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湯 2009年12月1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藥典標準

中藥名稱

四逆湯

拼音名

Sini Tang

性狀

本品爲棕黃色的液體;氣香,味甜、辛。

處方

附子 (制) 300g 乾薑 200g 甘草 (蜜炙) 300g

製法

以上三味,附子、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 2小時,第二次 1.5小時,合併煎液,濾過。
  乾薑通水蒸氣蒸鎦提取揮發油,另器保存,姜渣再加水煎煮 1小時,煎液與蒸鎦分離揮發油的溶液合併,濾過,再與附子、甘草的煎液合併,濃縮至約400ml ,放冷,加乙醇1200ml,攪勻,靜置24小時,濾過,減壓濃縮成稠膏狀,加水適量稀釋,冷藏 24 小時,濾過,加單糖漿 300ml、防腐劑適量與上述揮發油,再加水至1000ml,攪勻,灌裝,熔封,即得。

檢查

應符合合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 J)。

功能與主治

溫中祛寒,回陽救逆。
  用於陽虛欲脫,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10~20ml,一日 3次,或遵醫囑。

規格

每支10ml

貯藏

密封,置陰涼處。

《傷寒論》

組成

甘草2兩(炙),乾薑1兩半,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8片)。

功效

溫中祛寒,回陽救逆。

主治

傷寒太陽病誤汗傷陽,及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病、霍亂病等症見四肢厥逆,惡寒踡臥,嘔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脈微欲絕者,以及瘟疫、瘧疾、厥證、脫證、痛證見有上述症狀,屬陰證者。現常用於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腸炎吐瀉過多,各種高熱大汗所致之虛脫,各種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屬於陽衰陰盛者。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1枚,乾薑3兩。

用藥禁忌

血虛寒滯之厥逆非本方所宜,熱厥禁用。

藥理作用

①升壓、強心、抗休克作用《中成藥研究》(1983;2:26):以麻醉家兔的低血壓狀態爲模型,觀察四逆湯及其各單味成分所具有的效應。結果:單味附子雖有一定的強心升壓效應,但其作用不如四逆湯,且可致異位性心律失常;單味甘草不能增加心臟收縮幅度,但有升壓效應;單味乾薑未能顯示任何有意義的生理效應。由三藥合方的四逆湯,其強心升壓效果優於各單位藥物組,且能減慢竇性心率,避免單味附子所產生的異位心律失常,提示該複方組方的合理性,也體現了中醫“附子無干姜不熱,得甘草則性緩”之說的科學性。《新醫藥學雜誌》(1974;3:21):經觀察,四逆湯注射液肌肉或靜脈注射有以下作用:1.改善休克狀態。當心源性休克收縮壓在80-60毫米汞柱時,經注射後1-20分鐘,血壓即上升至90-110/60-90毫米汞柱,其特點是作用溫和,當血壓恢復正常後就不再上升;嚴重休克血壓降至零,可先用西藥升壓,繼以四逆湯維持之。2.改善微循環。對四肢厥冷,脣部及皮膚灰白或青紫的患者,藥後先是四肢轉暖,預示可能系內臟血流灌注在質量上和動力學上得到改善。心率一般不減少,但力量加強,心音有力,脈搏有力。3.預防休克發生。四逆湯注射液實踐證明有此作用,強心效應明顯。總之,認爲四逆湯注射液的作用不是單純的升壓問題,還能改善微循環,具有強心和鎮靜作用。《中成藥研窮》(1985;9:24):本方對動物失血性休克、純缺氧性休克、橄欖油引起的栓塞性休克,冠狀動脈結紮所造成的心源性休克,皆有顯著的對抗作用。並還有顯著的強心作用,能增加冠脈流量,對缺氧所致的異常心電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還能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又有中樞性鎮痛、鎮靜作用,並且該方毒性不大。《中醫雜誌》(1982;l1:73):用四逆湯煎劑進行腸道灌注,對原發性小腸缺血損傷的腸繫膜上動脈閉塞性休克和繼發性小腸缺血損傷的晚期失血性休克的家兔有治療作用。
②毒性研究《藥學學報》(1966;5:35):研究表明,甘草、乾薑和熟附子同煮,降低了附子的毒性。單味熟附子的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爲3.56±0.409g/kg,口服爲17.42±10.24g/kg,而按傳統比例組成四逆湯,其半數致死量的附子量分別爲5.821±0.599g/kg和71.78±6.84g/kg,差異顯著。單味附子中毒心電圖的改變與烏頭鹼中毒相似,而同劑量的附子組成四逆湯時,心電圖則無異常改變。又以離體蟾酥心臟進行研究,表明附子毒性效應在四逆湯中降低了30倍,③制菌作用《中醫雜誌》(1962;1O:18):實驗證明,四逆湯不僅無制菌作用,反能促進菌簇的生長。但是,用本方加黃耆、黨蔘等配合輸血、輸液等措施治療屬陽虛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症,卻取得良好效果。爲此,強調治病必先“辨證”。

