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湿散邪汤
《石室秘录》卷二:组成:白术5钱,防风1钱,荆芥1钱,苏叶1钱,陈皮5分,桔梗1钱,甘草1钱,茯苓3钱。加减:治冬月之泄汗,或加入桂枝5分,或加入麻黄5分,在人斟酌。盖人之脾气健,而皮毛腠理,始得开合自如。今用白术以健土,去湿而利腰脐,邪已难于久住,况有防风、荆芥、苏叶之品,尽散外邪,何敢再居营卫?
-
酒积泄
酒积泄病证名。因饮酒过多所致的晨泄。一作酒积泻。《不居集·泄泻》:“酒积泄,饮酒太多,清晨作泄,或五更腹痛,泄下黄赤,此酒湿入脏所致。非肾虚者比也。”即酒积五更泄泻,参见该条。
-
漂泄
漂泄疾泄,快迫泄下。即注泄。《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令流注,其动漂泄沃涌。”一说“漂”有“动”义,“动”有“痛”义。漂泄即痛泄。
-
渗湿
渗湿治疗方法。①渗透泄下。《素问·五常政大论》:“其气滞,其用渗泄。”②利尿。《素问·至真要大论》:“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
积结泻
积结泻病名。证见泄泻,腹中绞痛,泻后痛减,泻下臭秽。《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积结泻,腹中绞痛,平胃散加消积药。”“食积内结,发热,泄溏,消导药中加香连、干葛;参见积滞泄泻,食积泄泻条。
-
漏泄
漏泄古病名。出《灵枢·营卫生会》:“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本病由于感受风邪,腠理开开疏,复因热食之气蒸泄所致。《证治要诀》卷九:“胃气不固,荣血漏泄,宜黄芪建中汤加浮麦少许。”
-
淡
概述:淡(tasteless)为中药学名词。即酸、咸、甜、苦、涩等各种滋味均不明显,具有渗湿、利水功能的药味。《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关于渗湿利水:渗湿利水为治法。即用具有淡渗利小便作用的方药治疗水湿内停证的方法。
-
大肠泻
大肠泻为病证名,指大肠受病而引起的泄泻。《幼科发挥》:腹泄“自大肠来者,则变化尽而成屎,但不结聚,而所下皆酸臭也。”寒湿偏盛者,多兼泄泻清稀,肠鸣腹痛,治宜温化寒湿,用平胃散加肉豆蔻;湿热偏盛者,则泄下灼肛,小便短赤,宜清热利湿,用葛根芩连汤加银花、木通之类。
-
透泄
透泄治疗学名词。系汗法之一。属辛凉解表法。用辛凉解表药透邪,苦寒药清泄里热的治法。参辛开苦泄条。
-
太乙金锁丸
《惠直堂方》卷一:组成:五色龙骨5两,覆盆子5两,莲蕊4两(未开者,阴干),芡实百粒,鼓子花3两(即单叶缠枝牡丹)。主治:男子不育。用法用量:每早服30丸,盐、酒送下。如欲泄,以冷水调车前子末半合服之,即成男孕。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金樱膏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忌葵菜。
-
进退大承气汤
处方:大承气汤。功能主治:大瘕泄,有太阴、阳明二经证者。用法用量:《保命集》:泄有虚实寒热,虚则无力粘衣,不便已泄出,谓不能禁固也。实则数至圊而不能便,俗云虚坐努责故也,里急后重,进退大承气汤主之。摘录:《保命集》卷中
-
剂阳汤
处方:熟地2两,玄参1两,麦冬1两,沙参1两。功能主治:人有终日举阳,绝不肯倒,然一与女合,又立时泄精,精泄之后,随又兴起。摘录:《辨证录》卷十
-
颃颞
颃颞人体部位名。咽后壁上的后鼻道。是呼吸气体必经途径,又与鼻分泌物的排泄有关。《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泄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张景岳注:“颃,颈也。颃颡,即颈中之喉颡,当咽喉之上,悬雍之后,张口可见者也。颡前有窍,息通于鼻,故为气分之所泄。”
-
睛凸
睛凸病名。系指因火邪所致的目珠突出眼眶的病证。《目经大成》卷二:“此症通睛(整个眼珠)突然凸出眶外,非鱼睛(鱼睛不夜症)因滞而慢慢胀高者比…”本病之原因为水衰精败,脉络焦脆,邪火亢害,内无从泄则上走空窍,泄之不及故涨涌而出。参见珠突出眶证条。
-
七味豆蔻丸
《育婴家秘》卷三:方名:七味豆蔻丸组成:肉豆蔻(面裹煨)3钱,木香3钱,砂仁3钱,白龙骨5钱,诃子肉5钱,赤石脂7钱,枯矾7钱。功效:温脾固肠。主治:泻泄不止,久痢阳伤,积滞既彻,便滑不止;及小儿痘后,虚寒腹痛便泄。用法用量:量儿加减,小者15丸,服止50丸,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
渗
渗①小量缓慢漏注。《素问·五常政大论》:“涸流之纪…其气滞,其用渗泄。”《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骨空。”使人体多余的水液缓和地排除体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
