 手術步驟

大腸全切除術方法大腸次全切除、迴腸-乙狀結腸(或直腸吻合術;末端迴腸造口方法如下。

10.1 1.第一期迴腸造口術

(1)切口:下腹部弧形切口或右下腹腹直肌切口(圖12.13.2.3-1)。

(2)將末端迴腸距迴盲瓣10cm處提出於切口外,分離對應的腸繫膜,切斷結紮腸繫膜血管直達系膜根部。注意保留腸管兩端的血運(圖12.13.2.3-2)。

以Kocher鉗鉗夾腸管兩端,切斷腸管,殘端以乙醇紗球擦拭,遠端腸管做兩層荷包縫合,將腸管封閉後置入腹腔。在腹直肌外緣處做一斜切口長2~3cm,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切斷腹內斜肌及腹橫肌,切開腹膜。將近端腸管提出於切口外約4cm長。將腸管漿肌層與腹膜筋膜皮膚分層間斷縫合,以防造口腸管回縮,或其他腸管經此切口疝出。

造口暫時予以封閉,術後48~72h再予開放,以減少對切口污染。但一些作者主張造口可在術中開放,除可減輕迴腸內壓外,新成形的造口外形好、癒合快、局部瘢痕組織少,可減少造口的併發症(圖12.13.2.3-3~12.13.2.3-5)。

10.2 2.第二期大腸全切除術

(1)切口:自臍上3cm處向下做下腹部正中切口,達恥骨聯合。或行臍上橫切口(圖12.13.2.3-6)。

進入腹腔後,仔細探查結腸病變的情況,一般在術前已做過纖維結腸鏡檢,對結腸息肉分佈已有所瞭解,主要是探查迴腸末端受累的情況,以決定切除小腸的範圍。

(2)切開升結腸外側腹膜,輕輕分離結腸後疏鬆結締組織妥善保護右側輸尿管。結紮切斷胃結腸網膜,分離結腸右曲及左曲,然後切開降結腸外側腹膜,將升結腸和降結腸推向中線(圖12.13.2.3-7A~C)先後處理右結腸動脈、中結腸動脈及左結腸動脈、乙狀結腸動脈,保留直腸動脈,將結腸系膜切除。結腸切斷的部位應根據息肉分佈來決定。切斷結腸之前,兩端安放腸鉗,以防腸內糞便外溢。

(3)迴腸乙狀結腸吻合:將病變的迴腸末端及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的一部分切除後,將迴腸斷端與乙狀結腸斷端靠攏,兩端各縫一根牽引線,前後壁均以2-0絲線做間斷縫合兩層,內層以絲線做間斷全層縫合,可先從後壁開始,外層做漿肌層縫合。吻合後用手指檢查吻合大小和是否通暢,注意腸壁血運

將保留的結腸系膜與側腹膜間斷縫合,以遮蓋後腹壁的裸面。仔細止血(圖12.13.2.3-8)。

11 中注意要點

1.大腸切除術手術創傷較大,術中應密切觀察血壓脈搏的變化,預防休克發生。準確計算出血量,及時予以補充。

2.結腸多發性息肉腸壁常合併潰瘍出血水腫炎症,故在手術操作中手法應輕柔、防止腸管破裂污染手術野。

3.做腸吻合時,應保證吻合部腸管血運良好,同時做迴腸拖出吻合時,迴腸系膜應有足夠的長度,防止張力過大影響吻合口癒合而發生腸管回縮。

12 術後處理

大腸全切除迴腸造口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術後禁食胃腸減壓,監測血壓脈搏,防止休克發生。如脈速、血紅蛋白下降,血壓低時,應快速補充血液,如有內出血徵象,應及時做開腹探查止血

2.靜脈輸液,維持水及電解質平衡

3.24h後拔除盆腔引流管,術後2周內不做肛診及灌腸。

4.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併發症

13.1 1.吻合口癒合欠佳而發生破裂

迴腸回縮引起盆腔及腹腔感染,導致吻合口破裂的原因:①吻合部腸管血運不良;②系膜遊離的過短,拖出後張力不大;③縫合不嚴密。發生吻合口破裂後應立即做迴腸造口術盆腔引流。

13.2 2.腹瀉及稀便

大腸功能之一爲吸收糞便中的水分大腸切除後病兒立即出現稀便,有時次數頗多,由於護理不當而發生肛門周圍皮膚糜爛潰瘍,嚴重影響病兒的正常生活,給病兒造成很大痛苦。出現上述症狀後,可口服固澀劑抑制小腸蠕動,大部分病兒於3個月至半年後均能逐漸適應。爲了防止大腸切除後出現腹瀉及稀便,有的作者將拖出的迴腸末端10cm向上反轉折疊,摺疊部與肛管吻合或經直腸肌鞘內拖出,摺疊的腸管可用吻合器縱形吻合後切開,或用鉗夾貫通,這樣就增加了新形成的“直腸”口徑,增加了吸收水分的腸管面積,對防止術後腹瀉有一定的幫助。

13.3 3.肛門部分失禁

發生的原因主要爲破壞了正常排便反射。在盆腔的廣泛解剖使肛門外括約肌功能減退,病兒缺乏排便感覺,往往出現大便已排出肛門後始引起外括約肌收縮的情況,加之糞便稀,故難以控制

13.4 4.盆腔感染

術前洗腸及腸道準備不滿意,術中操作不注意保護腹腔,造成糞便污染手術野,或在操作中結腸破裂,均爲常見的原因。有時在手術中止血不徹底,術後盆腔留血塊,也是造成盆腔感染的原因之一。術中要徹底沖洗盆腔,術後盆腔放置引流管,爲預防感染應用抗生素

13.5 5.水電解質平衡失調

結腸切除後影響水分吸收,因而損失了大量的水分電解質,數週乃至數月後病兒可逐漸適應和恢復。故在術後早期應注意補充水及電解質,防止紊亂。妥善護肛皮膚,防止糜爛

13.6 6.吻合口狹窄

多見於吻合口部分破裂、瘢痕癒合後引起。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