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痢
痢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四。为痢疾之简称。关于痢疾的病名,《内经》有肠澼、赤沃、白沃、赤白沃等名;《备急千金要方》以其泄利不爽,名之为滞下。详见痢疾条。
-
积痢
积痢病名。由食积内阻所致的痢疾。见《普济本事方·脏腑泄滑及诸痢》。又称饮食内伤痢。证见下痢赤白,或色黄如脓,或如鱼肠,或鹜溏鲊臭,脐腹撮痛,痛则痢下,痢下则痛减。治宜化积消导。《医宗必读·痢疾》:“积者,湿热食痰也,法当下之。方用灵砂丹、胃苓散、保和丸、通元二八丹,治脾汤等。参见痢疾、寒积痢等条。
-
阿胶黄连饮
别名:黄连阿胶汤处方:阿胶、黄连、芍药、甘草、枳壳(麸炒)。功能主治:孕妇痢疾,若安胎则痢愈重,治痢则胎难全,宜服此饮。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痛痢俱减,去枳壳再服。各家论述:阿胶能止脓血之痢,且止腰痛固胎,以之为君;枳壳少加2-3分,以宽其后重。摘录:《胎产心法》卷上
-
肠蛊痢
《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肠蛊痢者,冷热之气入在肠间,先下赤,后下白,连年不愈,侵伤于藏府,下血杂白,如病蛊之状。”《千金要方》卷十五:“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蛊则纯痢瘀血。”参见蛊注痢条。本病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
八痢
八痢为病证名,即八种不同证型的痢疾。1.《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痢作利。指水谷利、冷利、热利、滞利、积利、疳利、蛊利、休惜(息)利为八利。2.《普济方》以冷痢、热痢、疳痢、惊痢、冷热不调痢、休息痢、瀼痢、蛊毒痢为八痢。
-
八利
八痢指八种不同类型的痢疾。1.《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痢作利,以水谷利、冷利、热利、滞利、积利、疳利、蛊利、休惜利(亦名休息利)为八利。2.《普济方》以冷痢、热痢、疳痢、惊痢、冷热不调痢、休息痢、瀼痢、蛊毒痢为八痢。
-
倪宗贤
倪宗贤清初医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精于医学,尤擅长治痢、疟病,撰有《倪涵初疟痢三方》(1662年),于疟、痢两病,各拟三首处方作为专病通治方,并介绍其适应症及其加减用法等,后刊入《济世专门编》。
-
松皮散
方出《干金》卷十五,名见《杨氏家藏方》卷十三:方名:松皮散组成:赤松皮(去上苍皮,切)1斗。肠风下血过多。30年痢服之,100日愈。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松皮燥涩,善辟湿热,除胀满,而方书罕用。《千金》独取以治久痢,以痢久诸药罔效,故别出手眼,乃以医所不用、病所未尝之品以疗之。制备方法:上为末。
-
分解湿热汤
处方:车前子1两,厚朴3钱,黄连1钱,甘草1钱,枳壳1钱,槟榔1钱,滑石末1钱。功能主治:夏秋之间,先泻后痢,腹中疼痛,后重之极,下痢不可,欲痢不得,口渴饮水,小腹作胀。用法用量:水煎服。君臣佐使既用之攸宜,安有不取效之捷哉!摘录:《辨证录》卷七
-
赤痢
赤痢痢下多血或下纯血者。即血痢。《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热乘于血,则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详血痢条。
-
乳香止痛散