-
龙宫液
龙宫液房中术术语。即男性津液。不放龙飞,即不射精。《修龄要旨》:“如亲房事欲泄未泄之时,……运而使之归于元海,把牢春汛,不放龙飞,甚有益处。”
-
菟丝地萸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菟丝地萸汤组成:熟地1两,山茱萸5钱,菟丝子1两,巴戟天5钱。主治:过于好色,入房屡战,以博欢趣,则鼓勇而斗,不易泄精,渐则阳事不刚,易于走泄,于是骨软筋麻,饮食加少,畏寒。用法用量:水煎服。
-
常用冲寒散
处方:香附1两半,陈皮1两半,草果1两半,砂仁7钱,白姜7钱,肉豆蔻7钱,藿香3钱,白茯3钱,木通3钱,吴萸3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感寒腹痛作泄,或无泄而饮食少,胃弱怕吃肥腻等症。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冲寒散”。夏月去吴萸,加扁豆,换赤茯。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
疫喉自汗
疫喉自汗病证名。指患疫喉后出现的汗出。其一,毒随汗泄者痧透、神清、喉烂渐退,为顺证。其二,汗出而毒不泄则痧隐、神昏、喉烂反剧,多为邪内攻而正气虚,为逆证,治宜疏解透达,佐以扶正,方用粘子解毒汤加减。
-
热则疾之
热则疾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对热症当用疾刺快出针,以泄其热。《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谓邪热亢盛,体温较高的实热证,采用针刺泄热驱邪。宜浅针,急针,不留针,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心掣
属怔忡之类。以心悸掣动为主症,故名。多因心气虚寒,或胆与三焦之火传心所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属于虚寒者,治宜益心气,温心阳,用调中汤(见《圣济总录》卷五十六)。火炽者,宜清火宁神,可用安神丸。
-
气食泄
气食泄为病证名。《不居集》卷二十一:“气食泄,腹痛下无休时,去如蟹渤者,气食交并而作泄也。”《世医得效方》治气痢泄如蟹渤,用牛乳汤、异香散、木香匀气散等方。
-
胆实
胆实病证名。多因湿热壅盛,胆失疏泄所引起。症见胁下胀痛,往来寒热,口苦口干,头痛甚,或目锐眦痛,大便秘或干结,或发黄疸,舌红苔黄,脉弦数。《中藏经》:“胆实则热,精神不实。”《千金要方》:“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治宜疏肝利胆,通腑泄热。
-
肝阳
概述:肝阳:1.肝的阳气;2.耳穴名。肝的阳气·肝阳:肝阳指肝之阳气,与肝阴相对而言,是肝之温煦、升发、疏泄的一面。与肝阴保持相对的平衡和协调,以维持肝的正常功能。位于耳 结节处。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
-
黄子厚
黄子厚为元代针灸家。善用灸法治病。据史载:一富翁久患腹泻,药不能愈,子厚以艾灸百会数十壮,泄即止。黄子厚约生活于14世纪。史料记载曾治一富翁患久痢经治不愈,子厚以百会穴灸数十壮,升提中阳,泄立止。
-
固泄
固泄固,二便不通;泄,二便不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
五夺
五夺是指因极度羸弱、大汗、大泄、大失血或产后大出血五种原因导致气血津液严重耗损的病理变化。《黄帝内经灵枢·五禁》:“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
津脱
津脱为病机,即大汗亡阳。是指大汗伤津,或吐下伤津,造成津液大量脱失的病理变化。《灵枢·决气》:“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张景岳注:“汗,阳津也。汗大泄者津必脱,故曰亡阳。”
-
治喉四要法
治喉四要法医疗技术名。喉科病证治疗之四大法则。见《喉痧至论》。该书总结治疗烂喉丹痧等病之经验,归结为四大法则,即:所刺以泄毒,嗽喉以去痰,刮后颈以散毒,通大便以泄火。
-
豁泄
豁泄古病名。指食不知饱,饥瘦、腹大而多泄。《诸病源候论》卷四七:“小儿有嗜食,食已仍不知饱足,又不生肌肉,但其腹大,其大便数而多泄,亦呼为豁泄,此肠胃不守故也。”治宜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
-
木喜条达
木喜条达系借用五行学说阐述树木生发的特性,来比喻肝胆的生理特点。肝胆主疏泄升发,疏泄则能助脾胃消化吸收;升发则能使气机舒畅。故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肝郁则产生胁下痛、嗳气不舒等症。
