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證 2018年07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喘證爲證名。簡稱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爲臨牀主症,其發病與肺腎關係密切,蓋“肺爲氣之主,腎爲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見《類證治裁·喘證論治》)。喘證頗多危急病情,須辨證精確,治療及時。

喘證以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爲特徵。嚴重者每致喘脫。爲外感六淫,內傷飲食、情志,以及久病體虛所致。其病主要在於肺、腎,亦與肝、脾等髒有關。[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髒病變影響,致肺氣上逆,肅降無權,出現氣短喘促,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等症狀的病證。一般來說,邪氣壅肺者爲實喘,精氣內虛者爲虛喘。[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喘證大要分爲實喘與虛喘兩大類,實喘爲邪氣壅肺,氣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氣[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實喘的基本病理屬於“清濁相干,氣亂於肺。”(見《黃帝內經靈樞·五亂》)如外感六淫,水飲痰濁壅阻於肺,使肺氣失於宣降,此爲實喘。稟賦虛弱或元氣虧損,使“肺主氣”的功能明顯削弱,以致腎不納氣,治予培補攝納[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實喘以祛除病邪爲大法,虛喘當補元攝納爲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證,元氣已損,兼有病邪(痰濁、水飲、氣壅)者,屬於虛實夾雜之證,治宜兼用扶正與祛邪二法,通常在發病時,先以祛邪爲主;邪去大半,則以扶正法爲主。喘證發作,每兼咳嗽,亦須喘、咳同治。如喘而聲高氣粗,喉中痰鳴,聲如拽鋸者,稱之爲哮喘,簡稱爲哮。除藥物治療外,亦可配合針、灸、外治和藥物穴位電離子透入法。至於虛喘、實喘,又可因爲病因、證候、體質等不同情況而分爲多種證型。

喘證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臟腑病變影響於肺所致。爲此必要時需結合辨病,與有關病篇互參,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點,並掌握其不同的預後轉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現代醫學的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病,在發生呼吸困難時,可參照治療。[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各家論述

有關喘證,《黃帝內經素問》論述較多,如《黃帝內經靈樞·五閱五使》篇說:“故肺病者,喘息鼻張”,《黃帝內經靈樞·本髒》篇:“肺高則上氣,肩息咳”。提示喘證以肺爲主病之髒,並認爲致喘的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內傷。《黃帝內經靈樞·五邪》篇指出:“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喘動肩背。”《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篇》又說:“勞則喘息汗出”,《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中,“上氣”即指喘息不能平臥的證候,其中包括“喉中作水雞聲”的哮證和“咳而上氣”的肺脹等病,並列方治療。此後,金元醫家又充實了內傷諸因致喘的證治。如《丹溪心法·喘》說:“六淫七情之所感傷,飽食動作,髒氣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暢而爲喘急。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喘。”《景嶽全書·喘促》篇說:“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把喘證歸納爲虛實二大類,作爲辨治納領。《類證治裁·喘症》認爲:“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傷者治腎”。這些論點對指導臨牀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喘證的病因病機

喘證的成因雖多,但概要言之,不外外感與內傷兩端。外感爲六淫乘襲,內傷可由飲食、情志,或勞欲、久病所致。病理性質有虛實兩方面,有邪者爲實,因邪壅於肺,宣降失司;無邪者屬虛,因肺不主氣,腎失攝納。[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喘證的發病機理主要在肺和腎,因肺爲氣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內爲五臟華蓋,若外邪侵襲,或他髒病氣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氣脹滿,呼吸不利而致喘促,如肺虛氣失所主,亦可少氣不足以息而爲喘。腎爲氣之根,與肺同司氣體之出納,故腎元不固,攝納失常則氣不歸元,陰陽不相接續,亦可氣逆於肺而爲喘。它如脾經痰濁(飲)上幹以及中氣虛弱,或肝氣逆乘亦無不影響及肺。[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外邪侵襲