《玉机微义》卷十五:方名:乳香止痛散组成:粟壳6两(制),白芷3两,炙甘草2两,陈皮2两,乳香1两,没药1两,丁香半两。《赤水玄珠》卷八:方名:乳香止痛散组成:御米壳(去瓤,蜜炒)5钱,橘红5钱,炙甘草5钱,乳香2钱(另为末),没药2钱(另为末)。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入乳、没,食前服;白痢热服,红痢冷服。
-
杂痢
概述:杂痢为病证名。指痢疾排出物的颜色杂乱不定者。杂痢的病因病机及症状:《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杂痢谓痢色无定,或水谷,或脓血,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变杂无常,或杂色相兼而痢也。挟热则黄赤,热甚则变脓血也,冷则白,冷甚则青黑。皆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胃气虚,故变易。”本病类似后世所称的五色痢。
-
痢后风
痢后风病证名。主证参见痢风条。《证治要诀·痢》:“痢后风,因痢后下虚,不善调摄,或多行,或房劳,或感外邪,致两腰酸软,若痛若痹。”治宜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活血、壮筋骨。用大防风汤,或独活寄生汤兼服虎骨四斤丸。参见痢风、痢后痿条。
-
白头翁散
《幼幼新书》卷二十九引张涣方:白头翁散:处方:白头翁1两,黄连(去须,微炒)1两,茜根(锉,焙干)1两,苏妨木1两,故旧鼓皮(炙令黄焦)1两,甘草(炙)1分,地榆(炙,锉)半两,犀角屑半两。主蛊毒痢,肛门脱出。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煎至6分,去滓,乳食前温服。主治:小儿热毒下痢如鱼脑。
-
牛牙散
《中国医学大辞典》:组成:已死黄牛门牙3钱。主治:一切痈毒,大疮初起,痢痢头疮,脚丫破烂。如病人有1斤酒量者,用酒2斤,将牙灰冲入饮之,盖被睡一夜,即出大汗,次日全消,或腹泻,再用败毒散服之。初起3日内,俱可治,若痢痢、秃头疮并脚丫烂多年者,用麻油或鸡蛋油调敷。
-
黍米粥
处方:黍米40克(净淘)阿胶30克(炙,为末)功能主治:治年老体弱,下痢不止,日渐黄瘦无力,纳食减少。用法用量:煮粥,临熟下胶末调和。《医方类聚》卷二五二引《食医心鉴》:方名:黍米粥组成:黍米1合,鸡子1枚,蜡1分(细切)。主治:诸痢不愈。用法用量:煮黍米作稀粥,临熟入阿胶、蜡、羊脂,搅令消,空腹食之。
-
严防御
严防御南宋医生。佚其名,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平时以药肆为生,亦精医术,尤善治痢。后孝宗帝患痢,群医束手,防御往治之。因询知由多食蟹致痢,曰此乃冷痢也,以热酒调新藕节治之而愈。帝赐以金杵臼,并赐以防御官职。
-
直肠痢
直肠痢病名。痢疾之随食随痢者。《六因条辨》:“伏暑痢色如冻,杂如水谷,肛垂里急,随食随痢,完谷不化,此直肠痢也。”治宜温脾涩肠,用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丸、补中益气汤等方。参见痢疾条。
-
三宝粥
处方:生山药(轧细)30克三七(轧细)6克鸭蛋子(去皮)50粒功能主治:治痢久,脓血腥臭,肠中欲腐,兼下焦虚惫,气虚滑脱者。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三宝粥组成:生山药(轧细)1两,三七(轧细)2钱,鸦蛋子(去皮)50粒。略为清理,下又腹疼泄泻也。为拟此方,一日连服两次,其病遂愈。
-
橡实
气味实:苦、微温、无毒。用橡实二两、楮叶(炙)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饭前服,乌梅汤调下。治方同上,加缩砂仁半两。3、下痢脱肛。用橡斗了烧存性,研为末,调猪油敷涂。4、石痈(痈如石,不作脓)。斗壳:为散及煮汁服,止肠风,崩中带下、冷热泻痢。木皮、根皮:止水痢,消瘰沥。煎水洗,治恶疮肿痛。
