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湯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金匱要略》卷下:竹葉湯

處方

竹葉20克 葛根9克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蔘 甘草各3克 附子6克 大棗5枚 生薑15克

功能主治

溫陽益氣,疏風解表。治產後中風,發熱面赤,喘而頭痛。

用法用量

上十味,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溫覆使汗出。

備註

本方所治之證,屬陽氣不足,復感風邪所致。方中人蔘、附子溫陽益氣,竹葉、葛根輕清宜泄;桂枝、桔梗疏風解肌;甘草、生薑、大棗甘緩和中,調和營衛。配合同用,既可扶正,又可散邪。

摘錄

《金匱要略》卷下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竹葉湯

處方

竹葉 小麥各15克 知母 石膏各9克 黃芩 麥門冬各6克 人蔘4.5克 生薑15克 甘草 栝樓根 半夏各3克 茯苓6克

製法

上十二味,哎咀。

功能主治

治五心熱,手足煩,口乾脣燥,胸中熱。

用法用量

用水1.2升,煮竹葉、小麥,取800毫升,去滓,納餘藥,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聖濟總錄》卷一○二:竹葉湯

處方

淡竹葉 犀角屑 木通(銼,炒)黃芩(去黑心)各30克 玄蔘 黃連(去須)車前子各33克芒消60克 大黃(微炒)細辛(去苗、葉)各3克

製法

上十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

治肝臟實熱,眼赤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後溫服,一日二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二

《千金》卷九

組成

竹葉2把,人蔘2兩,甘草2兩,半夏半升,石膏1斤,麥門冬1升,生薑4兩。

主治

傷寒發汗後,表裏虛煩,不可攻者。

用法用量

以水1鬥,煮取6升,去滓,納粳米半升,米熟去之,每服1升,日3次。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見《普濟方》卷一八○

組成

小麥1升,地骨白皮1升,竹葉(切)3升,麥門冬4兩,茯苓4兩,甘草3兩,生薑5兩,栝樓根5兩,大棗30個。

主治

下焦虛熱,注脾胃,從脾注肺,好渴利。

用法用量

先以水3鬥,煮小麥,取1鬥,去滓澄清,取8升,去上沫,取7升,煮藥,取3升,分3服。

《千金》卷三

組成

竹葉3升,甘草1兩,茯苓1兩,人蔘1兩,小麥5合,生薑3兩,大棗14個,半夏3兩,麥門冬5兩。

主治

產後虛渴,少氣力。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竹葉、小麥,取7升,去滓,納諸藥更煎,取2升半,每服5合,日3次夜1次。

《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

黃芩(去黑心)1兩,黃連(去須)1兩,升麻1兩半,甘草(炙)半兩。

主治

時氣病後目赤澀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入竹葉10片,煎至8分,去滓,入芒消半錢匕,溫服,如人行5裏再服。通利即止。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普濟方》卷三十六引《衛生家寶》

組成

竹葉半斤,白茯苓1兩(銼),珍珠小半夏(洗)1兩,生薑4兩(切)。

主治

熱吐翻胃,及傷寒遍身發熱,冷吐。

用法用量

以水10碗,煎1碗,去滓溫服,每服1盞,不拘時候,連服亦可。

《千金翼》卷十八

組成

竹葉(切)5升,小麥1升,麥門冬1升(去心),知母3兩,茯苓3兩,石膏4兩(碎),芍藥2兩,栝樓2兩,澤瀉2兩,人蔘2兩,甘草(炙)2兩。

主治

胃虛,陽氣外蒸,泄津液,口乾苦渴,氣喘嘔逆,涎沫相連。

用法用量

以水2鬥,煮竹葉、小麥,取1鬥,去滓,納藥,煮取4升,分4服。

《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

苦竹葉(切)1升,柴胡(去苗)2兩,蛇銜2兩,黃連1兩(去須),芒消1兩(研),細辛(去苗葉)1兩。

主治

目暴腫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後溫服。

製備方法

上銼,如麻豆大。

《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

竹葉1握(淨洗,銼,煎取汁3盞),生地黃2兩,黃芩1兩(去黑心),人蔘1兩,芍藥1兩,知母1兩,甘草1兩(炙),赤茯苓(去黑皮)1兩,升麻1兩半,黃耆1兩半,栝樓根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

主治

癰疽發背,四肢虛熱,大渴。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以竹葉汁1盞,加大棗3個(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早晨、午時、夜臥各1。

製備方法

上藥除竹葉外,銼如麻豆大。

《鬼遺》卷三

組成

淡竹葉(切)3升,小麥2升,乾地黃2兩,人蔘2兩,黃芩2兩,前胡2兩,升麻2兩,麥門冬(去心)3兩,生薑3兩,黃耆3兩,芍藥3兩,大棗14枚,桂心半兩,遠志半兩(去心),當歸1兩,甘草(炙)。

主治

發癰疽取利,熱小便退,不用食物。

用法用量

先以水1鬥8升煮竹葉、小麥,取1鬥,去滓,納諸藥,又煮取3升,分2服,羸者分4服,日3次,夜1次。

製備方法

上切。

附註

方中甘草用量原缺。

《幼幼新書》卷十八引《全生指迷方》

別名

竹葉石膏湯

組成

石膏4兩,知母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炙)1兩。

主治

小兒痘疹虛熱,煩渴,小便赤。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2盞,加竹葉1握,煎至7分,去滓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附註

竹葉石膏湯(《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三因》卷八

組成

生乾地黃5兩,芍藥4兩,黃耆3兩,茯苓3兩,澤瀉3兩,甘草3兩(炙),麥門冬(去心)3兩。

主治

精實極,眼視不明,齒焦,發落,形衰,通身虛熱,甚則胸痛,煩悶,泄精。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淡竹葉10片,煎7分,去滓,不拘時候服。

製備方法

上銼散。

《普濟方》卷二四四

組成

麥門冬3兩(去心),小麥5合(綿裹),竹葉(切)1升,生薑2兩,石膏(碎,棉裹)、茯苓2兩。

主治

腳氣衝心,心悶風熱,多唾,或唾覺心忪者。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1升2合,食後再服,相去7-8裏久。

製備方法

上切。

《三因》卷十七

別名

麥門冬湯、竹葉麥冬湯

組成

防風(去叉)3兩,黃芩3兩,麥門冬(去心)3兩,白茯苓4兩。

主治

子煩。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錢,水1盞半,加竹葉10數片煎,去滓溫服。

製備方法

上銼散。

附註

麥門冬湯(《明醫指掌》卷九)、竹葉麥冬湯(《顧氏醫徑》卷四)。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