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部九候论
《三部九候论》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主要讨论三部九候的诊脉法。以人身上中下分为三部,每部又以天地人分作三候,三部综合,共得九候。篇中指出三部九候脉必须相应,否则即属病态,并提示脉症合参的重要性。本文从三部九候的变化,了解病情和决断死生,故名。
-
问起病
问起病为诊断学术语。为问诊内容之一。询问起病的时间、原因、经过、治疗情况以及主要症状的特点和变化,对掌握疾病的性质及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
-
问
问①询问。《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②论,分辨。《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
邪疾
邪疾即疾病。《素问·三部九候论》:“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
一候
九候之一:一候为九候之一。《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一候后则病。”伤寒传经:伤寒传经,每日一经,六日传遍六经,为一候。或以七日还太阳经为一候。节候:一候指节候,五日为一候。
-
子
子⑴生殖,生育。《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㈣指核仁类颗粒状器物。《素问·三部九候论》:“瞳子高者,大阳不足。”⑻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⑾植物的种子。
-
上盛下虚
上盛下虚即上实下虚。指邪气实于上而正气虚于下的病理变化。由肝肾不足,阴虚于下,阳亢于上。一方面出现腰膝酸软无力、遗精等下虚证;另一方面出现胁痛、头眩、头痛、目赤、烦躁易怒等肝阳上亢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上实下虚,切而从之。”
-
徐徐
徐徐迟缓无力状。《素问·三部九候论》:“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一说,谓似有似无。亡名氏《脉经》夹注:“徐徐,谓似有似无。”
-
实则泻之
实则泻之为针灸治疗原则之一,“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实则泻之”。是指实证的治疗原则应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达到清泻实邪的目的。如实火、燥屎、食滞、痰积、瘀血、水饮等实证,可用泻火、攻下、消导、豁痰、祛痰、逐水等泻法,包括针刺中的泻法。
-
神脏
神脏五脏的别称。《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脏五,形脏四。”王冰注:“神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肾也。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
-
上实下虚
概述:上实下虚为病证名:1.上盛下虚之证;如由于肝肾不足,阴虚于下,阳亢于上。一方面出现腰膝酸软无力、遗精等下虚证;另一方面出现胁痛、头眩、头痛、目赤、烦躁易怒等肝阳上亢的症候。《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上实下虚,切而从之。”如素患脾肾两虚、腹泻便溏的病人,又感时邪,眼红痛痒,头痛恶风等。
-
三部九候
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寸口诊脉法术语·三部九侯:三部九候为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见《难经·二十八难》。
-
三部
《标幽赋》:“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为三部。”《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何谓三部?《难经·十八难》:“三部者,寸关尺也。”
-
蠕蠕
蠕蠕脉象柔和之状。《素问·三部九候论》:“蠕蠕然者不病。”王冰注:“气和故也。”张介宾注:“蠕蠕,虫行貌。谓其软滑而匀和也,是谓不病之脉。”
-
日乘四季
脾脏居中属土,土旺于四季,日乘四季,指出现于一日之中的四季,即辰、戊、丑、未时。《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王冰注:“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脾气绝也。辰戌丑未,土寄王(旺)之。
-
切
概述:切:1.切脉的简称;《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必切而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肠中切痛。”《医方集解》:“当大升浮气血,切补命门之下脱也。”制成切片·切:切指制成切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附子泻心汤方…
-
奇邪
奇邪或作邪气解。《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以溢奇邪,以通荣卫。”张景岳注:“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于络,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是为奇邪。”
-
七诊
概述:七诊为诊法术语:1.脉象言;《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一候之中见七脉之一者,均为病脉。切脉七法·七诊:七诊指切脉七法:静心以存神;稍重按于肌肉之间,以探其胃气;上寻鱼际,下寻尺泽,以求其终始(见《脉诀》)。
-
目内陷
眼珠向眼眶内退陷的表现。又名陷睛翳、睛陷、巨睛缩入。多由肾阴亏损,正气大虚所致。《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目内陷者死”。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张氏医通》卷八:“膏伤珠陷,谓珠觉低陷而不鲜绽也。“盖内有所亏,目失其养,源枯络伤,血液耗涩,精膏损涸之故。”(《证治准绳·杂病》)。
-
留瘦不移
留瘦不移指病气淹留,形体消瘦,而病邪尚未传变。《素问·三部九候论》:“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王冰注:“病气淹留,形容减瘦,证不移易,则消息节级,养而刺之”。
-
九脏
