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耳·風熱外襲證 2019年11月1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定義

膿耳·風熱外襲證(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heat)是指風熱外侵,以急起耳痛並呈進行性加重,聽力下降,鼓膜紅赤或見小穿孔及搏動性溢膿,伴鼻塞、流涕、發熱惡寒,舌質偏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數等爲常見症的膿耳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膿耳·風熱外襲證的症狀

膿耳·風熱外襲證起病較急,耳內疼痛,並呈進行性加重,聽力下降。鼓膜紅赤或見小穿孔及搏動性溢膿,流膿之後,耳痛及其他症狀,也隨之減緩[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局部檢查:初期見耳膜鮮紅或暗紅色,血絡顯露,耳膜向外突,正常標誌消失。耳膜穿孔後,有膿液流出,穿孔處較小,多呈閃光搏動,聽力檢查爲傳導性耳聾。[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全身有鼻塞、流涕、發熱惡寒,舌質偏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數等[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小兒患者的症狀一般比成年人爲重,多見高熱哭啼,煩躁不安,甚至出現神昏、抽搐、項強等症狀[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證候分析

內外邪熱困結耳竅,蒸灼肌膜,故耳內疼痛[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氣機不利,故耳鳴,聽力障礙,耳內脹塞感[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熱勢壅盛,灼爍肌膜,則耳內疼痛劇烈,呈跳痛或錐刺樣疼痛,耳膜紅赤,血絡顯露[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熱毒熾盛,傷腐肌膜,故而成膿[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膿汁乃邪熱傷腐耳膜血肉而成,醞釀成膿之時,邪熱亢盛,故諸症劇烈。若膿汁外出,邪熱得以外泄,故耳痛、頭痛、寒熱等症狀,都可減輕。[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風熱邪毒侵襲,正邪抗爭,故有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小兒臟腑柔弱,形氣未充,邪毒容易內犯或引動肝風,故症狀較重[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膿耳·風熱外襲證的治療

方藥治療

初起證情較輕,風熱在表,宜疏散風熱,解毒消腫,可用蔓荊子散[備註] 蔓荊子散(《東垣十書》):蔓荊子、生地黃、赤芍、甘菊、桑白皮、木通、麥冬、升麻、前胡、炙甘草、赤茯苓加減治療:本方蔓荊子、甘菊花、升麻體輕氣清上浮,善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生地、赤芍、麥冬養陰涼血,木通、赤苓、桑白皮清熱利水去溼,前胡助蔓荊子宣散,助桑白皮而化痰。全方以疏風清熱爲主,兼以利水去溼而排膿,涼血清熱去火邪。[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耳膜穿潰,膿液流出之後,熱勢減緩,故治療上重在滲溼解毒,活血排膿,可用仙方活命飲[備註]仙方活命飲(《婦人良方》):穿山甲、天花粉、甘草、乳香、白芷、赤芍、浙貝母、防風、沒藥、炒皁刺、當歸尾、陳皮、金銀花加入車前子、地膚子、苦蔘等滲溼解毒之藥[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小兒膿耳,易因邪毒內陷或引動肝風,故要倍加註意,一般可在上述方劑內加入鉤藤、蟬衣之類,以平肝息風,若見煩躁、神昏、項強、嘔吐等症,則宜清營涼血,解毒開竅,參考“膿耳變證”。[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外治法

1)清除耳道內膿液:可用消毒棉籤揩淨。若膿液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雙氧水洗滌。清除耳道內的積膿,有利於膿液流出,也有利於使用藥物。[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2)滴耳: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斂溼去膿作用的藥液滴耳,如黃連滴耳液,或用新鮮虎耳草搗汁或入地金牛根磨醋滴耳,每天5~6次。[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3)吹藥:用具有清熱解毒、斂溼去膿作用的藥物吹耳,如爛耳散、紅棉散等,吹藥前應先將耳道內膿液及殘留藥物清除乾淨,每次吹入藥散也不宜過多,以免藥散堆積耳道,妨礙膿液引流而引起不良效果。[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4)塗敷:若耳殼或耳後有紅腫疼痛者,可用紫金錠磨水塗敷。或用如意金黃散[備註]如意金黃散(《外科正宗》):大黃、黃柏、薑黃、白芷、生南星、陳皮、蒼朮、厚朴、甘草、天花粉,共研細末。調敷。[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鍼灸治療

可針刺聽宮、聽會、耳門、外關、曲池、合谷、陽陵泉、俠溪等穴,每次選2~3穴,用捻轉瀉法,不留針[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其他療法

有鼻塞流涕者,用滴鼻靈滴鼻,也有助於膿耳的治療[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膿耳患者日常保健

膿耳的護理,要注意經常將耳內膿液清除乾淨及正確使用滴耳、吹耳藥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膿液及停積的藥粉,滴耳時宜側臥,患耳向上,滴入藥液後,用手指輕輕按壓耳屏數次,使藥液能達患處,並停留較長時間。吹耳藥物宜研成極細粉末,每次吹入不宜過多,防止堵塞耳道,妨礙引流。另外,密切觀察病情尤要注意流膿、頭痛、發熱、神志等症狀變化,預防或及時發現膿耳變證。[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在飲食上要少食蛋類、豆類製品及其他引發邪毒的食物[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患膿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應禁忌游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膿耳的預防

預防膿耳的關鍵是提高抗病能力[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小兒患麻疹、疫喉痧等疾病後,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本病,更要注意預防,發現耳部症狀,及時進行診治,以免致成流膿[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乳兒哺乳體位不當,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臥位哺乳的習慣,以免由於乳汁濫入耳竅誘發本病[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時,要及早拭抹乾淨,保持耳道的清潔衛生[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膿耳初起者,要及早徹底地進行治療,以免遷延日久演變成慢性,或變生他證[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關於膿耳

膿耳(purulent ear;suppurative otitis media)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8.[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7.。又稱聤耳[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7.、耳疳[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纏耳[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6.、耳底子[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耳癰[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耳溼[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耳中生毒[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爲五般聤耳之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8.。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爲主要表現的耳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6.[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有急慢、虛實之分[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膿耳是耳科常見病、多發病,尤多發於小兒。常致聽力損害,影響患者學習、工作及生活,甚至可以出現併發症,危及生命,應積極做好防治工作。

《外科大成》卷三:“耳疳者,爲耳內流出膿水臭穢也。書有云:出黃膿爲聤耳;紅膿爲風耳;白膿爲纏耳;青膿爲震耳。”

《錦囊祕錄》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黃膿者,謂之停耳;常出紅膿者,謂之膿耳;耳內疳臭者,謂之冱耳;白膿出者,謂之纏耳;耳內虛鳴,時出青膿者,謂之囊耳。”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耳疳》:“此證耳內悶腫出膿,因膿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膿者,名耳疳;出青膿者,名震耳;出白膿者,名纏耳;出黃膿者,名聤耳,俱由胃溼與肝火相兼而成。”

膿耳相當於西醫的化膿性中耳炎[參考資料]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詳見膿耳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