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甲烷 2011年12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國標編號

23041

CAS號

74-83-9

中文名稱

溴甲烷

英文名稱

bromomethane;methyl bromide

別名

甲基溴

分子式

CH3Br

外觀與性狀

無色氣體,有甜味

分子量

94.94

蒸汽壓

243.18kPa/25℃

閃點

-40℃

熔點

-93℃

沸點

3.6℃

溶解性

不溶於水,溶於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數有機溶劑

密度

相對密度(水=1)1.72;相對密度(空氣=1)3.27

穩定性

穩定

危險標記

6(有毒氣體,有毒劇毒品)

主要用途

農業上用作殺蟲燻劑、冷凍劑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徑:吸入、食入、經皮吸收。

健康危害:主要損害中樞及周圍神經系統;對皮膚、粘膜、肺、腎、肝、心血管等也有損害。以中樞神經系統和肺最早受到損害,最爲嚴重。

急性中毒:輕度有頭痛、頭暈、噁心、全身無力、嗜睡、咳嗽、咯痰等;較重者出現興奮、譫妄、共濟失調、肌痙攣,並可伴有多發性神經炎和肝、腎損害;嚴重中毒時,因及水腫出現抽搐、躁狂、昏迷;或因肺水腫或循環衰竭而出現紫紺。可因肺水腫、神經系統嚴重損害或循環衰竭而死亡。接觸極高濃度可迅速死亡。皮膚接觸其液體可致灼傷。

慢性影響:常有頭痛、全身乏力、嗜睡、記憶力減退等,亦可伴有周圍神經炎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可出現視神經萎縮。

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爲

毒性:爲較強的神經毒物。致死毒作用帶狹窄。

急性毒性:LD50214mg/kg(大鼠經口);LC505300mg/m3,4小時(大鼠吸入);大鼠吸入2000mg/m3×6小時,致死。

亞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389mg/m3,98次,肺部可購買到很嚴重的肺炎;猴出現嚴重抽搐。

致突變性:微生物致突變:鼠傷寒沙門氏菌400ppm。姊妹染色單體交換:人淋巴細胞5mg/L。微核試驗:大鼠吸入338ppm(6小時),14天。

致癌性:IARC致癌性評論:動物可疑陽性,人類不明確。

危險特性: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以及鋁粉、二甲亞碸有燃燒爆炸的危險。與活性金屬粉末(如鎂、鋁等)能發生反應。引起分解。與鹼金屬接觸受衝擊時會着火燃燒。

燃燒(分解)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溴化氫。

現場應急監測方法

便攜式氣相色譜法;水質檢測管法

氣體檢測管法《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處理處置技術》萬本太主編

氣體速測管(德國德爾格公司產品)

實驗室監測方法

監測方法 來源 類別
氣相色譜法 《城市和工業廢水中有機化合物分析》 王克歐等譯 廢水
1,2-萘醌-4-磺酸鈉比色法 《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編 空氣
硝酸鹽比濁法 《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編 空氣
氣相色譜法 《固體廢棄物試驗與分析評價手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譯 固體廢棄物
色譜/質譜法 美國EPA524.2方法 水質

環境標準

中國(TJ36-79) 車間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  1mg/m3[皮]

前蘇聯(1978) 環境空氣中最高容許濃度 0.02mg/m3

泄漏應急處理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進行隔離150米,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儘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霧狀水稀釋。如有可能,將殘餘氣或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水洗塔或與塔相連的通風櫥內。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後再用。

防護措施

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必須佩戴正壓自給式呼吸器。

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身體防護:穿透氣型防毒服。

手防護:戴防化學品手套。

其它:工作現場禁止吸菸、進食和飲水。工作畢,淋浴更衣。進入罐、限制性空間或其它高濃度區作業,須有人監護。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就醫。

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至少15分鐘。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誤服者用水漱口,給飲牛奶或蛋清。就醫。

滅火方法:切斷氣源。若不能立即切斷氣源,則不允許熄滅正在燃燒的氣體。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滅火劑:霧狀水、泡沫、二氧化碳。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