九脏即五神脏与四形脏的合称。神脏指五脏,即心、肝、脾、肺、肾;《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藏五,形藏四。”王冰注:“神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肾也。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形脏指藏有形之物的胃、小肠、大肠、膀胱四个腑(《素问灵枢集注》)。
-
后
概述:后:1.大便;《难经·五十七难》:“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切诊部位·后:后指切脉部位。为尺肤下段。王冰注:“上后,谓右寸口。《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迟至·后:后意指迟至。收气乃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循耳后,上额角。”
-
风气之病
风气之病为病证名。泛指外感风邪的病证。《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
-
耳前动脉
耳前动脉为手少阳经脉气所行之处。即现代所称的颞浅动脉。位于耳前陷者中,以手按之,其动应指。耳前动脉处有和髎、耳门等穴。手足阳经脉所过,耳和髎、耳门等穴所在。《黄帝内经灵枢·厥病》:“耳鸣,取耳前动脉。”《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可于耳前动脉处诊病治病。
-
动脉
《伤寒论·辨脉法》:“阴阳相搏,名曰动。”《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动脉管壁由内膜、中膜、外膜组成。内皮邻管腔,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表面光滑,可减小血流阻力。内弹性膜下层含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成纤维细胞。最小的微动脉,其中膜由单层平滑肌细胞组成,内膜仅由内皮细胞组成。
-
地
6.腰以下部位;7.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杨上善注:“地,下也。”中部地为合谷穴处的动脉;中部地,手阳明也,…下部地,足少阴也。”指岁气中的在泉之气,统管四、五、终三气。
-
戴眼
指病人眼睛上视,不能转动。《素问·三部九候论》:“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多因正气耗竭,使神志不慧,藏精之气不能上荣于目,太阳脉绝所致。亦可见于小儿急惊风、厥阴风痰闭阻等病证。
-
大脉
概述:大脉:1.脉象之一;2.指动脉。若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大而无力为虚损,气不内守之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动脉·大脉:大脉指动脉。《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跗上中大脉,出血不止死。”王冰注:“大脉,动而不止者,则胃之大经也。”
-
处
处㈠(chǔ,音础)①部位。《素问·离合真邪论》:“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素问·三部九候论》:“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④开写处方,引申为用药。《伤寒论·序》:“相对斯须,便处汤药。”⑤指穴位。《灵枢·百病始生》:“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
参伍不调
参伍不调脉学名词。指脉象疾徐错杂,参差不齐,不相协调。《素问·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
部
部①指脉诊的部位。《素问·三部九候论》:“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②指色部。脏腑之气呈现于面的区域分部。如左颊属肝,颏属心,鼻属脾,右颊属肺,颐属肾等。《素问·举痛论》:“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
补
补①用补药治疗虚证。《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②指针刺补法。《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
-
病水
病水患水肿、水胀之类的病证。《素问·三部九候论》:“病水者,以夜半死。”
-
病脉
病脉是疾病时出现的异常脉象的统称。病脉与平脉、正常脉相对。应注意排除正常生理变化范围及个体生理特异。《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
上下虚实
概述:上下虚实为病机,将虚实状态按上下部位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上虚下实:上虚下实为证候名。由肝肾不足,阴虚于下,阳亢于上。一方面出现腰膝酸软无力、遗精等下虚证;另一方面出现胁痛、头眩、头痛、目赤、烦躁易怒等肝阳上亢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上实下虚,切而从之。”
-
方病
方病指现在症状。《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方病。”
-
目睛缩入
目睛缩入为病证名。目内陷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眼珠向眼眶内退陷的表现。又名陷睛翳、睛陷、目睛缩入。多由肾阴亏损,正气大虚所致。《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目内陷者死。”本症见于重病或虚证久病者,为正气衰竭之象。
-
胸中之气
胸中之气胸部的气机。一说指胸腹部的气机。《素问·三部九候论》:“中部之候……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王冰注:“手阳明当其脉也。经云:肠胃同候,故以候胸中也。”
-
形脏
概述:形脏:1.胃、小肠、大肠、膀胱;《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王冰注:“所谓形脏者,皆如器外张,虚而不屈,含藏于物,故云形脏也。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形脏:形脏指头角、耳目、口齿、胸中四处(《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
属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上膈属肺。”托会·属:属指通“嘱”。《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