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鬢 2017年02月0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穴位基礎信息表]曲鬢|Qubin|Chupin|Tortuous Sideburn|GB7|7|VB7||G7|G7|GB7

曲鬢爲經穴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qūbì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GB7) 。出《鍼灸甲乙經》。別名曲發[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1.。屬足少陽膽經[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1.[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曲鬢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1.[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曲即彎曲,鬢即鬢髮,此穴在耳上鬢髮邊際的彎曲處,故名曲鬢[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曲鬢穴主治頭面五官病:如偏頭痛,齒痛,頷頰腫,目赤腫痛,牙關緊閉,暴喑,偏正頭痛,口眼㖞斜,頭痛,頭痛連齒,口噤不開,頜頰腫痛,頸項強急,現代又多用曲鬢穴治療三叉神經痛,顳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痹,顳肌痙攣,牙痛,視網膜出血及其他眼病等。

曲鬢穴的別名

曲發(《太平聖惠方》)。

出處

《鍼灸甲乙經》:曲鬢,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者中,鼓頷有空。

穴名解

曲即彎曲,鬢即鬢髮,此穴在耳上鬢髮邊際的彎曲處,故名曲鬢[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

特異性

曲鬢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1.[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

所屬部位

側頭[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7.

曲鬢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曲鬢穴在頭部,當耳前鬢角髮際後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曲鬢穴位於頭顳部,當耳前鬢角髮際後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之交點處;或於平齊耳尖之橫線與耳屏根直上的交點處取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1.

曲鬢穴位於頭部,耳前鬢角髮際後緣與耳尖水平線的交點處,正坐或側伏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

曲鬢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曲鬢穴在側頭的位置

曲鬢穴的位置

曲鬢穴在側頭的位置

曲鬢穴的位置

曲鬢穴在側頭的位置(肌肉)

曲鬢穴的位置

曲鬢穴在側頭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曲鬢穴的取法

曲鬢穴位於頭部,耳前鬢角髮際後緣與耳尖水平線的交點處,正坐或側伏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

正坐仰靠或側伏,在耳前上方入鬢髮內,約當角孫穴前1橫指處取穴。

正坐側伏或側臥位,在耳前鬢角髮際後緣的垂線,約當角孫穴前1橫指處取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1.

曲鬢穴穴位解剖

曲鬢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筋膜、顳肌。皮膚布有耳顳神經,顳淺動、靜脈頂支,顳肌受下頜神經的前幹肌支支配。

層次解剖

同頷厭[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筋膜→顳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2.

皮膚→皮下組織→耳上肌→顳肌[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9.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耳顳神經和顳淺動脈分佈;深層有耳後神經面神經分支和下頜神經肌支分佈[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9.

布有耳顳神經顳支和顳淺動、靜脈頂支[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1.

曲鬢穴的功效與作用

曲鬢穴具有清熱止痛,活絡通竅的功效。

曲鬢穴有疏經通絡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

曲鬢穴系膽和膀胱經之會穴,有通關開竅、清熱散風之功,主治頭痛連齒,頰頷腫,口噤[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曲鬢穴主治病證

曲鬢穴主治頭面五官病:如偏頭痛,齒痛,頷頰腫,目赤腫痛,牙關緊閉,暴喑,偏正頭痛,口眼㖞斜,頭痛,頭痛連齒,口噤不開,頜頰腫痛,頸項強急,現代又多用曲鬢穴治療三叉神經痛,顳頜關節炎,面神經麻痹,顳肌痙攣,牙痛,視網膜出血及其他眼病等。

曲鬢穴主治頭面五官病:如偏頭痛,齒痛,頷頰腫,目赤腫痛,牙關緊閉,暴喑[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1.

曲鬢穴主治偏正頭痛,齒痛,頷頰腫,口眼㖞斜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1.

曲鬢穴主治頭痛、齒痛、牙關緊閉、暴喑[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9.

曲鬢穴主治頭面、口齒等疾患:如頭痛連齒、口眼㖞斜、口噤不開、頜頰腫痛、暴喑、頸項強急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

現代又多用曲鬢穴治療三叉神經痛、顳頜關節炎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三叉神經痛,偏頭痛,面神經麻痹;

2.五官科系統疾病:顳肌痙攣,牙痛,視網膜出血及其他眼病。

刺灸法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1.

向後平刺0.5~0.8寸[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1.[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9.,局部有脹重感[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1.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50.[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1.[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9.

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1.

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曲鬢穴的配伍

曲鬢配太陽、頭維,有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曲鬢配太陽、頭維、風池,治偏頭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1.

曲鬢配衝陽、頰車,有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齒痛。

曲鬢配衝陽、頰車、下關,治齒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1.

曲鬢配廉泉、合谷,有清熱開竅的作用,主治暴喑。

曲鬢配廉泉、扶突、合谷,治暴喑[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1.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口噤,齒齲。

《鍼灸甲乙經》:頸頷支滿,痛引牙齒,口噤不開,急痛不能言,曲鬢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曲鬢,衝陽主齒齲。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頰頷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

《鍼灸大成》: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頸項不得回顧,腦兩角痛爲顛風,引目眇。

研究進展

對腦缺血再灌注大鼠腦微血管內皮細胞黏附分子1表達的影響

針刺“百會”透“曲鬢”,可以抑制腦缺血再灌注後血管內皮細胞表面黏附分子1的表達,從而減輕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間的黏附及白細胞向周圍組織的浸潤,減少大量炎性遞質對腦組織的損傷,避免惡性循環,從而保護腦組織。[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1.

治療複視

若單眼複視,取患側曲鬢;若雙眼複視,則取兩側曲鬢。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常規消毒後,捻轉進針,向太陽方向平刺1~1.5寸,平補平瀉,留針20~30 min,每隔10 min行鍼調整針感,每日針1次,7次爲一療程。治療2例患者,均獲愈。[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1.

治療中風偏癱

針刺百會透曲鬢。結果顯示,緩解頭痛、頭暈症的有效率分別爲94%和89%,478例(98%)有不同程度的肌力恢復,總痊癒率達47%。平均動脈壓下降17.83 mmHg(收縮壓)/3.34 mmHg(舒張壓)。血液流變學顯示細胞聚集狀態明顯改善,血液黏度降低。腦血流圖(近效應)顯示平均波幅增高,流入時間縮短。與頭針運動區相比,各項指數無顯著差異(P>0.05),即刻效應則針刺組明顯優於低分子右旋糖酐組(P<0.001)。說明這一療法有改善血管彈性、降低血液黏度、調整脈壓,從而改善腦血循環、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01.

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針刺曲鬢,能明顯改善細胞聚集狀態,降低血粘度。

對腦血流圖影響

針刺該穴可使腦血流圖(近效應)平均波幅增高,流入時間縮短。說明針刺該穴有改善血管彈性,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