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膏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i liǎn gāo

2 概述

白蘞膏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十首。

3 祕傳眼科龍木論》卷四方之白蘞膏

3.1 組成

白蘞白及白芷各一兩,突厥子一兩半[1]

3.2 製備方法

上藥爲細末,用牛酥五兩煎膏[1]

3.3 功能主治

祕傳眼科龍木論》卷四方之白蘞膏主治胃氣受風,肝膈積熱,壅毒在瞼而致流淚不止,眼瞼外翻[1]

主治風牽瞼出外障

3.4 用法用量

塗眼內[1]

早晨塗在眼睛內;夜半塗亦得。

4 《鬼遺》卷五方白蘞膏

4.1 處方

白蘞2兩,黃連2兩,生胡粉1兩。

4.2 製法

上藥治下篩,溶脂調和。

4.3 功能主治

《鬼遺》卷五方白蘞膏主治皮膚中熱痱,瘰癧

4.4 用法用量

敷之。

4.5 摘錄

《鬼遺》卷五

5 聖濟總錄》卷一○一方之白蘞膏

5.1 組成

白蘞半兩,白石脂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半兩。

5.2 製備方法

上爲末,更研極細,以雞子白調和,稀稠得所,瓷盒盛。

5.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一方之白蘞膏主治麪粉皻。

5.4 用法用量

每臨臥塗面上,明旦以井花水洗之。

6 聖濟總錄》卷一一八方之白蘞膏

6.1 處方

白蘞1兩,白及1兩,白蠟3兩,黃耆1分,麝香(研)1分,乳香(研)1分,牡丹皮1分,芍藥1分,丁香1分,麻油半斤。

6.2 製法

上藥除油並研藥外,並銼細,先用油煎10餘沸,即下銼藥,候黃耆赤黑色,用綿濾過,慢火煎10餘沸,次下諸研藥。攪不住手,候凝成膏,於瓷器中盛,下麝香攪令勻。

6.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一八方之白蘞膏主治脣瘡

6.4 用法用量

每用少許、塗貼患處,日3-5次。

6.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7 方出《外臺祕要》卷二十三引《廣濟方》,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二六方之白蘞膏

7.1 處方

白蘞3兩,甘草(炙)3兩,青木香3兩,芍藥3兩,大黃3兩,玄蔘3兩。

7.2 製法

上爲散,以少酢和稀糊。

7.3 功能主治

方出《外臺祕要》卷二十三引《廣濟方》,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二六方之白蘞膏主治瘰癧息肉結硬。

7.4 用法用量

方中甘草,《聖濟總錄》作“莽草”。

7.5 注意

豬肉五辛、熱肉、飲酒、熱面。

7.6 摘錄

方出《外臺祕要》卷二十三引《廣濟方》。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8 聖濟總錄》卷一四○方之白蘞膏

8.1 處方

白蘞半兩,羊糞半兩,栝樓根半兩。

8.2 製法

上搗如膏。

8.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一四○方之白蘞膏主治狐尿刺,久不愈。

8.4 用法用量

封裹瘡上,一復時其刺自出。

8.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四○

9 普濟方》卷三一三方之白蘞膏

9.1 處方

白蘞白及白殭蠶當歸大黃乳香桃枝柳枝槐枝桑枝皂莢枝各等分

9.2 製法

上爲末,每用香油1斤,入前藥浸3宿,緩火熬,以焦黃色爲度,濾去滓,加黃丹半斤,候油欲再滾,即掇鍋於地上,用槐枝頻攪勻,滴水中不散爲度。

9.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三一三方之白蘞膏主治一切惡瘡腫毒。

9.4 摘錄

普濟方》卷三一

10 《趙炳南臨牀經驗集》方之白蘞膏

10.1 處方

白蘞面2兩,祛溼藥膏(或凡士林)8兩。

10.2 製法

調勻成膏

10.3 功能主治

《趙炳南臨牀經驗集》方之白蘞膏功在收斂除溼,解毒止癢。主治一切滲出性皮膚病。

10.4 用法用量

外敷患處。

10.5 摘錄

《趙炳南臨牀經驗集》

11 眼科全書》卷四方之白蘞膏

11.1 組成

白蘞白及白芷白蘞皮、石決明牛蒡子等分

11.2 製備方法

上爲末,用牛脂熬,將末入內,同熬成膏

11.3 功能主治

眼科全書》卷四方之白蘞膏主治風牽出瞼外障

11.4 用法用量

早,晚以膏搽於瞼胞。屢用有效。

12 太平聖惠方》卷十四方之白蘞膏

12.1 組成

白蘞3分,礬石半兩(生用),白石脂1分,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如膏)。

12.2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次入杏仁膏,研令勻,後入新雞子白1枚,酥2兩相和,研爲膏,入瓷器中盛。

12.3 功能主治

太平聖惠方》卷十四方之白蘞膏主治傷寒豌豆瘡愈後,滿面瘡瘢久不沒。

12.4 用法用量

每夜取塗面上,來日以溫漿水洗之。

1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0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