臨牀應用

①少陰病《南雅堂醫案》:少陰爲病,內寒外熱,腹痛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惡寒不渴,擬用四逆湯主治。附子1枚(生用)、乾薑1錢5分、炙甘草3錢。《傷寒論匯要分析》:蘇某妻,30餘歲。月經期間不慎沖水,夜間或發寒戰,繼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脈微細欲絕,手足厥逆。當即刺人中、十宣出血,一度甦醒,但不久仍呼呼入睡。此乃陰寒太盛,陽氣大衰,氣血凝滯之故,擬大劑四逆湯:炮附子25g,北乾薑12g,炙甘草12g,水煎,分4次溫服,每半小時灌服1次,此爲重藥緩服辦法,如1劑頓服,恐有“脈暴擊”之變。服全劑未完,四肢轉溫,脈回,清醒如初。
②虛寒下利《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續編):強陸氏,年甘餘歲,因夏秋伏陰在內,復納涼食冷,致寒熱傷脾而致腹痛下痢,經旬不愈,有時痛欲汗出,惡寒拘急,四肢厥冷,脈微弦而遲,此寒傷三陰,宜遵仲師溫髒散寒法,以四逆湯加味。淡附子1錢、炮姜6分、清炒甘草6分、桂枝6分,1服即效,2服痊癒。對症發藥,雖僅數味,功效立見,用藥如用兵,貴精不貴多,信然。《浙江中醫》(1964;8:14):徐某某,男,7個月。1963年8月7日初診。因母乳不足,每日喂米糊3次,兩月前喂米糊過飽,腹脹吐瀉,發高燒。西醫治療後,熱退,腹瀉晝夜達10多次,繼續服用西藥6天無效,改中醫治療8天,腹瀉減至每日4-5次,因小兒服藥不便而停藥。兩天前因受涼腹瀉加重,每日7-8次,糞稀薄如蛋花湯,精神萎靡,夜間啼哭不寧,來門診治療。當時舌苔白而少津,四肢逆冷。斷爲脾腎虛寒,邪熱留連胃腸。予以本方煎劑(先將制附子1.5g、乾薑、甘草各9g,加水350ml,微火煎至150ml,再加入黃連9g,仍用微火煎至80ml,過濾後,加入糖適量,煮沸後備用),每次8ml,4小時1次。次日複診:精神好轉,大便次數減至4-5次,四肢已溫,續服3天而愈。最近患兒感冒來所治療,據家長告知:前次腹瀉愈後,迄今未患過泄瀉。③心肌梗塞《傷寒論湯證論治》:趙某某,男,58歲,農民。胸悶氣短年餘,服冠心蘇合丸可緩解。突然心痛難忍,心神不安,冷汗出,四肢冰冷,神昏欲睡,面色赤,脣紫甲青,四肢逆冷,冷汗不止,下利,臭味不濃,舌質淡,脈微欲絕。西醫診爲急性心肌梗塞伴休克,中醫診爲少陰病,當即針人中、內關,神漸有爽。急以回陽救逆:制附子18g,乾薑10g,炙甘草25g,肉桂3g,急煎,冷服。良久,四肢漸溫,冷汗消,面色已復常態,口語已利,脈復漸有神。《天津醫藥通訊》(1972;11:1):在治療的10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有23例併發休克,經治無一例死亡。其中亡陽型用四逆湯治療。認爲本方有升壓、強心作用,如與生脈散等合用,可解決較長時間用升壓藥以後停藥血壓下降的問題。
④休克《中醫資料選編》(四川省軍區後勤部):李某某,女,69歲。因患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脫水而住院。神志清,顏面蒼白,肺部有溼性羅音,心率92次/分,血壓80/50毫米汞柱。經靜脈注射四逆注射液2ml,2分鐘後上升至90/60毫米汞柱。20分鐘後血壓上升至100/60毫米汞柱。6小時後血壓仍維持在90/50毫米汞柱,並持續2-3小時。在升壓同時心跳強有力。《上海中醫藥雜誌》(1960;1:14):搶救麻疹嚴重病例136例,均屬重、逆、險、兇、危、弱之證,西醫屬於感染性休克,用本方治療後,僅死亡7例,大大提高了治癒率。
⑤胃下垂《雲南醫學雜誌》(1964;3:44):用本方加減,治療胃下垂7例,服藥日數從14-43日不等,患者腹痛、腹脹、暖氣等主要症狀均顯著減輕或消失,腹部壓痛及調線所見之胃張力和胃大彎位置亦有部分改善。加減法:腹痛,加肉桂、樟木子、吳茱萸;腹脹,加枳實、木香、厚朴;噯氣,加山楂、麥芽;噁心,加砂仁,法半夏。
⑥高血壓《廣西中醫藥》(1980;1:30):劉某,女,55歲,高血壓病十餘年,服滋潛清降藥反劇。精神萎靡,步態蹣跚,面赤顴紅,徹夜難寐,口乾不渴,身着棉衣,四肢逆冷,大汗淋漓,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欲絕。血壓20.0/14.7kPa。證屬陰盛格陽。擬四逆湯加味:熟附子9g,乾薑6g,炙甘草6g,黨蔘12g,龍骨12g。一劑後手足轉溫,仍心煩難寐。上方加黃連3g,服3劑,諸症悉除,漸能入睡,血壓18.7/12.0kPa。
⑦便祕《上海中醫藥雜誌》(1964;6:41):郝某,男,35歲。患便閉10月多,初因頭目眩暈,曾多次服用黃連、川軍等瀉火藥,眩暈未愈,漸至食少便難,形衰體羸,每隔十數日大便每次,燥矢停滯,便時十分困難,便後氣促神疲,輾轉疼痛,半日始安。又經多種通便治療,愈通愈澀。用四逆湯3劑,感覺大便稍松,服至10劑,食多神健,眩暈亦愈。後以金匱腎氣丸善後。

