菝葜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 qiā

2 英文參考

Smilax L.[朗道漢英字典]

bamboo brier,chinaroot greenbrier[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菝葜

菝葜

RhizomaSmilacis Chinensis

(英)Chinaroot Greenbrier Rhizome

4 來源

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的根莖

5 植物形態

落葉攀緣狀灌木。莖細長堅硬,有疏刺。葉互生,花期葉幼小;革質或紙質,有光澤,卵圓形哐橢圓形,長2.5~13cm,寬2.1~10cm,先端圓或具凸頭,基部圓形或淺心形,下面微蒼白色;葉柄長5~15cm,兩側具卷鬚,下半部呈鞘狀。傘形花序腋生;花單性異株,花被片6,黃色或黃綠色;雄花雄蕊6;雌花具退化雄蕊6,子房上位。漿果球形,熟時粉紅色。花期4~5月。

生於山坡林下和荒山草地。分佈於華東及廣西、湖南、湖北、河南。

6 採製

全年或秋末至次春採挖,洗淨曬乾

7 性狀

根莖不規則塊狀或略呈扁柱狀,有隆起的結節,長10~20cm,直徑1~2.4cm。表面黃棕色或紫棕色,稍凹凸不平,有圓錐狀突起,其先端留有堅硬細根斷痕。質極堅實,折斷面紅棕色,粗纖維性。味微苦。

8 化學成分

菝葜皁甙A、B、C(smilax-saponinA,B,C),另含生物鹼、酚類、氨基酸糖類

9 性味

性平,味甘、酸。

11 菝葜藥典標準

11.1 品名

菝葜

Baqia

SMILACIS CHINAE RHIZOMA

11.2 來源

本品爲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z china L.的乾燥根莖。秋末至次年春採挖,除去鬚根,洗淨,曬乾或趁鮮切片乾燥

11.3 性狀

本品爲不規則塊狀或彎曲扁柱形,有結節狀隆起,長10~20cm,直徑2~4cm。表面黃棕色或紫棕色,具圓錐狀突起的莖基痕,並殘留堅硬的刺狀鬚根殘基或細根。質堅硬,難折斷,斷面呈棕黃色或紅棕色,纖維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和多數小亮點。切片呈不規則形,厚0.3~1cm,邊緣不整齊,切面粗纖維性;質硬,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氣微,味微苦、澀。

11.4 鑑別

(1)本品粉末紅棕色。澱粉粒多爲單粒,類圓形,直徑5~30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或飛鳥狀。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羣,淡黃色或紅棕色,呈類圓形、長橢圓形、類方形或不規則形,具明顯分枝狀孔溝,胞腔較小,具橢圓形紋孔,有的胞腔中含紅棕色物。纖維易見,成束或散在,淡黃色或深棕色。草酸鈣針晶多散在,偶有成束存在於黏液細胞中,長75~140um。

(2)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醇5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加鹽酸5ml,加熱迴流2小時,放冷,用40%氫氧化鈉溶液調至中性,蒸至無醇味,殘渣熱水40ml使溶解,用二氯甲烷振搖提取2次(40ml,30ml),合併提取液,蒸乾,殘渣甲醇1m1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薯蕷皁苷元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1,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乙酸乙酯(4:1)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3)取本品粉末lg,加鹽酸5ml,甲醇25ml,水浴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濾過,取濾液2ml,蒸乾,殘渣甲醇l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菝葜照藥材lg,同法制成對照藥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u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5:0.2)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在105°C下加熱約5分鐘,再噴以1%三氯化鐵-1%鐵氰化鉀(1:1)混合溶液(新配製,臨用前混合)。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1]

11.5 檢查

11.5.1 水分

不得過15.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第一法)。

11.5.2 灰分

不得過3.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1.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60%乙醇溶劑,不得少於15.0%。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第一增補本)刪除原【含量測定】項[1])。

11.7 菝葜飲

11.7.1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片乾燥

本品呈不規則的片。外表皮黃棕色或紫棕色,可見殘留刺狀鬚根殘基或細根。切面棕黃色或紅棕色,纖維性,可見點狀維管束。質硬,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氣微,味微苦、澀。

11.7.2 鑑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藥材

11.7.3 性味歸經

甘、微苦、澀,平。歸肝、腎經

11.7.4 功能與主治

利溼去濁、祛風除痹,解毒散瘀。用於小便淋濁帶下量多,風溼痹痛,疔瘡癰腫。

11.7.5 用法與用量

10~15g。

11.7.6 貯藏

通風乾燥處。

11.8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2 參考資料

  1.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第一增補本[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