-
异痧杂证经验良方
《异痧杂证经验良方》为《急救异痧奇方》的别名。撰人不详(书前简介有“觉因道人识”字样),陈念祖原评。此书分述49种病状奇异的痧症症治,并介绍疟、痢、伤寒、瘟疫、中暑、霍乱、喉症、外科、伤科、皮肤科等病症。内容简要,治法大多切于实用。其中疟、痢部分,辑自《倪涵初疟痢三方》。本书流行颇广,现有多种刊本。
-
急救异痧奇方
《急救异痧奇方》医方著作。又名《急救奇痧方》、《异痧杂证经验良方》。撰人不详(书前简介有“觉因道人识”字样),陈念祖原评。此书分述49种病状奇异的痧症症治,并介绍疟、痢、伤寒、瘟疫、中暑、霍乱、喉症、外科、伤科、皮肤科等病证的治疗与方药。内容简要,治法大多切于实用。本书流行颇广,现有多种刊本。
-
冷痢
由肠虚寒客所致的痢疾。《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冷痢者,由肠胃虚弱,受于寒气,肠虚则泄,故为冷痢也。《证治要诀》治冷痢下如冻胶,或如鼻涕,先服除湿汤加木香,吞感应丸,继服理中汤。《张氏医通》卷七治积久冷痢,少腹酸痛,结滞不爽,用千金温脾汤去甘草加桂心倍香附、人参。参见寒痢条。
-
泻痢
泻痢病名。痢,古通利。《局方发挥》:“夫泻痢证,其类尤多,故贤曰湿多成泻,此确论也。”泻痢与痢疾不同,无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之证。《痢证汇参》卷二:“泻痢之证,并无虚坐努责,惟觉倦怠,若滞下则不然,或脓或血,或赤白兼下,虽有痛不痛之异,然皆里急后重。”参见泄泻、痢疾条。
-
驻马丸
《普济方》卷二○九:方名:驻马丸组成:橡斗子。功效:救命延年,消食止痢,令人强健。主治:男妇一切重痢。用法用量:啖之。
-
鸡子饼
《外台》卷三十六引《必效方》:鸡子饼:别名:鸡子饵处方:鸡子2枚(取白),胡粉2钱,蜡1两。功能主治:小儿秋、夏暴冷痢,腹胀,乍寒乍热,白滞下。摘录:《准绳·幼科》卷七引《肘后方》《圣济总录》卷一八九:组成:鸡子3枚(打去壳,醋炒熟)。主治:水痢,脐腹(疒丂)痛。制备方法:上入面少许,和作饼子炙熟。
-
风毒痢
风毒痢为病证名。出《医学纲目》。为风毒内袭于肠而致的急性痢疾。其症下痢,形如青草汁,或痢下物如鸡肝片。治宜疏风解毒。用白头翁汤加减。
-
二气香薷饮
处方:香薷(净叶)2两,黄连(去须)2两,厚朴2两,生姜4两。功能主治:一切暑毒。用法用量:上先将生姜取汁,同黄连、厚朴于银瓷器内罨1宿,炒令厚朴紫色为度,于银瓷铫内,以水1碗,煎至8分,入酒少许,再煎2-3沸,冷服。暑毒作痢,先以此药送下巴豆感应丸,荡涤暑毒。摘录:《岭南卫生方》卷中
-
虚赢痢
虚赢痢病名。出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古人将产后患痢,同时身体羸弱者,称为虚赢痢。参见产后下痢条。
-
铁甲散
《慈航集》卷下:方名:铁甲散组成:蜣螂(即推粪虫,又名屎壳郎)4两(炙脆),南山楂4两(焦黑),炒槟榔2两,广木香1两(煨)。主治:大人、小儿红白新久诸痢及噤口痢。用法用量:大人每服2钱,小儿5分,红痢,川连3分煎水调服;白痢,红糖5钱、老姜2钱煎汤调服。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瓷瓶收贮,勿走药性。
-
蒌贝陷胸汤
处方:瓜蒌仁5钱(去油),枳实3钱,大贝母2钱,知母2钱,生甘草1钱,川连8分。功能主治:表邪未清,误于下早,上结下痢,舌苔黄黑者。用法用量:水煎服。1服胸开痢止。摘录:《慈航集》卷上
-
黄芩五物散
处方:黄芩5两,黄连5两,黄柏5两,黄耆4两,龙骨6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水痢。心腹甚痛,食无妨,但食后即痢,食皆化尽,唯变作水谷无期度,多食多下,少食少下。用法用量:以饮下之,初服1方寸匕,日2服,稍稍加至2-3匕。注意:忌猪肉、冷水。摘录:《外台》卷二十五引《许仁则方》