因重感風寒,邪襲於肺,內則壅遏肺氣,外則鬱閉皮毛,肺衛爲邪所傷,肺氣不得宣暢,或因風熱犯肺,肺氣壅實,甚則熱蒸液聚成痰,清肅失司,以致肺氣上逆作喘。若表寒未解,內已化熱,或肺熱素盛,寒邪外束,熱不得泄,則熱爲寒鬱,肺失宣降,氣逆而喘。故《景嶽全書·喘促》篇說:“實喘之證,以邪實在肺也,肺之實邪,非風寒則火邪耳。”[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飲食不當痰濁壅盛

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傷中,脾失健運,痰濁內生,上千於肺,壅阻肺氣,升降不利,發爲喘促。若溼痰久鬱化熱,或肺火素盛,痰受熱蒸,則痰火交阻,清肅之令不行,肺氣爲之上逆。《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喘嗽》指出:“惟夫邪氣伏藏,凝涎浮湧,呼不得呼,吸不得吸,於是上氣促急。”即指痰濁壅盛之喘證而言。如復加外感誘發,可見痰濁與風寒、邪熱等內外合邪的錯雜情況。[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情志不調

情懷不遂,憂思氣結,肺氣痹阻,氣機不利,或鬱怒傷肝,肝氣上逆反侮於肺,肺氣不得肅降,升多降少,氣逆而喘。此即《醫學入門·喘》所說:“驚憂氣鬱,惕惕悶悶,引息鼻張氣喘,呼吸急促而無痰聲者”之類。[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勞欲、久病肺腎虛弱

久病肺弱,咳傷肺氣,肺之氣陰不足,以致氣失所主而短氣喘促,故《證治準繩·喘》說:“肺虛則少氣而喘。”若久病遷延不愈,由肺及腎,或勞欲傷腎,精氣內奪,肺之氣陰虧耗,不能下蔭於腎,腎之真元傷損,根本不固,則氣失攝納,上出於肺,出多入少,逆氣上奔而爲喘。此即《醫貫·喘》所說:“真元損耗,喘出於腎氣之上奔……及氣不歸元也。”若腎陽衰弱,水無所主,凌心射肺,肺氣上逆,心陽不振而致喘者,則屬虛中夾實之候。此外,勞欲過度或中氣虛弱,肺氣失於充養,亦可導致氣虛而爲喘。[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喘證的病理性質

喘證的病理性質有虛實兩類。實喘在肺,爲外邪、痰濁、肝鬱氣逆,邪壅肺氣,宣降不利;虛喘當責之肺、腎兩髒,因精氣不足,氣陰虧耗而致肺腎出納失常,且尤以氣虛爲主。病情錯雜者每可下虛上實並見。故葉天士有“在肺爲實,在腎爲虛”(《臨證指南醫案·喘》)之說,扼要地說明肺腎兩髒病機的重點。概言之,皆爲氣機升降出納失其常度所致。[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本證的嚴重階段,不但肺腎俱虛,在孤陽欲脫之時,每多影響到心。因心脈上通於肺,肺氣治理調節心血的運行。宗氣貫心肺而行呼吸,腎脈上絡於心,心腎相互既濟,心陽根於命門之火,心臟陽氣的盛衰,與先天腎氣及後天呼吸之氣皆有密切關係。故肺腎俱虛,亦可導致心氣、心陽衰憊,鼓動血脈無力,血行瘀滯,面色、脣舌、指甲青紫,甚則出現喘汗致脫,亡陽、亡陰的危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類證鑑別

喘證與氣短同爲呼吸異常,但喘證是以呼吸困難,張口抬肩,甚至不能平臥爲特徵;氣短亦即少氣,呼吸微弱而淺促,或短氣不足以息,似喘而無聲,亦不抬肩但臥爲快。如《證治匯補·喘病》說:“若夫少氣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續,出多入少,名曰氣短,氣短者,氣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氣粗奔迫也。”[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喘證的辨證治療

