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寐 2016年09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多寐(somnolenc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83.。是指以白天發作、難以控制的入睡,喚之能醒,醒後又睡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同多臥、多眠症[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83.、嗜眠證[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6.。多寐的特點是不論晝夜,時時欲睡,喚之能醒,醒後復睡[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6.。《靈樞·寒熱病》:“陽氣盛則嗔目,陰氣盛則瞑目。”說明多寐的病理主要是由於陰盛陽虛所致,因陽主動,陰主靜,陰盛故多寐[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6.。後世醫家對多寐一證又有進一步的闡述,如《脾胃論·肺之脾胃虛論》認爲:“脾胃之虛怠惰嗜臥。”《丹溪心法·中溼》指出:“脾胃受溼,沉困無力,怠惰好臥。”可見多寐主要由於脾虛溼勝所引起[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6.。此外,病後或高年陽氣虛弱,營血不足,睏倦無力而多寐者,亦有所見[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6.。至於其某種熱性或慢性疾病過程中出現的嗜眠,則爲病情嚴重的預兆,不在此討論範圍之內[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6.

多寐的辨證治療

《雜病源流犀燭·不寐多寐源流》:“多寐,心肺病也。一由心神昏濁,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虛衰,不能生土而健運。其原有如此者,試言其症狀。體重或浮而多寐,溼勝也。宜平胃散加防風、白朮。食方已,即睏倦欲臥,脾氣弱,不勝食氣也。俗稱飯醉。宜六君子湯加山楂,神曲、麥芽。四肢怠惰而多寐,氣弱也。宜人蔘益氣湯。長夏懶怠,四肢無力,坐定即寐,肺脾兩經之氣本弱,復爲炎暑所逼也。宜清暑益氣湯。病後多眠,身猶灼熱,餘邪未清,正氣未復也。宜沈氏葳蕤湯。狐惑症舌白齒晦,面目乍白乍赤乍黑變異無常,四肢沉重,默默多眠,大病後腸胃空虛,三蟲求食,食人五臟,食其喉則爲惑,其聲啞,上脣必有瘡,宜三黃瀉心湯。食其肛則爲狐,其咽乾,下脣必有瘡,宜雄黃銳散。此症殺人甚急,當急治也。通用宜黃連犀角湯、治惑桃仁湯。風溫陽脈浮滑,陰脈濡弱,發熱,咽乾口苦,微惡寒,閉目欲眠,少陰伏邪發出,更感太陽客邪也。宜黃芩湯加桂枝、石膏,甚則葳蕤湯加減。亦有陰陽俱浮。具如前症。太陽受邪誤發汗也,宜麻黃升麻湯去二麻、姜、桂。取汗即愈。熱病得汗後,脈沉細身冷喜臥,脈沉細昏沉不省,陽氣遏也,急與藥令四肢溫暖,不爾,有熟睡死者,宜四逆湯。傷寒諸般多寐症,各詳本條,茲不贅,惟汗下後酣眠者,爲正氣已復,可勿藥也。”

溼勝/溼困脾胃

多寐·溼困脾胃證(somnolence with syndrome of dampness retaining in spleen and stomach[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脾氣虛弱,溼盛擾神,以頭蒙如裹,昏昏嗜睡,肢體沉重,偶伴浮腫,胸脘痞滿,納少泛惡,舌淡,苔膩,脈濡等爲常見症的多寐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溼勝型多發於雨溼之季,或見於體質豐肥之人。胸悶納少,身重嗜睡,苔白膩,脈多濡緩,屬痰溼內困,脾陽不振而成。治宜燥溼健脾,方用平胃散[備註]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蒼朮、厚朴、橘皮、甘草、生薑、大棗爲主方。方中蒼朮燥溼健脾;厚朴燥溼除滿;陳皮理氣化痰祛溼;草、姜、棗和中,另入藿香、佩蘭、苡仁以芳香利溼;痰多者可加半夏、南星等化痰降逆之品。