-
安石榴汤
《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陈癛丘处方干姜6克(或用生姜12克)黄柏3克(细切)石榴1枚(小者2枚)阿胶6克(另研,渍之)制法上四味,切。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煮取220毫升,去滓,入阿胶烊化,顿服之。功能主治大疰痢及白滞,困笃欲死,肠已滑者。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纳胶令烊,顿服,不愈复作。
-
粳米粥
《圣济总录》卷一八九:粳米粥:处方:粳米(淘)1合,薤白7茎(细切),豉25粒,枳壳(去瓤,麸炒,为末)1分,生姜汁半合,大枣(擘破)2枚,陈橘皮(去白,焙干,为末)1分。功能主治:反胃羸瘦,四肢萎弱。用法用量:上药除薤白、米外,以水3盏,先煎诸药至2盏,去滓,下薤、米再煮,以熟为度,空腹任意食之。
-
朴附丹
《普济方》卷三九七:组成:厚朴1两(涂姜汁炙熟),附子1枚(炮,去皮),赤石脂半两,龙骨半两,诃黎勒1两(面裹炮),乌梅肉半两(炒)。主治:小儿下痢,赤白相杂,及无辜疳痢。用法用量:每服10丸,乳食前空心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
神效鸡清丸
《普济方》卷二○七引《瑞竹堂方》:方名:神效鸡清丸组成:木香2两,黄连2两半,肉豆蔻10枚(大者,生)。主治:一切泻痢。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米饮汤送下。各家论述:《活幼口议》:木香、黄连一阴一阳药,木香善导水利气脉,黄连厚肠胃,二味君臣相佐,阴阳相须,加之豆蔻温和脏腑,止泻痢功效弥良。
-
齐秉慧
齐秉慧(18世纪)为清代医家。初习儒,后因多病,未获良医,遂自行研治,阅《薛氏医案》,选其中补益方自治而见效,服数百剂竟愈。临证主张严格辨证,于痨瘵、咳血、下痢、痘疹诸症,均有所研究。编有《齐氏医书四种》(1806年刻行),包括:《医案》、《家传医秘》、《痢症汇参》、《痘麻医案》。
-
白蜜马齿苋汁
处方:鲜马齿苋1000克白蜜30克制法:将鲜马齿苋洗净榨汁,加入白蜜30克或白糖适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菌止痢。对急性菌痢、便下脓血,有肯定疗效。用法用量:一次服下,每日服2次。摘录:《经验方》
-
盛旷
盛旷明代医家。江苏吴江县人。邑名医盛僎之子。颖悟超人,传家学,求诊必应,未尝索报。治疑难固疾辄效。陈某之妻有胎患痢,数月不愈,昏厥六日不苏,延请诊之,药下痢止,越数日生子。有内伤新愈又病伤食者,诸医皆用下药,病益甚。旷以参、芪运其气,升麻提其气,加以益肾之剂,数服霍然。卒年55岁。
-
盐汤
别名:盐水饮(《丹台玉案》卷四)。处方:食盐功能主治:涌吐宿食。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方出《金匮》卷下,名见《三因》卷十一:方名:盐汤别名:独圣散、盐水饮组成:盐1升,水3升。病涉三因,或脏虚,或肠胃素实,(疒丂)刺疼痛,蛊毒烦悗,欲吐不吐,欲痢不痢,状若神灵所附,顷刻之间,便至闷绝。
-
疳痢
疳痢病证名。出《颅囟方》。症见疳疾,并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多因饮食不洁,寒温失调所致。治宜理气和血,消疳止痢,用香连丸或地榆煮浓汁煎服;久不止者,用木香丸。并参照小儿痢疾治法,根据患儿身体的强弱,病情的轻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因人制宜,分别施治。
-
柏公汤
