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藥丸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別名

十味沒藥丸(《景嶽全書》卷六十四)。

處方

沒藥 乳香 川芎 川椒 芍藥 當歸 紅花 桃仁 血竭各30克 自然銅12克(火煅七次)

製法

上藥爲末,用黃蠟120克熔化,入前末,速攪勻,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或血逆血暈,或瘀血內停,肚腹作痛,胸膈脹悶。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酒化服。

摘錄

《正體類要》卷下

《傳信適用方》卷三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大川烏(生)2兩,當歸2兩,赤芍藥2兩,蘇木(銼,炒)2兩,木鱉仁2兩,五靈脂(炒)2兩,羌活2兩,獨活2兩,穿山甲(蛤粉炒脆)2兩,沒藥1兩,乳香(別研)1兩。

功效

活經絡,生肌肉。

主治

發背。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酒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御藥院方》卷一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2錢半,乳香2錢半,丁香2錢半,木香2錢半,地龍(去土)2錢半,生犀(鎊)2錢半,人蔘(去蘆頭)2錢半,羚羊角(鎊)2錢半,硃砂(水飛)2錢半,龍腦2錢半,麝香2錢半,天麻1兩,川烏頭(炮裂)半兩,白花蛇(酒浸,取肉)2錢半。

主治

中風,手足不隨。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食前細嚼,以溫酒或溫水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每1兩作10丸,金箔爲衣。

《衛生總微》卷十七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1兩,澤蘭葉1兩,香白芷1兩,骨碎補1兩,草烏(去皮尖)1兩,破故紙(炒)1兩,敗龜(夾酥黃)1兩,虎骨(塗酥,炙黃)1兩,續斷1兩,白頭翁(去蘆)1兩,烏金石1兩,自然銅(燒赤,醋淬過7次)2兩。

主治

撲墜損傷,骨節疼痛,或已可而有時發作,痛不可忍,時發赤腫。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以生薑溫酒送下;筋骨損者,用虎骨散貼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醋糊爲丸,如梧桐子大,焙乾,醋磨濃墨爲衣。

《普濟方》卷三十八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半兩,五靈脂3兩,川烏頭1兩4錢(炒令黑焦色),大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主治

冷氣及酒毒瀉血,泄瀉,腰腿重;及大便血似腸風者。

用法用量

每服10-15丸,空心食前以艾葉湯送下;米飲、鹽湯亦得。

製備方法

上爲末,稀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普濟方》卷三三四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檳榔7個(面裹衣,煨),大戟半兩,大黃1兩(蒸)。

主治

月經不利,漸結成塊,腹脹如蠱。

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重,臨臥細嚼,以茴香酒送下,取下惡物。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醋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附註

本方名沒藥丸,但方中無沒藥,疑脫。

《奇效良方》卷五十六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半兩,乳香半兩,川芎半兩,川椒(去目及合口者)半兩,芍藥半兩,當歸半兩,自然銅2錢半(火燒,醋淬7次)。

主治

打撲內損,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用好酒1鍾化開,煎至5分,乘熱服之,隨痛處臥。連服2-3丸。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用黃蠟2兩,熔開,入藥末,不住手攪勻爲丸,如彈子大。

《雞峯》卷十六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當歸1兩,沒藥1分,延胡索1分,五靈脂2兩,薑黃半兩,桂半兩,蓬莪術半兩。

主治

冷熱不調,或思慮動作,氣所壅遏,畜血經絡,而致產後惡露行或斷絕,驟作寒熱,臍腹百脈皆痛;及兒枕痛,兼嘔逆,狀如錐刺。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前以溫醋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醋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博濟》卷四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蠻姜、延胡索、乾漆、當歸、牛膝、牡丹皮、桂心(去皮)、乾薑各等分。

主治

產後心胸煩躁,惡血不快;室女血氣凝澀,月水欲行,先攻臍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15丸,不拘時候,煎麪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醋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1兩(研),桂(去粗皮)半兩,當歸(切,炒)半兩,芫花(醋炒半焦)半兩,乾漆(炒煙透)半兩。

功效

行經脈。

主治

婦人腹內血結,氣攻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溫酒或醋湯送下,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末,醋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濟總錄》卷十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研)2錢,乳香(研)2錢,地龍(去土)半兩,甜瓜子1分,自然銅(醋淬,研)1兩,骨碎補半兩,五靈脂半兩,幹蠍(去土,炒)1分。

主治

諸風,筋骨及遍身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丸,加至7丸,以溫酒送下。

製備方法

上除研者外,爲細末,再和勻,醋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濟總錄》卷九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研)半兩,天麻(酒浸1宿,細切片,焙乾)2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地龍(去土,炒)1兩,羚羊角(鎊屑)1分,犀角(鎊屑)1分,丁香1分,木香1分,乳香(研)半兩,丹砂(研)半兩,龍腦(研)1分,麝香(研)1分,玄蔘1兩,人蔘半兩。