-
泻毒至圣汤
《辨证录》卷十三:方名:泻毒至圣汤别名:泄毒至神丹、泄毒至神汤组成:金银花3两,茯苓1两,薏仁1两,生甘草3钱,车前子3钱,刘寄奴3钱,泽泻3钱,肉桂1分。主治:小肠痈。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泄毒至神丹(《洞天奥旨》卷六)、泄毒至神汤(《青囊秘诀》卷下)。
-
雪羹
处方:大荸荠4个海蜇(漂去石灰、矾性)30克功能主治:泄热止痛。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分二次服。摘录:《古方选注》《古方选注》卷中:方名:雪羹组成:大荸荠4个,海蜇(漂去石灰矾性)1两。荸荠味甘,海蜇味咸,性皆寒而滑利,凡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诸药不效者,用此泄热止痛,捷如影响。
-
红晕边黑舌
红晕边黑舌为舌象。亦称裹圈舌。舌中心至舌根淡红,外层有红晕,而舌边尖纯黑。多见于温病热邪内传心包之候。常伴见神昏、谵语、烦躁,或发斑疹等症,宜清心开窍,凉营泄热(见《伤寒舌鉴》)。
-
红中人裂纹舌
红中人裂纹舌为舌象。红舌中见有裂纹如人字形。为心火燔灼,热毒上炎之象,宜凉膈散清上泄下(见《伤寒金镜录》)。
-
五苦六辛
五苦六辛为治疗学名词。指五脏宜用苦剂,六府宜用辛剂。《儒门事亲》卷十四:“五苦者,五脏为里属阴,宜用苦剂,谓酸苦涌泄为阴,六府为表属阳,宜用辛剂,谓辛甘发散为阳,此其义也。”联系临床实际,这种说法有一定指导意义。
-
玄府
玄府为解剖结构名。又名元府。即汗孔。体表出汗的孔窍。以其细微幽玄不可见,故名。《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
泄注
泄注病名。泄下如水注状。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即水泻,又称注泄、注下。详水泻条。
-
推肚脐
推肚脐小儿推拿方法名。用两大指交互由脐向小腹或小腹向脐推。《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推肚脐:须蘸汤,往小腹下推,则泄;由小腹往肚脐上推,则补。”
-
十二剂
十二剂,方剂学术语。指方剂依功用进行的分类法,是在十剂的基础上加寒剂、热剂。出《本草衍义》。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寒、热等十二剂。
-
挼法
挼法推拿手法名。见《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用手掌轻压在治疗部位上作短促的揉搓。《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小有不好,即按摩挼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
-
肉绝
肉绝为病证名。指肌肉羸弱败绝的疾患。《备急千金要方·脾脏》:“扁鹊云:“肉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肤不通,外不得泄。凡肉应足太阴,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肌肉,唇反者气尽,则肉先死。”
-
钱松
钱松为清代医家。浙江绍兴人。曾任太医院院使。医道甚精,尤擅治痧胀。撰有《痧胀名考》(1826年),主张痧胀治当随经调治,泄毒于表,攻毒于里,以克削为主,不可妄用补益之法。此外,尚绘有《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四幅(1819年)。
-
精热
精热病证名。见《辨证录·种嗣门》。其症入房甚久,泄精之时,女方胞宫有热灼感,多影响生育。治宜补益肾水,不宜泻火。
-
灰干苔
灰干苔为舌象。舌苔灰而干燥,舌质深红,为热盛伤津之候,治宜清里泄热(见《伤寒舌鉴》)。
-
黑陷
黑陷五陷之一。出《幼科全书》。症见痘疮晕脚干枯,中有黑脐。为毒火内盛,营血干枯所致。治宜凉血解毒,泄火清营。用清瘟败毒饮。
-
攻里不远寒
攻里不远寒治疗学术语。系一种用药法则。指里实热证需用寒凉攻下药时,虽值寒冬季节,亦可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王冰注:“汗泄故用热不远热,下利故用寒不远寒,皆以其不往于中也。如是则夏可用热,冬可用寒。”
-
攻溃
攻溃外科治法之一。又称透脓。即重用透脓溃疮药如穿山甲、皂刺之类,使已成脓之疮疡外溃,达到脓出毒泄,肿退痛止的目的。方如透脓散。
-
隔肠
隔肠谓肠如隔绝而不便泄。《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变……少气骨痿,隔肠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