处方:柏皮3两,黄芩2两,黄连1两。功能主治:伤寒下痢,亦治久血热痢。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两,水2盏,煎至1盏,去滓,通口服。腹痛,加山栀子;小便不利,加赤茯苓、阿胶。摘录:《袖珍》卷一引《经验方》
-
痢疾论
《痢疾论》痢疾专著。清·孔毓礼撰。刊于1752年。孔氏认为“瘟疫而外,惟痢疾最险恶,能死人于数日之间”。遂集前人有关方论,参以个人心得体会和临床经验编撰成书。书中对痢疾的病因、病证和辨证治疗论述颇详,全书共选收治痢方剂百余首,详其主治、方药及服用法。末附痢症诸药。
-
闸板丹
《古今医鉴》卷五引张小庵方:方名:闸板丹组成:黄丹1两(水飞),黄蜡1两,乳香1钱,没药1钱,杏仁8个(去皮尖),巴豆8个(去油)。用法用量:每服1丸,如黄豆大,空心服,红痢,冷甘草汤送下;白痢,冷干姜汤送下,水泻,冷米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将黄蜡溶化后,将药末同蜡拌匀,搅冷成块。
-
宽叶独行菜
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拼音名:KuānY D X nɡC i别名:大辣辣、止痢草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宽叶独行菜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3~茎直立,中上部有分枝。生境分布:生于田边、地埂、沟边、河谷。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备注:本植物的种子在甘肃亦作葶苈子用,参见葶苈子条。
-
悖散汤
《千金翼》卷十二引张澹方别名牛乳方、荜拨煎、牛乳汤、荜拨乳牛乳香处方牛乳3升,荜拨半两(末之,绵裹)。功能主治补虚破气,除一切气。用法用量牛乳方(《养老奉亲》)、荜拨煎(《圣济总录》卷七十七)、牛乳汤(《直指》卷十四)、荜拨乳(《袖珍》卷四引《仁存方》)、牛乳香(《普济方》卷二一○)。
-
外灸膏
概述:外灸膏为敷贴用方药之一。《杨氏家藏方》:“外灸膏:治一切虚寒,下利赤白,或时腹痛,肠滑不禁,木香、附子(炮去皮脐)、蛇床子、吴茱萸、胡椒、川乌头,已(以)上六味各二钱,右件为细末,每用药末三钱、白面二钱,生姜自然汁打作糊,摊在纸上,当脐上贴之,衣物盖定,用熨斗盛之武火熨之。”痢止为度。
-
涩肠丸
处方:龙骨海螵蛸诃子(炮,去核)各等分制法:上药研末,糊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涩肠止痢。治小儿下痢赤白,后重频并。用法用量:每次30丸,米汤送下。摘录:《玉机微义》卷五十
-
地红子根
《*辞典》:地红子根: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D H nɡZǐGēn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小叶平枝灰栒子的根。枝横张开展,有平贴短柔毛。单叶互生,或近簇生于短枝末端,叶片椭圆形或卵圆形,长3~雄蕊约15枚;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附方:①治下痢腹痛:地红子根五钱,朱砂莲三钱,吴萸子、银花各一钱。
-
葱豉益元散
《麻科活人》卷三:葱豉益元散:处方:辰砂1钱,桂府滑石(水飞过)6两,甘草1两,葱、豉。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虚烦不得眠。用法用量:方中葱、豉用量原缺。摘录:《麻科活人》卷三《痢疟纂要》卷九:方名:葱豉益元散组成:葱白3寸,豆豉30枚。主治:暑热兼挟感邪之痢。用法用量:煎汤调益元散2-3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