主治

中風偏枯,手足不隨,言語謇澀,口眼斜。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前以溫酒化下,1日2次。重病者服1月愈,初患5-7服即愈。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櫻桃大。

《聖惠》卷八十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半兩,麒鱗竭半兩,當歸(銼,微炒)半兩,芫花(燒灰)半兩,薑黃半兩,金羅藤半兩,凌霄花半兩,麝香1錢(細研),狗膽2枚(幹者)。

主治

產後惡血衝心,悶絕,及血氣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入研了藥令勻,醋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惠》卷七十九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半兩,砒霜半兩,硫黃半兩(細研),麒麟竭半兩,硃砂半兩(細研),硇砂半兩。

主治

產後血瘕積聚,攻刺腹脅,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2丸,空心以生薑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糯米飯爲丸,如綠豆大。

《金鑑》卷六十四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桃仁(炒)1兩,乳香5錢,沒藥5錢,川芎5錢,川椒(去目及合口者)5錢,當歸5錢,赤芍5錢,自然銅(火燒醋淬7次)2錢5分。

主治

中石疽初起,寒氣瘀血凝結,生於腰胯之間,其疽時覺木痛,難消難潰,堅硬如石,皮色不變。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以好酒1鍾,將藥化開,煎至5分,乘熱服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用黃蠟2兩,火化開入藥末,不住手攪勻,丸如彈子大。

《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研)1兩,丹砂(研)1兩,牛膝(酒浸,焙,搗羅爲末)1兩。

主治

筋骨傷折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午間以木瓜湯送下,1日1次。服5日後漸減丸數。

製備方法

上爲末,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研)1分,硫黃(研)1分,白丁香(生)1分,當歸(切,焙)1分,芫花(醋浸半日,炒)1分,硇砂(通明者,研)1分,乳香(研)1分,丹砂(研)1分,巴豆49粒(去皮心,不出油,研)。

主治

癥積,五積,食氣,諸藥無效者。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婦人血氣,童子小便和酒送下;心頭高硬,當歸酒送下;遠年癥積、五積、食氣,生薑湯送下;小兒脾積,癖氣,臘茶清送下。大人與大丸,15以下與中等,10歲以下與第三等者服。

製備方法

上爲末,合研勻,水浸炊餅爲丸,如梧桐子、綠豆、麻子三等大。

《產育寶慶》卷下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1兩,茺蔚子1兩,乾薑1兩,蒼朮1兩,川芎1兩,熟乾地黃1兩,白芍藥1兩,當歸1兩,血竭半兩。

主治

婦人月經不調,肌瘦發熱,飲食減少。

用法用量

每服50-60丸,漸加至80-90丸,空心、食前以溫酒或淡醋湯送下,日2次。

製備方法

除血竭、沒藥外,上(口父)咀,先炒茺蔚子焦黃色,次下乾薑炒令黃,次下蒼朮微黃色,次下川芎等藥,並令微黃,與血竭、沒藥等同爲細末,醋煮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附註

方中茺蔚子,《普濟方》引作“香附子”,《御藥院方》作“莨菪子”。

《聖惠》卷七十二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半兩,硇砂半兩,乾漆半兩(搗碎,炒令煙出),桂心1兩,芫花半兩(醋拌1宿,炒幹),狗膽2枚(幹者),水銀3分(入少棗肉,研令星盡)。

主治

婦人月水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以溫醋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棗肉爲丸,如綠豆大。

《聖濟總錄》卷一五○

方名

沒藥丸

組成

沒藥(研)3分,地龍(去土,炒)3分,乳香(研)3分,牛膝(酒浸,切,焙)3分,胡桃仁(研)3分。

主治

婦人血風下注,腳生瘡。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日3次。

製備方法

上爲末,酒糊爲丸,如綠豆大。

《全生指迷方》卷四

方名

沒藥丸

別名

桃桂當歸丸

組成

當歸(焙)1兩,桂心半兩,芍藥半兩,沒藥1分,桃仁(去皮尖,炒)1分,虻蟲(去頭足翅,炒)30枚,水蛭(炒)30枚。

功效

逐滯血。

主治

由冷熱不調,或思慮動作,氣乃壅遏,血蓄經絡而惡血未盡,臍腹刺痛,或流注四肢,或注股內,痛如錐刺,或兩股腫痛。

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醋湯送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醋糊爲丸,如梧桐子大。

各家論述

《醫略六書》:沒藥散瘀血,當歸養新血,赤芍破血瀉血滯,桃仁破瘀開血結,水蛭攻血之堅凝,虻蟲攻血之疼脹。醋丸以搜之,酒煎以行之,使瘀結即化,則堅脹自消,而胞門清肅,惡露復行,何堅脹疼痛之不除哉。

附註

桃桂當歸丸(《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十)。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