喘證辨證首應審其虛實,正如《景嶽全書·喘促》所說:“氣喘之病,最爲危候,治失其要,鮮不誤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證而已。所謂二證者,一曰實喘,一曰虛喘也。”實喘呼吸深長有餘,呼出爲快,氣粗聲高,伴有痰鳴咳嗽,脈數有力。因於外感者,發病驟急,病程短,多有表證;因於內傷者,病程多久,反覆發作,外無表證。虛喘呼吸短促難續,深吸爲快,氣怯聲低,少有痰鳴咳嗽,脈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勢徐緩,時輕時重,遇勞則甚。肺虛者操勞後則喘,腎虛者靜息時亦苦氣息喘促,動則更甚,若心氣虛衰,可見喘息持續不已。實喘其治主要在肺,治予祛邪利氣,區別寒、熱、痰的不同,採用溫宣、清肅、化痰等法,虛喘治在肺、腎,而尤以腎爲主,治予培補攝納,針對臟腑病機,採用補肺、納腎、益氣、養陰等法。虛實夾雜,下虛上實者,當分清主次,權衡標本,適當處理。[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臨症需注意寒熱的轉化、互見,如外寒內熱者當解表清裏,風寒化熱或痰濁蘊肺而外感風寒、邪熱者,當按照病情的轉化處理,根據兼夾情況聯繫治療。在反覆發作過程中,每見邪氣尚實而正氣已虛,表現肺實腎虛的“下虛上實”證,治當疏泄其上、補益其下,權衡主次輕重處理。虛喘雖有補肺、補腎的不同,但每多相關,應予聯繫考慮,其中尤當重視治腎。同時還須辨清陰陽,陽虛者溫養陽氣,陰虛者滋填真陰,陰陽兩虛者則根據主次酌情兼顧。若喘促不解,汗出肢冷,面青,肢腫,煩躁昏昧,心陽欲脫者,需及時搶救。[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實喘

實喘(dyspnea of excess typ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excessive dyspne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辨證爲實證的喘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風寒喘/風寒襲肺/風寒束肺

實喘·風寒襲肺證(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wind-cold invading lung[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風寒襲肺,以咳嗽,氣喘,胸悶,痰色白而清稀,口不渴,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咽癢,舌不紅,苔薄白,脈浮緊等爲常見症的實喘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風寒喘的症狀

《雜病源流犀燭·咳嗽哮喘源流》:“風寒外束喘,喘必有力,其氣粗,有餘之喘也。”

喘咳氣急,胸部脹悶,痰多稀薄色白,兼有頭痛,惡寒,或伴發熱,口不渴,無汗。苔薄白而滑,脈浮緊[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喘息咳逆,胸部脹悶,呼吸急促,痰多稀薄而帶泡沫,色白質黏,常有頭痛,惡寒,或伴有發熱,口不渴,無汗,苔薄白而滑,脈浮緊[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證候分析

《東醫寶鑑》卷五:“風寒喘,尋常感冒,風寒內鬱,肺脹逆而爲喘。”

風寒襲肺,邪實氣壅,肺氣不宣[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風寒上受,內合於肺,邪實氣壅,肺氣不宣,故喘咳氣逆,胸部悶脹。寒邪傷肺,凝液成痰,則痰多稀薄色白。風寒束表,皮毛閉塞,故見惡寒、頭痛、發熱、無汗等表寒證。苔薄白而滑,脈浮緊亦爲風寒在表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治法

宣肺散寒[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方藥治療風寒喘

《景嶽全書·雜證謨》:“凡風寒外感,邪實於肺而咳喘並行者,宜六安煎加細辛或蘇葉主之。若冬月風寒感甚者,於本方加麻黃亦可,或用小青龍湯、華蓋散、三拗湯之類主之。”

風寒喘可用金沸草散、麻黃散、加味三抝湯等方治療[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3.

風寒喘可用麻黃湯[備註]麻黃湯(《傷寒論》):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治療。方中麻黃、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化痰利氣。若寒痰阻肺,痰氣不利可加半夏、橘紅、蘇子、紫菀、白前等;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備註]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傷寒論》):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厚朴、杏仁,和營衛,宣肺氣;若屬支飲復感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可用小青龍湯[備註]小青龍湯(《傷寒論》):麻黃、桂枝、芍藥、甘草、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發表溫裏。[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鍼灸治療風寒喘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治法:散寒止咳,宣肺平喘。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穴、背俞穴爲主。取列缺、尺澤、風門、肺俞穴。

隨證配穴:鼻塞流涕者,加迎香。寒熱者,加支正。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背部穴可加灸或拔火罐。

