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縱隔炎 2009年01月2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特發性縱隔纖維化,idiopathic fibrosis of mediastinum

疾病代碼

ICD:J98.5

疾病分類

呼吸內科

疾病概述

慢性縱隔炎又稱特發性縱隔纖維化,病因較複雜。患者有頭痛、頭昏、呼吸困難、發紺等症狀。

疾病描述

慢性縱隔炎又稱特發性縱隔纖維化,病因較複雜。

症狀體徵

本病早期通常無症狀,但可逐漸出現縱隔器官粘連或受壓的症狀,主要爲上腔靜脈梗阻綜合徵,出現靜脈壓增高、頭面部、頸部及上肢水腫、頸靜脈充盈,胸壁上側支循環靜脈擴張。患者有頭痛、頭昏、呼吸困難、發紺等症狀。由於側支循環的建立,梗阻一般可逐漸減輕,症狀亦可改善或消失。病變累及其他器官則可引起各器官梗阻的相應症狀。如吞嚥困難、咳嗽、氣促、肺動脈受壓引起肺動脈壓增高。累及肺靜脈可導致肺血管淤血,出現咯血,偶壓迫膈神經引起膈肌麻痹、壓迫喉返神經出現聲音嘶啞等。

疾病病因

已知結核、組織胞質菌病、放線菌、結節病、梅毒、外傷後縱隔出血以及藥物中毒等,均可引起縱隔纖維化。亦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部分患者的病因不明。

病理生理

本病進展緩慢,在縱隔形成緻密的纖維組織,呈片狀或硬塊狀。好發於前中縱隔的上中部。主要侵犯上腔靜脈、無名靜脈或奇靜脈致發生狹窄或梗阻,其他器官如大的肺血管或食管、氣管、支氣管亦可受累。少數患者可同時發生頸部纖維化和腹膜後纖維化。

診斷檢查

診斷:本病的診斷除依賴臨牀表現及影像學改變外,縱隔組織活檢(開胸活檢或縱隔壁活檢)有重要價值。

實驗室檢查:血沉正常。

其他輔助檢查:X 線檢查可無異常發現,但大部分患者有縱隔胸膜增厚或上縱隔增寬,病變區可見鈣化陰影。胃、十二指腸鋇餐檢查示食管狹窄。體層攝片示氣管、支氣管狹窄。血管造影有助於瞭解上腔靜脈及其分支的梗阻情況。CT 檢查亦有診斷價值。

鑑別診斷

本病應注意與其疾病引起的上腔靜脈梗阻相鑑別。本病引起的上腔靜脈綜合徵,患者多不發熱,血沉正常。本症與中心型或縱隔型肺癌,以及惡性縱隔腫瘤的鑑別,在腫瘤明顯時困難不大,在早期則可混淆,有時誤診爲過敏反應、血管神經性水腫、右心衰竭、甚至慢性縮窄性心包炎等。

治療方案

治療方法有兩種。內科保守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

1.內科保守治療 主要根據不同病因而採取不同措施,如用抗生素控制炎症,激素促進吸收,利尿劑減輕水腫,低分子右旋糖酐促進靜脈側支循環等方法進行減症治療,以待側支循環的建立。

2.外科手術治療 內科治療無效時可採用外科手術建立側支循環。如縱隔纖維化病變侷限時,可外科切除,以解除器官壓迫,並可施行上腔靜脈旁路移植手術,以減輕上腔靜脈的阻塞。另外,還可直接切開梗阻的靜脈進行血栓摘除術、內膜切除術,或使用人工血管、自身靜脈、同種異體血管進行搭橋短路手術等。國外有在上腔靜脈狹窄處作縱切口,以大隱靜脈片修補獲得成功的報道。

併發症

病變累及肺動脈,肺動脈受壓可併發肺動脈高壓。

預後及預防

預後:慢性縱隔炎引起肺動脈高壓、肺靜脈阻塞以及血栓形成該類患者預後較差。

預防:主要根據不同病因而採取不同措施。

流行病學

目前尚無資料。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