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補心丸 2009年12月1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藥典標準

中藥名稱

天王補心丸

拼音名

Tianwang Buxin Wan

性狀

本品爲棕黑色的水蜜丸、褐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氣微香,味甜、微 苦。

鑑別

(1)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不規則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直徑4~6μm。
   石細胞斜方形或多角形,一端稍尖,壁較厚,紋孔稀疏。
  石細胞黃棕色或無色,類長方形、類圓形或形狀不規則,直徑約至94μm。
  石細胞長方形或長條形,直徑50~110μm,紋孔極細密。
  種皮表皮石細胞淡黃棕色,表面觀類多角形,壁較厚,孔溝細密,胞腔含暗棕色物。
  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長24~50μm,直徑約3μm。
  木栓細胞紅棕色,多角形,壁薄。
  聯結乳管直徑14~25μm,含淡黃色顆粒狀物。
  薄壁組織灰棕色至黑棕色,細胞多皺縮,內含棕色核狀物。
  油細胞圓形,含黃色或黃棕色油狀物。
  纖維束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
  內種皮細胞棕黃色,表面觀長方形或類方形,垂周壁連珠狀增厚。
  不規則細小顆粒暗棕紅色,有光澤,邊緣暗黑色。
  (2) 取本品1g(或大蜜丸半丸),搗碎,平鋪於坩堝中,上蓋一長柄漏斗,徐徐加熱,至粉末微焦時停止加熱,放冷,取下漏斗,用水 5ml沖洗內壁,洗液置紫外光燈(365nm) 下觀察,顯淡藍綠色熒光。
  (3) 取本品1g(或大蜜丸半丸),用水淘洗,得少量硃紅色沉澱,取出,用鹽酸溼潤,在光潔銅片上輕輕摩擦,銅片表面即顯銀白色光澤,加熱烘烤後,銀白色即消失。

處方

丹蔘 25g 當歸 50g 石菖蒲 25g黨蔘 25g 茯苓 25g 五味子 50g麥冬 50g 天冬 50g 地黃 200g玄蔘 25g 遠志(制)25g 酸棗仁(炒)50g柏子仁 50g 桔梗 25g 甘草 25g硃砂 10g

製法

以上十六味,硃砂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其餘丹蔘等十五味粉碎成細粉,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
  每100g粉末加煉蜜20~30g 與適量的水,泛丸,乾燥;或加煉蜜50~70g 製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檢查

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 A)。

功能與主治

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用於心陰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大便乾燥。

用法與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 1丸,一日2次。

規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貯藏

密封。

中藥部頒標準

拼音名

Tianwang Buxin Wan

標準編號

WS3-B-1503-93

處方

丹蔘 25g 當歸 50g 黨蔘 25g 石菖蒲 25g 茯苓 25g 五味子 50g 麥冬 50g 天冬 50g 地黃 200g 玄蔘 25g 桔梗 25g 遠志 25g 甘草 25g 酸棗仁(炒) 50g 硃砂 10g

製法

以上十六味,將當歸、丹蔘、黨蔘、茯苓、桔梗及麥冬 25g粉碎成細粉 硃砂水飛粉碎成細粉,與上述粉末配研;地黃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 3小時,第二次 2 小時,第三次 1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爲度1.30~1.35(20℃)的 稠膏;剩餘麥冬及其餘五味子等八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 3小時,第二次 2小時,合 並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1.30~1.35(20℃)的稠膏;將上述細粉及各稠膏混 勻,制丸,乾燥,打光,即得。

性狀

本品爲棕黑色濃縮丸;氣微香,味甘、苦。

鑑別

(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木栓細胞紅棕色,類長方形或多角形 壁薄。不規則顆粒狀團塊及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 直徑 3~8 μm 。石細胞呈方形、長方形或多角形,壁不甚厚,常位於木栓組織碎片的 表層。韌皮薄壁細胞紡錘形,壁略厚,表面有極微細的斜向交錯紋理,可見菲薄的橫隔 乳管互相連接,直徑14~25μm ,管中含有細小淺黃色油滴樣顆粒狀物。草酸鈣針晶束 針晶長24~50μm ,直徑約 3μm 。不規則細小顆粒暗棕紅色,有光澤,邊緣暗黑色。

(2)取本品 5丸,搗碎,用水淘洗,得少量硃紅色沉澱,取出,用鹽酸溼潤,在 光潔銅片上輕輕摩擦,銅片表面即顯銀白色光澤,加熱烘烤後,銀白色即消失。

檢查

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 8頁)。

功能與主治

滋陰,養血,補心安神。用於心陰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 大便乾燥。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 8丸,一日 3次。

規格

每 8丸相當於原藥材 3g

貯藏

密封?

《中國藥典》一部

組成

丹蔘25g,當歸50g,石菖蒲25g,黨蔘25g,茯苓25g,五味子50g,麥冬50g,天冬50g,地黃200g,玄蔘25g,遠志(制)25g,酸棗仁(炒)50g,柏子仁50g,桔梗25g,甘草25g,硃砂10g。

功效

滋陰養血,補心安神。

主治

心陰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大便乾燥。

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1次6g,小蜜丸1次9g,大蜜丸1次1丸,1日2次。

製備方法

上藥硃砂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其餘丹蔘等15味粉碎成細粉,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20~30g與適量的水,泛丸,乾燥;或加煉蜜50~70g,製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普濟方》卷三七五

組成

硃砂(半衣)3錢,半夏(浸10日,換水10遍,每換水攪1次)3錢,人蔘3錢,南木香3錢,琥珀1錢,杏仁(炒黃色,卻以湯泡,去皮尖)1錢,麝香1錢,青木香1錢,檳榔1錢,葶藶子(炒黃色)1錢,江子7粒(去皮,去油)。

主治

小兒急慢驚風。

用法用量

每服1歲5-7丸,3歲14丸;虛者減丸數,壯者加丸數;荊芥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各爲細末,麪糊爲丸,如蘿蔔子大,硃砂爲衣。

附註

本方製成蜜丸,加金箔爲衣,名“金箔鎮心丸”(見原書同卷)。

《楊氏家藏方》卷十

別名

天王補心丹

組成

熟乾地黃(洗,焙)4兩,白茯苓(去皮)1兩,茯神(去木)1兩,當歸(洗,焙)1兩,遠志(去心)1兩,石菖蒲1兩,黑參1兩,人蔘(去蘆頭)1兩,麥門冬(去心)1兩,天門冬(去心)1兩,桔梗(去蘆頭)1兩,百部1兩,柏子仁1兩,杜仲(薑汁炒)1兩,甘草(炙)1兩,丹蔘(洗)1兩,酸棗仁(炒)1兩,五味子(去梗)1兩。

功效

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療咽乾口燥,育養心氣。

主治

心腎虛耗,怔仲不寧。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後、臨臥煎燈心、大棗湯化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每1兩作10丸,金箔爲衣。

附註

天王補心丹(《得效》卷七)。

《準繩·類方》卷五

組成

人蔘(去蘆)5錢,當歸(酒浸)1兩,五味子1兩,麥門冬(去心)1兩,天門冬(去心)1兩,柏子仁1兩,酸棗仁1兩,白茯苓(去皮)5錢,玄蔘5錢,丹蔘5錢,桔梗5錢,遠志5錢,生地黃4兩,黃連(酒洗,炒)2兩。

功效

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除怔仲,定驚悸,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療咽乾,育養心神。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臨臥用燈草、竹葉煎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爲衣。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