各家論述

①《傷寒明理論》:此湯申發陽氣,卻散陰寒,溫經暖肌,是以四逆名之。甘草味甘平,《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卻陰扶陽,必以甘爲主,是以甘草爲君;乾薑味辛熱,《內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逐寒正氣,必先辛熱,是以乾薑爲臣;附子味辛大熱,《內經》曰:辛以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暖肌溫經,必憑大熱,是以附子爲使,此奇制之大劑也。四逆屬少陰,少陰者,腎也,腎肝位遠,非大劑則不能達,《內經》曰:遠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謂也。
②《傷寒論集註》張志聰:夫元氣發原於下,從中上而達於四肢。脈沉乃生氣不能從下而中,故用下焦之附子配中焦之炙草、乾薑;若中焦爲病而生原無恙者,止用理中丸而不必附子矣。後人有附子無干姜則不熱,得甘草則性緩之說。此撰不經之語而貽誤後昆者也。如當急用附子而先以桂試之者,亦誤事匪淺。
③《醫方集解》:此足少陰藥也。寒淫於內,治以甘熱,故以姜、附大熱之劑,伸發陽氣,表散寒邪(附子生用亦能發表)。甘草亦補中散寒之品,又以緩姜附之上僭也(甘草爲君,乾薑爲臣,附子爲使)。必冷服者,寒盛於中,熱飲則格拒不納,經所謂熱因寒用,又曰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是也。
④《千金方衍義》:四肢爲諸陽之本,故能運動不息,今因陽氣乖離,所以四肢厥冷。用黑附子溫補下焦之真陽,乾薑溫散中焦之寒逆,甘草溫養三焦之元氣,爲直中陰寒之專藥。
⑤《古方選注》:以生附子、生乾薑徹上徹下,開闢羣陰,迎陽歸舍,交接於十二經。反覆以炙草監之者,亡陽不至於大汗,則陽未必盡亡,故可緩制留中,而爲外召陽氣之良法。
⑥《金鑑》: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陰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草之甘溫,溫養陽氣;臣以姜附之辛溫,助陽勝寒;甘草得姜、附,鼓腎陽,溫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關節,走四肢,有逐陰回陽之力。腎陽鼓,寒陰消,則陽氣外達而脈升,手足溫矣。
⑦《寒溫條辨》:此方通治三陰脈沉,惡寒,手足厥逆之證,故用附於之生者,上行頭頂,外徹肌表,以溫經散寒;乾薑亦用生者,以內溫臟腑;甘草獨用炙者,以外溫榮衛,內補中焦也。⑧《衷中參西》:乾薑爲溫暖脾胃之主藥,伍以甘草,能化其猛烈之性使之和平,更能留其溫暖之力使之常久也。然脾胃之溫暖,恆賴相火之壯旺,附子色黑人腎,其非常之熱力,實能補助腎中之相火,以厚脾胃溫暖之本源也。方名四逆者,誠以脾主四肢,脾胃虛寒者,其四肢常覺逆冷,服此藥後,而四肢之厥逆可回也。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