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尾骨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阴部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
盆膈
在会阴中心腱前方,两侧前份的肌纤维围成盆膈裂孔,在男性有尿道、在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根据肌纤维的起止和排列,肛提肌自前向后又可分为耻骨阴道肌(女性)或前列腺提肌(男性)、耻骨直肠肌、耻尾肌、髂尾肌等四部。髂尾肌illiococcygeus起于肛提肌腱弓后份和坐骨棘盆面,止于肛尾韧带以及尾骨侧缘。
-
尾穷骨
概述:尾穷骨:1.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腰卒痛,灸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七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于尾骨尖上1寸及两旁各开1寸处,共3穴。主治腰痛、尾骶骨痛、便秘、癃闭、痔疾等。一般艾炷灸3~尾骨为骨骼名。位于椎骨末端,上接骶骨,由4~5块尾椎愈合而成。
-
肛提肌
肛提肌是一对薄而宽呈四边形的盆底肌肉。与尾骨及其筋膜一起构成盆膈,封闭骨盆下口。从肛管直肠部向外上方张开形成漏斗状。肛提肌分三部分,即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和髋骨尾骨肌。其中耻骨直肠肌对肛门括约功能起重要作用。
-
骶凹
骶凹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建中医药》。位于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距尾骨尖2~3厘米处。计1穴。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一般直刺0.5~1.0寸,留针15~30分钟,每隔5分钟捻转1次。
-
尾闾骨
尾闾骨即尾骨。出《灵枢·骨度》。又名尻骨、尾底骨、尾脊骨。是骶骨、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尻
尻为体表部位,指尾骶部。包括骶骨和尾骨。《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又名尻骨、尾底骨、尾脊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顀尾
顀尾指尾骨。见李潆《身经通考》。尾骨为骨骼名。位于椎骨末端,上接骶骨,由4~5块尾椎愈合而成。
-
交感干
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椎旁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呈串珠状,上至颅底,下至尾骨前方,于尾骨的前面两干汇合。可分为颈、胸、腰、骶、尾5部,交感干神经节与每一对脊神经之间均有交通支相连。
-
骶5和尾神经阻滞术
名称:骶5和尾神经阻滞术适应证:骶5和尾神经阻滞术常用于尾骨痛的诊断和治疗。禁忌证:1.注射部位皮肤软组织有感染性疾病。当进针抵达尾骨时,注射1%利多卡因2ml浸润,然后将针再向头侧、稍中线处进针,深达骶骨角外前侧,再注射上述局麻药液2ml。注意事项:进针用力过大、过深刺透骶尾韧带进入腹腔。
-
骶尾部畸胎瘤·湿热下注证
定义:骶尾部畸胎瘤·湿热下注证(sacrococcygealteratoma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diffusing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肛门胀痛,局部红肿,按之可有波动感,伴有恶寒发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为常见症的骶尾部畸胎瘤证候。新生儿畸胎瘤中90%为良性。尾骨上常常有肿瘤细胞,必须把尾骨一并切除。
-
骶尾部畸胎瘤·肾气虚证
定义:骶尾部畸胎瘤·肾气虚证(sacrococcygealteratomawithkidney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肾气虚,以肛门坠胀,腰骶酸软,乏力,毛发不荣,肿物溃后流液清稀,溃口凹陷不愈,舌质淡,舌苔薄,脉细弱为常见症的骶尾部畸胎瘤证候。新生儿畸胎瘤中90%为良性。尾骨上常常有肿瘤细胞,必须把尾骨一并切除。
-
淋泉
淋泉为经外奇穴名。位即尾骨尖端上1口寸处,及其左右各旁开0.5寸处。主治淋病。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针灸集成》:“石淋…又方,以禾秆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一端按尾穷骨端向上,秆尽脊上点记;将其按中折,墨记,横着于脊点,左右秆两端尽处,三七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等列作经外穴,名淋泉。
-
督脊
督脊为经外奇穴名。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尾骨端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癫痫、角弓反张等疾。5壮,或温灸5~《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暴痫,若脊强反张,灸…以大椎度至穷骨中屈,更从大椎度之,灸度下头,是督脊也。”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近代《经穴治疗学》所载之癫痫穴,即本穴位。
-
蔽心骨
蔽心骨骨名。又名心蔽骨、鸠尾骨。详鸠尾骨条。
-
脊背五穴