多寐·瘀血閉阻證

多寐·瘀血閉阻證(somnolence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瘀血阻滯,困擾心神,以神倦嗜睡,頭痛頭暈,病程較久,或有外傷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等爲常見症的多寐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多寐·脾氣虛證

多寐·脾氣虛證(somnolence with syndrome of spleen qi deficiency[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脾氣虛弱,心神失養,以嗜睡多臥,倦怠乏力,飯後尤甚,伴納少便溏,面色萎黃,苔薄白,脈虛弱等爲常見症的多寐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脾虛者由於中氣不足,脾弱運遲,故食後睏倦多寐。一般舌脈均無異常。治宜益氣健脾,用六君子湯[備註]六君子湯(《醫學正傳》):人蔘、炙甘草、茯苓、白朮、陳皮、制半夏加麥芽、神曲、山楂消痰導滯。

多寐·陽氣虛衰證

多寐·陽氣虛衰證(somnolence with syndrome of yang qi exhaustio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陽氣虛衰,心神不振,以心神昏濁,倦怠嗜臥,精神疲乏懶言,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健忘,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爲常見症的多寐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病後或年高之人,神疲食少,懶言易汗,畏寒肢冷,脈弱而嗜睡者,多屬陽氣虛弱。治宜溫陽益氣。中陽不足者用理中丸[備註]理中丸(《傷寒論》):人蔘、白朮、乾薑、炙甘草治之,氣虛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190]主之。

多寐·痰濁閉阻證

多寐·痰濁閉阻證(somnolence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phlegm-turbidity[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痰濁內盛,閉阻心神,以精神萎頓,晝夜嗜睡,胸悶脘脹,形體肥胖,苔厚,脈滑等爲常見症的多寐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類證鑑別

熱病癒後,津氣得復,人喜恬睡,睡後清醒爽適,這與多寐有所區別,它與熱病昏睡,亦有明顯差異。

關於嗜臥

嗜臥又稱多臥、善眠、多眠、多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30.。指睏倦欲睡,忽忽喜眠之症[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30.

病因病機

多因溼勝、脾虛、膽熱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30.

辨證論治

溼勝者,兼見肢體虛浮或沉重,或大便溏薄,脈多濡緩,宜胃苓湯、平胃散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30.

脾虛者,兼見四肢無力,精神睏倦,脈弱,或見食後昏困,宜人蔘益氣湯、六君子湯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30.

膽熱者,症見口苦,昏困多睡,宜半夏湯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30.

也有因體氣虛,不能適應氣候變化所致者,如秋燥而見怠惰嗜臥,畏寒,不思飲食,兼見肺病,爲陽氣不伸之故,宜昇陽益胃湯;長夏而見懶惰無力,坐定即昏倦欲睡,爲肺脾氣虛,不勝炎暑之故,宜清暑益氣湯等方;病後嗜睡,多因正虛,餘邪未淨[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30.。傷寒少陰病見昏昏欲寐,屬陽氣虛衰之象[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30.

關於多臥

多臥指經常睏倦欲睡之症[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82.

病因病機

《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腸胃大則衛氣留之,皮膚溼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溼,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又:“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久留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關於多眠

多眠同多臥[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82.

辨證論治

《類證活人書·問多眠》:“多眠有四證,有風溫證,有小柴胡證,有少陰證,有狐惑證。病人尺寸脈俱浮,頭痛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四支不收,默默但欲眠者,風溫證也。風溫不可發汗,宜萎蕤湯。病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太陽證也。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麻黃湯主之。病人尺寸脈俱沉細,但欲寐者,少陰證也。急作四逆湯,復其陽不可緩也。若狀如傷寒,四支沉重,忽忽喜眠,須看上下脣,上脣有瘡,蟲蝕五臟,下脣有瘡,蟲蝕下部,當作狐惑治之。”

《醫學心悟》卷二:“表證多眠者,何也?答日:表證多眠,是寒邪外束,陽氣不舒,必見頭痛發熱諸證。若直中多眠,則見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諸證,與表邪自是不同。”

關於善眠

善眠指時常睏倦欲眠之症[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8.。出《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