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大腸經 2016年05月04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手陽明大腸經爲十二經脈之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5.。代號LI[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8.。與手太陰肺經相爲表裏[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5.。五行屬金[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5.。《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本經自食指橈側端(商陽)起始,沿食指橈側上行,出走於兩骨(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筋(伸拇長、短肌腱)之中(陽溪),沿着前臂橈側,向上進入肘彎外側(曲池),再沿上臂後邊外側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後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然後向前進入鎖骨上窩(缺盆),聯絡肺臟,向下貫穿膈肌,入屬大腸[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8.。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走向頸部,通過面頰,進入下齒中,回過來挾着口脣兩旁,在人中處左右交叉——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分別向上夾鼻孔兩旁(迎香),脈氣由此與足陽明胃經相接[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8.[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5.。本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齒痛,頸腫,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經脈過處灼熱腫脹或寒慄不復等症[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8.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

手陽明大腸經共有20穴。15穴分佈在上肢背面的橈側,5穴在頸、面部。首穴商陽,末穴迎香。據《鍼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計有: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裏、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6.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總覽.png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總覽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主治病證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胃腸等腹部疾病、熱病和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例如頭痛,牙痛,咽喉腫痛,各種鼻病,泄瀉,便祕,痢疾,腹痛,上肢屈側外緣疼痛等。

手陽明大腸經腧穴主治頭面、五官、咽喉、熱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2.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路線及經穴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路線及經穴

1.起於大指次指之端

2.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間,上入兩筋之中

3.循臂上廉

4.入肘外廉

5.上臑外前廉

6.上肩

7.出髃骨之前廉

8.上出於柱骨之會上

9.下入缺盆

10.絡肺

11.下膈

12.屬大腸

13.其支者,從缺盆上頸

14.貫頰

15.入下齒中

16.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

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

[本經穴]商陽(井),二間(滎),三間(輸),合谷(原),陽溪(經),偏歷(絡),溫溜(郄),下廉,上廉, 手三裏,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交會穴] 大椎,水溝(督脈);地倉(足陽明);秉風(手太陽)。

【語譯】

手陽明大腸經:①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骨),②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裏),③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峯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⑤下入缺部(鎖骨上窩),⑥絡於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頸部支脈:⑦從缺盆部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糟,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陽明胃經。

⑧此外,大腸下合於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穴。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 臂陽明脈:出中指間,循骨上廉,出□□上,奏,之口。

[陰陽本]齒脈:起於次指與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頰,入齒中,夾鼻。

《鍼灸學》

起於食指末端(商陽),沿着食指內(橈)側向上,通過第1、第2掌骨之間(合谷),向上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側,再沿上臂外側前緣,上走肩端(肩髑),沿肩峯前緣,向上出於頸椎“手足三陽經聚會處”(大椎,屬督脈),再向下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聯絡肺臟,通過橫膈,屬於大腸。[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2.

缺盆部支脈:上走頸部,通過面頰,進入下齒齦,迴繞至上脣,交叉於人中,左脈向右,右脈向左,分佈在鼻孔兩側(迎香),與足陽明胃經相接。[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2.

《中醫大辭典》

手陽明大腸經自食指橈側端(商陽)起始,沿食指橈側上行,出走於兩骨(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筋(伸拇長、短肌腱)之中(陽溪),沿着前臂橈側,向上進入肘彎外側(曲池),再沿上臂後邊外側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後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然後向前進入鎖骨上窩,聯絡肺臟,向下貫穿膈肌,入屬大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走向頸部,通過面頰,進入下齒中,回過來挾着口脣兩旁,在人中處左右交叉,上夾鼻孔兩旁(迎香)。脈氣由此與足陽明胃經相接。[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8.

《中國鍼灸學詞典》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橈側端商陽開始,沿着食指橈側緣,出於第一、二掌骨間的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的陽溪,沿前臂橈側到達肘橫紋外側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側前緣,到肩峯前邊的肩髃,再向上交會於項部的大椎,向前下進入鎖骨上窩,絡於肺臟,下貫膈肌,屬於大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交會人中部——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分別向上夾鼻孔旁的迎香,交足陽明胃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5.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穴),經過手背行於上肢伸側前緣,上肩,至肩關節前緣,向後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再向前下行入鎖骨上窩(缺盆),進入胸腔絡肺,通過膈肌下行,入屬大腸。其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至面頰,入下齒中,回出夾口兩旁,左右交叉於人中,至對側鼻翼旁,經氣於迎香穴處與足陽明胃經相接。[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手陽明大腸經病候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髃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語譯】

本經有了異常就表現爲下列病症:牙齒痛,面頰部腫脹。

本經穴主治有關“津”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口乾,鼻寒,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側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運用。

凡屬於氣盛有餘的症狀,則當經脈 所過的部分發熱和腫脹;屬於氣虛不足的症狀,則發冷,戰慄而不容易回暖。

《脈書·十一脈》

[足臂本]其病:病齒痛,□□□□。諸病此物者,皆灸臂陽明脈。

[陰陽本]是動則病:齒痛,腫。是齒脈主治其所產病:齒痛,腫,目黃,口乾,臑痛,爲五病。

《鍼灸學》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病候有腹痛、腸鳴、泄瀉、便祕、痢疾、咽喉腫痛、齒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腫或寒冷等症[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2.

《中醫大辭典》

手陽明大腸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齒痛,頸腫,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經脈過處灼熱腫脹或寒慄不復等症。[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08.

《中國鍼灸學詞典》

手陽明大腸經發病,主要表現爲腸道疾患、頭面五官疾患、皮膚疾患及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腸絞痛、腸鳴、泄瀉、口乾、鼻塞、衄血、齒痛、頸腫、喉痹。經脈所過處疼痛、麻木、厥冷。[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36.

經文互參

《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爲其津,其流(留)而不行者爲液。(按:此篇分析津、液、氣等概念,可爲手三陽經主病作解釋。)

《黃帝內經素問·厥論》: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腫,痙,治主病者。(按:此篇論物足六經厥及厥逆,治主病者。)

《黃帝內經靈樞·脹論》:大腸脹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按:此篇論五臟六腑脹。)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按:此篇論六腑病,各取其下合穴。)

主治對比

本表據《鍼灸甲乙經》而列。

表中以痛、“喉痹”最爲多見,是本經腧穴主治的重點。

其次爲“鼽衄”,再次爲目疾,經脈原文寫作“目黃”,在主治症中無此。其實“目黃”並非指黃疸目黃,只能理解爲眼睛昏黃,視力不足,作爲目疾的一般症狀。依此理解則手陽明與目疾的治療的關係可以得到確認,主治症中不作“目黃”,而寫作其它具體症狀,正可作爲“目黃”非指黃疸的註解。

“腫”僅見於商陽,類似的則有合谷下“面腫”,偏歷下的“頰腫”,溫溜下的“面赤腫”等。手陽明經穴主治頭面五官病的聯繫規律是明顯的。

合谷穴的主治,《鍼灸甲乙經》中記載簡略,據《外臺祕要》、《醫心方》引《明堂》有鼽衄、目痛、面腫、口禁等症,應據以補入。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