脊背五穴为经外奇穴名。《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高点l穴,尾骨端1穴;主治癫症、惊痫等。《备急千金要方》:“大人癫,小儿惊痫,灸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侠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
-
滋阴化痰汤
处方:当归(酒炒)川芎白芍(好酒炒)熟地黄黄柏(酒炒)知母(酒炒)陈皮半夏(姜炒)白茯苓(去皮)甘草各等分功能主治:治小儿阴虚痰火所致的尾骨痛。用法用量:上锉为末,少用官桂为引,或以前胡、木香为引,水煎服。如痛不止,加乳香、没药。摘录:《寿世保元》卷八
-
闪电
闪电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部,尾骨尖旁开6寸。左右计2穴。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一般直刺2~3寸。
-
后期门
后期门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髂骨嵴上缘,正对大转子与尾骨尖连线之中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难产、坐骨神经痛。一般针1.5~3.0寸;可灸。
-
坐骨
坐骨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部,大转子与尾骨尖连线中点直下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坐骨神经痛。一般直刺2~3寸。
-
旁强
旁强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部,尾骨尖下0.5寸,向两侧旁开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脱肛、子宫脱垂。一般斜刺0.3—0.5寸。
-
骑竹马
骑竹马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灸法》。位于背部,以患者手中指尖至肘横纹中点之长度,自尾骨尖端向上直量,其尽端两旁各一中指同身寸处是穴。主治无名肿毒、发背脑疽、肠痈、牙痛、瘰疬、肿瘤、四肢下部痈疽疔疮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
-
心蔽骨
心蔽骨即蔽心骨。为骨骼名。即鸠尾骨。又名蔽心骨、𩩲𩨗、心坎骨、护心软骨。即胸骨剑突。《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鸠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骨之下岐骨之间。”
-
心坎骨
又名鸠尾骨。《伤科汇纂》:“心骨一片,状如钱大,即心坎骨也。”又名蔽心骨、 、心坎骨、护心软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鸠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骨之下岐骨之间。”
-
坐马痈
坐马痈病名。痈疽发于尾骨上端处者。见《外科大成》卷二,因所生部位系人骑马时与马鞍着力处而命名。证治参见外痈条。
-
骶尾部挫伤
骶尾部挫伤(ruptureofcoccyx)为病名。是指以尾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尾部软组织挫伤或尾骨骨膜损伤。
-
人类尾巴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本病表现为腰骶部一束毛,是一种常见的发育缺陷。症状体征:本病并非是“真正尾巴”,实际上是脊髓膜的膨出、骶尾部胶质瘤或畸胎瘤。尚未见真正具有尾椎的情况。偶有报告在肛门及尾骨之间有一尾巴样附件,长约2~3cm,病理检查证实这是一个青年型血管内皮瘤。
-
骨汁煮索饼方
别名:骨汁煮饼处方:大羊尾骨1条(水5大盏,煮取汁2盏5分),葱白7茎(去须,切),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荆芥1握,面3两,羊肉4两(细切)。功能主治:虚损羸瘦,下焦久冷,眼昏耳聋。摘录:《圣惠》卷九十七
-
尾骶
尾骶即骶端。骶端为人体部位名。又称骶、尾骶、尾闾、穷骨、撅骨。指尻骨的末节,即尾骨。为督脉所过。古称长强穴在骶端。《黄帝内经灵枢·骨度》:“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
-
尾翠
尾翠为经外奇穴名。《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经穴汇解》名尾翠。主治小儿疳痨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一般沿皮刺0.5~《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腧穴学概论》名小儿疳痢。
-
尾椿
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日八谬,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骑竹马穴
骑竹马穴经外穴名。出《备急灸法》。在背部,取穴时以绳量取肘横纹至中指尖长度,令患者跨竹竿上,挺背正坐,并令两人抬扛,两人扶定,使足尖离地寸许。然后以绳之一端着尾骨尖,沿脊直上,尽处标点,以此点向两侧各开1同身寸处是穴。主治发背脑疽,肠痈,牙痛,风瘅肿瘤,恶核瘰疬,四肢下部痈疽疔疮等。艾炷灸3-7壮。
-
直肠膨出
病因病理病机:直肠阴道筋膜,耻骨尾骨肌损伤未得修复,使直肠支持组织消弱而随阴道后壁脱出。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表现,严重者感到排便困难,甚至需要用手向后推移膨出的直肠方能排便。诊断:窥诊可见阴道后壁呈球形膨出,应仔细检查,作肛诊时手指伸入膨出部,即可确诊。重者需行后阴道壁及会阴修补术。