方義:列缺、尺澤、肺俞宣肅肺氣,風門功專解表疏風,上穴共用,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之功。

風寒襲喘的食療方法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推薦食材

生薑、杏仁、大蒜、蔥白、杏仁、紫蘇、淡豆豉等。

推薦食療方

1.防風粥(《千金方》):粳米60g,防風5g,蔥白適量。先以防風、蔥白水煎取汁,粳米煮粥,粥成加入藥汁,再煮數分鐘即可。每日2次,3天爲1個療程。

2.蔥豉湯(《補缺肘後方》):蔥白10g,豆豉10g。用溫水泡發豆豉,洗淨備用。將清水放人鍋中,大火燒開後,放入蔥白、豆豉,煮10~15分鐘即可。每日1劑,分2次服,3天爲1個療程。

3.蔥白粥(《濟生祕覽》):糯米50g,蔥白、白糖各適量。先煮粳米,待粳米將熟時把切成段的蔥白2~3莖及適量白糖放入即可。每日2次,3天爲1個療程。

風熱犯肺

實喘·風熱犯肺證(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wind-heat invading lung[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風熱侵肺,以喘促,胸悶,短氣,發熱,微惡風寒,或身痛,咽痛,咳嗽,氣喘,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爲常見症的實喘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喘促氣粗,咳嗽痰黃而稠,心胸煩悶,口乾而渴,可伴有發熱惡風,舌邊紅,苔薄黃,脈浮數[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證候分析

風熱犯肺,熱盛氣壅,肺氣急迫,故喘促氣粗。熱灼津液,則咳嗽痰黃而稠粘,口乾而渴。痰熱內擾,故心胸煩悶。發熱惡風爲風熱犯表所致。舌脈爲風熱之象。[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鍼灸治療風熱犯肺型喘證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治法:清熱解表,宣肺平喘。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穴爲主。取合谷、大椎、豐隆、膻中、中府、孔最。

隨證配穴:喘甚者,加肺俞、雲門。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大椎並可用拔罐法。

方義:合谷、大椎疏表解熱。中府、孔最肅肺平喘。豐隆化痰止咳。膻中降氣平喘。

燥熱傷肺

實喘·燥熱傷肺證(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dryness-heat injuring lung[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秋令燥熱,入侵犯肺,以發熱,惡風,咳喘氣急,痰少而咯吐不易,胸部疼痛,痰中帶血,口乾,鼻幹,大便乾結,舌尖紅,苔薄黃而幹,脈浮數等爲常見症的實喘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發熱,惡風,咳喘氣急,痰少而咯吐不易,胸部疼痛,痰中帶血,口乾,鼻幹,大便乾結,舌尖紅,苔薄黃而幹,脈浮數[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表寒裏熱/外寒內熱證

實喘·外寒內熱證(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external cold and internal heat[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寒邪束表,熱鬱於裏,以惡寒,發熱,無汗,或有汗不多,喘急煩悶,痰黃而濃,咳吐不利,口渴,舌尖紅,苔薄白微黃,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實喘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表寒裏熱型喘證的症狀

喘逆上氣,胸脹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熱,煩悶,身痛,有汗或無汗,口渴,苔薄白或黃,質紅,脈浮數(滑)[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證候分析

寒邪束表,熱鬱於肺,肺氣上逆[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因寒邪束表,肺有鬱熱,或表寒未解,內已化熱,熱鬱於肺,肺氣上逆,而喘逆,息粗,鼻煽,胸部脹痛,咳痰稠粘不爽,熱爲寒鬱則伴形寒、發熱、煩悶、身痛。苔薄白或黃,質紅,脈浮數爲表寒肺熱夾雜之象。[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治法

宣肺泄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解表清裏,化痰平喘[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方藥治療表寒裏熱型喘證

麻杏石甘湯[備註]麻杏石甘湯(《傷寒論》):麻黃、杏仁、石膏、炙甘草重用生石膏之辛寒,合麻黃共奏清裏達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氣。可加黃芩、桑白皮、瓜蔞助其清熱化痰之功。若痰多可加葶藶子、射干。[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食療方法
推薦食材

