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解散 2009年12月1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處方

益元散210克 防風通聖散210克

製法

上藥一處相和入拌勻。

功能主治

疏風解表,通便瀉熱。治風寒暑溼、飢飽勞疫、內外諸邪所致惡寒發熱。或小兒生瘡疹,透發不快,有汗或無汗,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者。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入蔥白15釐米,鹽豉50粒,生薑3片,煎至150毫升,溫服。

摘錄

《宜明論方》卷六

《直指》卷二十三

別名

雙解湯

組成

辣桂1分,川大黃1分,白芍藥1分,澤瀉1分,牽牛(炒,取末)1分,桃仁(去皮,炒幹)1分,甘草半分。

主治

便毒,內蘊熱氣,外挾寒邪,精血交滯,腫結疼痛,大小便祕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加生薑5片,水煎,食前服,1日2次。先小便快,熱從小便出,後大便利,皆是稠毒。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臨牀應用

便癰《外科發揮》:一男子便癰腫痛,發寒熱,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止;以雙解散,二劑而消。

附註

雙解湯(《普濟方》卷二九○)。

《得效》卷十七

組成

升麻葛根湯、消風散加玄蔘、黃芩、薄荷。

主治

喉病虛熱。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組成

防風5分,川芎5分,當歸5分,白芍5分,大黃5分,薄荷葉5分,連翹5分,石膏8分,桔梗8分,黃芩8分,山梔2分,荊芥穗2分,滑石2錢4分,甘草1錢。

主治

痘瘡表裏俱實。

用法用量

生薑爲引。

《宣明論》卷六

別名

通氣防風散、通解散

組成

益元散7兩,防風通聖散7兩。

功效

內外雙解,宣通氣血。

主治

風寒暑溼,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無問自汗,汗後雜病,但覺不快,及小兒瘡疹;傷寒身熱頭疼,拘倦強痛,無問自汗無汗,憎寒發熱,渴與不渴,傷寒疫癘,汗病兩感,風氣雜病,一切舊病發作;或裏熱極甚,腹滿實痛,煩渴譫妄,下後未愈,或證未全,或中瘴氣、馬氣、羊氣及一切穢毒,並漆毒、酒毒、食一切藥毒,及墜墮打撲傷損疼痛,或久新風眩頭疼,中風偏枯,破傷風,洗頭風,風癇病,或婦人產後諸疾,小兒驚風,積熱,瘡瘍疹痘。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加蔥白5寸,鹽豉50粒,生薑3片,煎至1盞溫服。

製備方法

上二藥一處相和,攪勻。

用藥禁忌

孕婦及產後月事經水過多,並泄瀉者不宜服。

各家論述

《傷寒溫疫條辨》:防風、麻黃以解表,薄荷、荊芥以清上,大黃、芒消以滌腸胃,滑石、梔子以利水道,桔梗、石膏以清肺胃之邪,而連翹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熱爲患,肝木主之,芎、歸、白芍和肝血以息風熱,而白朮、甘草又所以健運脾土,能勝溼熱御風火故也。方中倍用六一者,以伏氣所蒸之溼熱,半從肌表而泄,半從水道而利也。

附註

通氣防風散、通解散(《直格》卷下)。

《醫統》卷八十一

組成

杏仁2錢,芍藥2錢,甘草2錢,車前子(微炒)2錢,澤瀉2錢,大黃2錢,乾薑(炮)2錢,滑石2錢。

主治

便癰。內蘊熱毒,外挾寒邪,或交感強忍,以致精氣鬱結,疼痛,大小便澀。

用法用量

水2盞,煎8分,空心服。

《保命歌括》卷三

組成

防風通聖散去消、黃合益元散加香薷。

主治

傷寒、溫暑熱病在表,頭痛身熱,肢體痛,邪熱有餘。

用法用量

生薑、蔥爲引。

《便覽》卷一

組成

防風、川芎、羌活、荊芥、甘草、薄荷、石膏、滑石、連翹、白朮、枳殼、梔子、桔梗、前胡、麻黃、白芍。

主治

傷寒溫暑熱,病在表,頭痛身熱,肢體疼痛。

用法用量

水2鍾,加生薑3片,蔥3枝,煎服。

加減

汗後身靜內熱,去麻黃、荊芥、羌活、蔥、姜之類;6-7日大便燥者,加大黃、芒消。

《醫方集解》卷五

組成

防風通聖散去大黃、芒消。

功效

表裏雙解,和血調氣。

用法用量

加生薑、蔥白,水煎服。

各家論述

麻黃、防風、荊芥、薄荷、川芎以解表,黃芩、梔子、連翹、石膏、滑石以解裏,復有當歸、芍藥以和血,桔梗、甘草、白朮以調氣,故曰雙解。

《傷寒大白》卷一

組成

柴胡、幹葛、荊芥、薄荷、黃芩、玄蔘、石膏、知母、甘草、桔梗、防風。

主治

陽明少陽,先傷積熱,又冒表邪,鬱於上焦,咽喉作痛。

《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

羌活、葛根、柴胡、防風、荊芥、石膏、黃芩、滑石、山梔、連翹、知母、甘草、桔梗。

功效

和解表裏。

主治

發狂,外有表邪壅閉,內有積熱。

附註

無汗,脈浮數,先以羌活沖和湯散表,後以雙解散和解表裏。

《種痘新書》卷十二

組成

防風、羌活、白芷、蘇梗、陳皮、獨活、柴胡、甘草、香附、川芎、芍藥各等分。

主治

痘爲風邪所閉,瘡不起,發咳嗽,惡風,自汗,戰慄。

用法用量

生薑爲引。

加減

風邪束甚,加麻黃。

《疫痧草》

組成

大黃、元明粉、葛根、牛子、荊芥、薄荷、蟬衣、大連翹、枳殼、桔梗、甘中黃。

主治

痧隱約,喉爛氣穢,神煩便閉,目赤,脈實,症勢乍作,正強邪實者。

《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

麻黃、防風、荊芥、蘇荷、前胡、當歸、白芍、黃芩、石膏、黑梔、連翹。

主治

一切風寒溼熱,內外邪毒所傷,血氣兩鬱,咳嗽舌幹,壯熱。

《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

大黃6錢,滑石6錢,牙皁1錢,甘草1錢。

主治

二便閉,實證者。

《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神巧萬全方》

組成

山茵陳1兩,麻黃1兩,石膏1兩(研),川大黃1兩(溼紙裹煨)。

主治

四時傷寒並時氣兩感。頭痛口乾,煩渴,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

用法用量

每服2錢,荊芥茶調下,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末,入研了藥令勻。

《普濟方》卷一四七引《經驗良方》

組成

升麻半兩,幹葛半兩,甘草半兩,荊芥半兩,蔓荊子半兩,薄荷半兩,天麻半兩,殭蠶半兩,知母半兩,貝母半兩。

主治

傷寒渾身壯熱,氣粗,煩渴多汗。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大盞,加生薑3片,蔥白1莖,煎至5分,去滓溫服。小兒分作3服。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