-
制火润尻汤
《外科真铨》卷上:方名:制火润尻汤组成:熟地5钱,玄参3钱,银花1两,苦参2钱,丹皮1钱,川贝1钱,茯苓3钱,乳香7分,没药7分,甘草1钱。主治:鹳口疽初起,尻尾骨尖处肿形如鱼肫,色赤坚痛。
-
摩腰散
《圣惠》卷四十四:方名:摩腰散组成:野狐头骨1两(炙令焦黄),野狐尾骨1两(炙令焦黄),硫黄半两(细研),硼砂半两(细研),黄狗阴茎1具(炙微黄),针砂1两。主治:五种腰痛,肾气衰冷,阳惫腰痛。以黄狗胆及脂入少许麝香为丸。
-
头穴伏象
头穴伏象是蓝田头针刺激区之一。冠矢点为伏象颈、胸椎之交界处,人字缝尖相当于尾骨尖处;冠矢点前为颈、头部,冠状缝为左右上肢,矢状缝为躯干,人字缝为左右下肢伏象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针刺伏象可治疗全身疾病,特别对运动系统、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疗效显著。
-
提宫
提宫为经外奇穴名。出《陕西新医药》。位于臀部,尾骨尖直上3寸再旁开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子宫脱垂。一般稍向内斜刺3~4寸。
-
尾骶骨
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古称尻骨。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日八谬,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尾尖
尾尖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即龟尾。龟尾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部尾骨尖端。计1穴。主治腹泻、痢疾、便秘、脱肛、尾骶骨痛等。一般用拇指端按揉50~100次。或用艾条熏灸10~15分钟。
-
尾底
尾底指尾骶骨。又名尾闾或穷骨,是脊骨的末节。《黄帝内经灵枢·岁露》:“…日下一节,二十一日至尾底。”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日八谬,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脊梁中央
脊梁中央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与督脊穴同位。参见督脊:督脊为经外奇穴名。见《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尾骨端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癫痫、角弓反张等疾。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理便
理便为经外奇穴名。出《外伤性截瘫防治手册》。位于臀部,平尾骨尖端旁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大小便功能障碍。一般直刺0.3~0.5寸。
-
新环跳1
新环跳1为经外奇穴名。出《新针常用穴位参考图》。位于臀部,尾骨尖直上1寸,左右旁开各4寸。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针2~3寸;可灸。
-
新环跳
新环跳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部尾骨尖旁开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急性风湿痛、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偏瘫、截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等。一般直刺2~3寸。
-
小儿疳瘦穴
小儿疳瘦穴为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腧穴学概要》称小儿疳痢。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沿皮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卒腹痛穴
卒腹痛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卒腹痛皮青黑方……又灸脐上下左右去脐半寸,并鸠尾骨下一寸,凡五处,各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前者列作经外穴。名卒腹痛。
-
岐骨
概述:岐骨为人体部位名:1.左右第七肋软骨会合于胸骨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岐骨者,即两凫骨端相接之处,其下即鸠尾骨也。”泛指骨骼连接成角之处·岐骨:岐骨泛指骨骼连接成角之处。《伤科汇纂》:“岐骨者,凡骨之两叉者,皆曰岐骨。”
-
七节骨
七节骨为推拿穴位名。又名七节。位置有二:1.七节骨位于腰骶正中,命门至尾骨端一线。向上推温阳止泻,并治脱肛;向下推治便秘等症。2.七节骨位于背部正中线,约当第七胸椎处。《幼科推拿秘书》:“七节骨者,从颈骨数下第七节也。”治腹泻,痢疾,伤寒后骨节痛等症。
-
闾上
闾上为经外奇穴名。穴出《针灸大成》九卷。后《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名闾上。位于骶部,以绳自患者中指根横纹量至指尖端,切断,将此长度从尾骨尖直向上量,绳尽处是穴;主治痔疮、肠风下血等。《针灸大成》灸肠风下血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
-
尻骨
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又名尻骨、尾底骨、尾脊骨。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