青筍、梨、杏仁、甘蔗、藕、荊芥、桑葉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1.杏仁粥(《食醫心鏡》):杏仁(去皮尖)15g,粳米100g。將粳米放入鍋內,加水煮至熟,再放入杏仁煮即可。每日1次,5天爲1個療程。

2.甘蔗鮮梨飲(《民間食療》):甘蔗500g,梨2個。甘蔗削去皮,洗淨切成小段,梨去皮、心,剖成4塊,加水600mL,煮半小時,去渣取汁,代茶飲。每日3次,5天爲1個療程。

3.發汗豆豉粥(《太平聖惠方》):淡豆豉15g,荊芥5g,麻黃2g,葛根30g,梔子3g,石膏30g,生薑10g,蔥白2莖,粳米100g,鹽3g。先將淡豆豉、荊芥、麻黃、葛根、梔子、石膏洗淨同入砂鍋內,加清水煎取汁液,去渣,生薑切片,蔥白切段。粳米淘洗乾淨,加入藥汁、生薑片、蔥白,加清水適量,煮粥,米熟透加鹽,每日1~2劑,3日爲1療程。

痰熱鬱肺/痰熱壅肺

實喘·痰熱壅肺證(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heat congesting lung[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痰熱互結,壅阻於肺,以喘急面紅,胸悶熾熱,口乾,痰黃而稠,或雖白而黏,咯吐不利,舌紅,苔黃膩而幹,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實喘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痰熱鬱肺型喘證的症狀

喘咳氣湧,胸部脹痛,痰多粘稠色黃或夾血色,伴有胸中煩熱,身熱,有汗,口渴喜冷飲,面紅,咽乾,尿赤,大便或祕,苔黃或膩,脈滑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證候分析

邪熱蘊肺,蒸液成痰,痰熱壅滯,肺失清肅[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邪熱壅肺,灼津成痰,肅降無權,而致喘咳氣湧,胸部脹痛,痰粘稠色黃,熱傷肺絡則見血痰,痰熱鬱蒸故伴有煩熱、渴飲、咽乾、面紅等症。苔黃或膩、脈滑數爲痰熱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治法

清泄痰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清熱化痰,宣肺平喘[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方藥治療痰熱鬱肺型喘證

桑白皮湯[備註]桑白皮湯(《景嶽全書》):桑白皮、半夏、蘇子、杏仁、貝母、黃芩、黃連、山梔藥用桑白皮、黃芩、黃連、梔子清瀉肺熱;貝母、杏仁、蘇子、半夏降氣化痰。身熱甚者加石膏、知母;痰多粘稠加海蛤粉;口渴咽乾加天花粉;喘不能臥,痰湧便祕酌加葶藶子、大黃、風化硝;痰有腥味配魚腥草、冬瓜子、苡仁、蘆根。[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痰熱鬱肺型喘證的食療方法
推薦食材

柿餅、白連蘿蔔、鮮荸薺、甘蔗、絲瓜花、百合、枇杷、川貝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1.雪羹湯(《古方選注》):海蜇50g,荸薺4枚,食鹽適量。海蜇用溫水洗淨,切成絲備用;荸薺去皮洗淨,切成片備用。海蜇、荸薺放人鍋中,加清水以大火燒開,再改用小火,繼續煮10分鐘,以食鹽調味即成。每日1次,7天爲1個療程。

2.絲瓜花飲(《滇南本草》):取絲瓜花10g,冰糖適量,放入茶杯中,用開水沖泡,溫浸10分鐘後即可飲用。代茶飲,每日3次,5天爲1個療程。

3.杏仁餅(《丹溪纂要》):杏仁10g,柿餅10個,青黛10g。將杏仁炒黃,研爲泥狀,與青黛攪拌均勻,放入掰開的柿餅中攤開,用溼黃泥巴包裹,煨乾後取柿餅食用。每次1個,分兩次食用,5天爲1個療程。

痰濁阻肺/痰溼蘊肺

實喘·痰溼蘊肺證(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damp amassing in lung[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痰溼壅肺,以氣喘,咳嗽,痰多而黏,咯吐不利,胸中滿悶,噁心,舌淡,苔白膩,脈滑等爲常見症的實喘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痰濁阻肺型喘證的症狀

