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传
《师传》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篇中的内容,认为是先师传授下来的宝贵心得,故名。主要论述问诊与望诊的重要性,与其在治疗上的关系。列举望诊可从肢体五官的形态外候测知内脏的大小、强弱以及生理功能的变化,并提示医生临病要根据病人所便而采取适宜的方法。
-
三等
三等将全身或面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头、腰、足为身之三等;面部三等,以身前发际到印堂为上等,山根至准头为中等,人中至地阁为下等。《黄帝内经灵枢·师传》:“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
远听
远听生理学术语。指听力良好。《灵枢·师传》:“肾者主卫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
支节
概述:支节:1.四肢骨节;2.泛指穴位。四肢骨节·支节:支节指四肢骨节。支,指四肢;节,指骨节。见《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身形支形者,藏府之盖也。”泛指穴位·支节:支节泛指穴位。
-
横
②满实胀溢。《灵枢·论勇》:“怒则气盛而胸胀,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姚止庵注:“脉道本直,其有不直而横者,乃有积块伏匿于其内,脉虽但言横,而有力可知矣。”吴崑说:“横,横格于指下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此肝乘肺也,名曰横。”
-
寒温
《杂病源流犀烛·春温病源流》:“…病温,少阴伏邪发出,更感太阳客邪,名曰寒温。”症见发热,咽痛,口苦,微恶寒等。治以清解热毒为主,用黄芩汤加桂枝、石膏;或以葱豉汤先治表,再用黄芩汤加味方;参见伏气温病条。《灵枢·卫气失常》:“人之肥瘦大小寒温;《灵枢·师传》:“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
-
骸
概述:骸:1.泛指骨骼;如四肢百骸。骨,骨骼。《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特指胫骨。《黄帝内经灵枢·师传》:“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按《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第一“骸”作“胲”。
-
出黄如糜
为热迫肠道所致。《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肠中热则出黄如糜。”又称热泄、火泻、火泄。症见肠鸣腹痛,痛泻阵作,泻下多黄色稠黏,或注泻如水,或米谷不化,肛门灼痛,后重不爽,口渴喜冷,小便赤涩,脉数。治宜清热泻火,可用黄芩汤、柴葛芩连汤、加味四苓散、香连丸等方。气虚有热者,可用卫生汤。
-
鼻孔
禾髎所在。《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鼻孔在外,膀胱漏泄。”又称明堂。是隆起于面部正中的呼吸、嗅觉器官。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隧。司嗅觉、助发音,为肺系之所属。头面为诸阳所聚,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
-
身形
身形即身体的外表形态。为五脏六腑的外卫,通过察看身形肢节,就可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
说理开导式心理疗法
说理开导式心理疗法指运用语言劝说开导病人,改变病人错误观念的心理治疗方法。中医意疗方法之一。此法在《内经》就有详细记载,《灵枢·师传》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历代医书多有此类医案记载。
-
悬心
悬心证名。因胃热所致。胃脘部悬空感。与嘈杂相近似。《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参见嘈杂条。
-
杜鸿渐
杜鸿渐(709-769年)唐代医生。字之巽,里居欠详。与崔沔同学医于萧亮,尽得师传,后果为名医。
-
鼻隧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固有鼻腔的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鼻腔鼻黏膜:鼻黏膜按其性质可分为两部分,位于上鼻甲与其相对的鼻中隔及二者上方鼻腔顶部者称为嗅区(olfactoryregion),富含接受嗅觉刺激的嗅细胞,其余部分则富含鼻腺(nasalgland)称为呼吸区。
-
徐福松
学医时间:1958年从医时间:1958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巢元方、李时珍、朱丹溪、程钟龄、王旭高、高锦庭、许履和。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温病条辨》、《本草纲目》、《医学刍言》、《疡科心得集》、《柳选四家医案》、《阳痿论》、《秘本种子金丹》。
-
石顽老人诊宗三昧
《石顽老人诊宗三昧》为书名。即《诊宗三昧》。清·张璐著,张登编纂。书成于1689年。6篇,叙述脉位、脉象、经络;7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等32种脉象;8篇口问十二则,列叙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12篇为逆顺、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等。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具有一定的影响。建国后有排印本。
-
王
王㈠(wáng)①一国的君主。《灵枢·师传》:“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②最突出或特大的。如面王、圣王。㈡(wàng,音旺)通“旺”。《灵枢·阴阳系日月》:“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
-
夏子益
夏子益宋代医家。字德懋(一名德)。取师传方药及家藏方,编《卫生十全方》十二卷,附自著《奇疾方》一卷,原书佚。今有从《永乐大典》辑本《卫生十全方》三卷。
-
远
《素问·疟论》:“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素问·厥论》:“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灵枢·师传》:“远乎哉问也。”《素问·移精变气论》:“所以远死而近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见“远近”。
-
央
央①正中间。《灵枢·师传》:“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②中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通“殃”。《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
-
中
《灵枢·玉版》:“迎之五里,中道而止。”⑧指中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刺禁论》:“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
诊宗三昧
《诊宗三昧》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清·张珞著,张登编纂,书成于1689年。第七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等32种脉象;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叙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第九-十二篇为逆顺、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等。全书分析脉学理论比较全面深入,在医学界确实具有较大的影响。
-
赵良仁
赵良仁(1304-1373年)元末明初医家。字以德,号云居。浦江(今属浙江)人。少习儒,通经史。后从朱丹溪习医,尽得师传,治病多有效,闻名浙中。著有《金匮方衍义》、《医学宗旨》、《丹溪药要或问》,后二种已佚。子友昌、友同亦有医名。
-
(月囷)肉
(月囷)肉同“(月囷)”。《灵枢·五禁》:“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灵枢·师传》:“本脏以身形支节(月囷)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
-
(骨舌)(kuò,音阔)骨
(骨舌)(kuò,音阔)骨指胸骨上方锁骨内侧端部分。《灵枢·师传》:“(骨舌)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
-
(骨曷)(骨亏)
(骨曷)(骨亏)胸骨剑突下部位,一名鸠尾。《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骨曷)(骨亏)长九寸。”张景岳注:“(骨曷)(骨亏),一名鸠尾,一名尾翳,蔽心骨也。”《灵枢·师传》》:“(骨舌)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
-
便
《灵枢·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素问·刺疟论》:“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小便不利如癃状。”《素问·阴阳别论》:“便血一升。”《灵枢·师传》:“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灵枢·玉版》:“肩项中不便。”
-
鼻道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固有鼻腔的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鼻腔鼻黏膜:鼻黏膜按其性质可分为两部分,位于上鼻甲与其相对的鼻中隔及二者上方鼻腔顶部者称为嗅区(olfactoryregion),富含接受嗅觉刺激的嗅细胞,其余部分则富含鼻腺(nasalgland)称为呼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