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2012年06月0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西醫治丹毒

丹毒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由β-溶血性鏈球菌從皮膚、粘膜的細小傷口入侵所致。丹毒蔓延很快,很少有組織壞死或化膿。

臨牀表現

丹毒的好發部位爲下肢和麪部。起病急,病人常有頭痛、畏寒、發熱。局部表現爲片狀紅疹,顏色鮮紅,蹭較淡,邊緣清楚,並略隆起。手指輕壓可使紅色消退,但在壓力除去後,紅色即很快恢復。在紅腫向四周蔓延時,中央的紅色消退、脫屑,顏色轉爲棕黃。紅腫區有時可發生水泡。局部有燒灼樣痛。附近淋巴結常腫大、足癬或血絲蟲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覆發作,有時並可導致淋巴水腫,甚至發展爲象皮腫。

診斷

一、發病急劇,常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出疹後症狀可持續存在。

二、好發於顏面及小腿。

三、皮膚損害  典型損害爲鮮紅、觸痛、灼熱和邊界清楚的硬腫性紅斑。紅腫處可出現水皰、大皰、膿皰或壞疽。也可在原發損害處屢次發作(複發性丹毒)。

四、多次復發者,淋巴管受阻時,日久可形成橡皮腫,多見於小腿。

五、局部淋巴結腫大。

六、常可發現致病的原發竈,如小腿常見足癬,面部常見鼻腔粘膜損害。

鑑別診斷

一、接觸性皮炎 有接觸史,有痛癢而無觸痛,無全身症狀。

二、蜂窩織炎 紅腫境界不清,浸潤深,化膿明顯。

三、血管性水腫 好發於組織疏鬆部位,損害爲水腫性,邊緣不清,無觸痛。

治療措施

休息,抬高患處。局部用50%硫酸鎂溼熱敷,或用青敷膏外敷。全身應用碘胺藥或青黴素,並在全身和局部症狀消失後仍繼續應用3~5日,以免丹毒再發。對下肢丹毒,如同時有足癬,應將足癬治好,以避免丹毒復發。還應防止接觸性傳染。

中醫治丹毒

丹毒是急性接觸傳染的感染性疾病,以突發片狀紅斑、鮮紅灼痛爲主症,並伴有惡寒、高熱等。因病損部位色赤如丹故名。好發於顏面和小腿,生於頭部者稱“抱頭火丹”,生於腿脛及足部者稱“流火”或“火丹腳”,遊走全身者稱“赤遊丹”。春、秋是發病季節,見於幼童和老年人。

針具嚴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如因混合感染形成潰瘍,或出現敗血症時,採取中西醫結合方法綜合治療。

丹毒的病因病機

丹毒多因血分有熱,更兼火毒侵襲,或皮膚黏膜破損,邪毒乘隙而入,火熱邪毒鬱於肌膚,經絡阻塞,氣血壅遏而成。發於頭面者,多挾風熱;發於胸脅者,多挾肝火;發於下肢者,多兼溼熱,發於新生兒者,則多由胎毒內蘊,外邪引動而發。

現代醫學認爲丹毒是由丹毒鏈球菌侵犯皮膚或黏膜的網狀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膚病。

丹毒的辨證分型

發病急速,皮膚紅腫熱痛,狀如雲片,邊界分明是丹毒的特徵。

初期以寒戰、高熱、全身不適爲主,並伴有頭痛、口渴、嘔吐和厭食等症狀,繼則局部皮膚一片鮮紅,色赤如丹,邊界清楚,按之灼熱,邊緣略高於皮膚表面,很快向四周蔓延,患部皮膚中間由鮮紅轉爲暗紅,可有小片表皮脫屑,或見大小不等黃色水泡,潰爛流水,疼痛作癢。如見壯熱煩躁、神昏譫語、噁心嘔吐、痙厥,爲邪毒內攻之象,乃屬危急之候。

丹毒的治療

刺灸法

治則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處方

合谷 曲池 陰陵泉 大椎 委中 阿是穴

方義

合谷、曲池疏散陽明風熱,陰陵泉清利足脛之溼熱,點刺大椎、委中和阿是穴散刺出血,可清泄諸陽之熱,又可清泄血分鬱熱,有“菀陳則除之”之意。

隨證配穴

頭痛—太陽、百會,嘔惡厭食—內關、足三裏。

操作

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或點刺出血。

耳針法

選穴

耳尖 腎上腺 肺 大腸 皮質下 相應部位耳穴

方法

耳尖點刺放血,餘穴用毫針刺,中強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針30min。

拔罐法

選穴

阿是穴

方法

在紅腫部位用皮膚針叩刺或散刺,然後拔火罐,使污血邪毒盡出,每日1次。面部禁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