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 2010年02月04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血液自心、血管腔外出,稱爲出血(hemorrhage)。流出的血液逸入體腔或組織內者,稱爲內出血,血液流出體外稱爲外出血。

按血液逸出的機制可將出血分爲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兩種:

破裂性出血(破綻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haemorrhagia per rhexin)乃由心臟或血管壁破裂所致。破裂可發生於心髒(如心壁瘤的破裂),也可發生於動脈,其成因既可爲動脈壁本身的病變(如主動脈瘤),也可因動脈旁病變侵蝕動脈壁(如肺結核空洞對肺血管壁的破壞,肺癌、胃癌、子宮頸癌的癌組織侵蝕局部血管壁,胃和十二指腸慢性潰瘍的潰瘍底的血管被病變侵蝕)。靜脈破裂性出血的原因除創傷外,較常見的例子是肝硬變時食管靜脈曲張的破裂。毛細血管的破裂性出血發生於局部軟組織的損傷。

漏出性出血(滲出性出血)

(haemorrhagia per diapede-sin)這種出血是由於毛細血管後靜脈、毛細血管以及毛細血管前動脈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通過擴大的內皮細胞間隙和受損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於管腔外的。出血性素質所發生的自發性出血,即是漏出性出血。

見於毛細血管和小靜脈,通過內皮細胞的間隙(Sto-mata)的滲出所引起的出血。由於細菌和化學物質的作用、維生素C缺乏等營養障礙或是由於血小板減少及功能異常引起血管透性的障礙等均可引起滲出性出血。除血小板外,血漿中凝血因子的質的異常和量的改變(缺損、減少)、循環抗凝血素的增加、纖維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亢進等都可使止血機制受到障礙,引起持續性出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