喘而胸滿悶窒,甚則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膩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嘔惡、納呆,口膩,口粘不渴,脘痞腹脹,苔厚膩、色白,脈弦滑[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證候分析

中陽不運,積溼生痰,痰濁壅肺,肺失肅降[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中陽不運,積溼成痰,痰濁上壅於肺,阻塞氣道,肺氣失降,故喘滿悶窒,胸盈仰息,痰多色白粘膩;痰溼蘊中,肺胃不和而見嘔惡、納呆、口粘,苔厚膩,脈滑。脾爲痰溼所困,則可見脘痞腹脹、口膩。舌脈均爲痰溼內蘊之象。[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治法

化痰降氣[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方藥治療痰濁阻肺型喘證

二陳湯[備註]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卉局方》):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合三子養親湯[備註]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加減。方中半夏、陳皮,茯苓化痰;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化痰下氣平喘。可加蒼朮、厚朴等燥溼理脾行氣,以助化痰。[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鍼灸治療痰溼蘊肺型喘證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治法:健脾祛痰,降氣平喘。

選穴:以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穴爲主。取脾俞、章門、豐隆、列缺、天突穴。

隨證配穴:胸悶者,加膻中。腹脹者,加天樞。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並可加灸。

方義:章門爲脾之募穴,與脾俞相配以健脾化痰。豐隆爲除痰效穴。列缺爲肺經絡穴可宣肺平喘。天突屬局部取穴,可疏導氣道而平喘。

痰濁阻肺型喘證的食療方法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推薦食材

薏苡仁、橘皮、山藥、茯苓、杏仁、貝母、萊菔子等。

推薦食療方

1.茯苓餅(《本草綱目》):茯苓細粉30g,米粉100g,白糖30g。將茯苓細粉、米粉、白糖加水調成糊狀,蒸或煎成餅。每日作早餐食用,10天爲1個療程。

2.陳皮米仁飲(《簡單便方》):橘皮9g,薏苡仁30g,紅糖適量。將薏苡仁洗淨布包,加水400mL,與橘皮同煎去渣,服食前加入紅糖。每日1劑,10天爲1個療程。

3.蘿蔔餅(《清官食譜》):白蘿蔔 2sOg,麪粉250g,豬瘦肉100g,油、蔥、姜、鹽各適量。白蘿蔔洗淨切細絲,豬肉剁細,放入油、蔥、姜、鹽各少許,共調爲餡,麪粉加水製成皮,製成小餅,油鍋烙熟。空腹食用,每日2次,3天爲1個療程。

水氣凌心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水氣凌心型喘證的症狀

氣喘息湧,痰多呈泡沫狀,胸滿不能平臥,肢體浮腫,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苔白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

喘病日久,由肺及腎,腎氣受損使水液代謝失常,水溼上犯於心肺,故見氣喘息湧、痰多呈泡沫狀、胸滿不能平臥、心悸怔忡。津液代謝失常而溢於肌膚,則可見肢體浮腫、尿少肢冷。舌脈爲痰飲內盛之象。

治法

溫陽利溼,安神定喘。

鍼灸治療水氣凌心型喘證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手厥陰心包經穴爲主。取關元、足三裏、陰陵泉、內關、肺俞穴。

隨證配穴:心悸怔忡者,加神門。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並可加灸。

方義:關元爲補益元氣之要穴,取之可溫陽除溼。陰陵泉、足三裏相配可健脾利溼,扶正祛邪。內關可強心氣以平喘。肺俞補肺氣而平喘。

外寒內飲

實喘·外寒內飲證(excessive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external cold and internal fluid[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脾腎陽虛,觸冒風寒,外寒引動內飲,以喘息,咳嗽,痰多清稀,惡寒,發熱,無汗,形寒肢冷,背冷,面色青晦,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淡,苔白滑,脈弦緊等爲常見症的實喘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喘息,咳嗽,痰多清稀,惡寒,發熱,無汗,形寒肢冷,背冷,面色青晦,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淡,苔白滑,脈弦緊[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肺氣鬱痹

肺氣鬱痹型喘證的症狀

因情志刺激而誘發,發時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氣憋,胸悶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鳴不著,或無痰聲。平素常多憂思抑鬱,失眠,心悸,苔薄,脈弦[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證候分析

肝鬱氣逆,上衝犯肺,肺氣不降[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鬱怒傷肝,肝氣衝逆犯肺,肝氣不降,則喘促氣憋,咽中如窒。肝肺絡氣不和而胸悶胸痛。心肝氣鬱則失眠,心悸,脈弦。[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治法

開鬱降氣平喘。[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方藥治療肺氣鬱痹型喘證

五磨飲子(《醫方集解》):烏藥、沉香、檳榔、積實、木香

五磨飲子方用沉香、木香、檳榔、烏藥、枳殼、白酒等開鬱降氣平喘,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歡花、酸棗仁、遠志等寧心安神。並宜勸慰病人心情開朗,配合治療。[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肺氣鬱痹型喘證的食療方法
推薦食材

柚子、蘿蔔、玫瑰花、百合、山楂、佛手、木香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1.佛手柑粥(《宦遊日札》):佛手柑15g,粳米100g,冰糖適量。將佛手柑洗淨加水500mL,煎煮2分鐘,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及冰糖,文火熬粥。每日2次,5天爲1個療程。

2.玫瑰茶(《本草綱目拾遺》):玫瑰花1~3g,用沸水沖泡,代茶飲。每日3次,5天爲1個療程。

3.橘皮粥(《調疾飲食辯》):橘皮20g,粳米60g。橘皮煎汁去渣,與粳米共煮。或單以粳米煮粥,待粥成時加入橘皮末3g,煮至粥成。空腹食用,每日1~2次,5天爲1個療程。

虛喘

虛喘(dyspnea of deficiency typ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deficient dyspne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辨證爲虛證的喘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肺虛

肺虛型喘證的症狀

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喉有鼾聲,咳聲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風,或咳嗆痰少質粘,煩熱口乾,咽喉不利,面潮紅,舌質淡紅或舌紅苔剝,脈軟弱或細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證候分析

肺氣虧虛,氣失所主;或肺陰虧虛,虛火上炎,肺失清肅[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肺虛氣失所主,故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喉有鼾聲。肺氣不足致咳聲低弱。氣不化津故咯痰稀白。肺虛衛外不固則自汗、畏風。舌質淡紅,脈軟弱爲肺氣虛弱之象。若肺陰不足,虛火上炎則見嗆咳痰少質粘,煩熱,咽喉不利,面潮紅。舌紅苔剝,脈細數爲陰虛火旺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治法

補肺益氣養陰[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方藥治療肺虛型喘證

用生脈散[備註]生脈散(《魯急千金要方》):人蔘、麥冬、五味子合補肺湯[備註]補肺湯(《永類鈐方》):人蔘、黃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加減。方中人蔘、黃芪補肺益氣;麥冬、熟地補陰;五味子收斂肺氣;紫菀、桑白皮化痰清利肺氣。若寒痰內盛,可加鐘乳石、蘇子、款冬花溫肺化痰定喘,若肺陰虛甚,可加沙蔘、玉竹、百合等。[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肺虛作喘,病情嚴重時常與腎虛並見,可配合補腎納氣之紫石英、胡桃肉等。因中氣虛弱,脾肺同病,食少便溏、腹中氣墜者,又當補脾養肺、益氣升陷,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加減。[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肺虛型喘證的食療方法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推薦食材

沙蔘、麥冬、黨蔘、山藥、鯉魚、黃芪、豬肺、熟地黃等。

推薦食療方

1.白醋鯉魚(《食醫心鏡》):鯉魚1條,生薑10g,蒜10g,韭菜10g,白醋適量。將鯉魚去除鰓鱗內臟,洗淨,切塊,先用植物油煎至焦黃,烹上醬油少許,加糖、黃酒各適量,添水煨至熟爛,收汁後,盛平盤,上澆撒姜、蒜、韭菜碎末和醋少許,即可食用。

2.黃芪燉母雞(《保健藥膳》):生黃芪120g,母雞1只,佐料適量。將母雞殺後除毛去內臟,將黃芪放入雞腹中縫合,置鍋中加水及佐料燉熟即成。喫肉喝湯,每日1次。

3.參棗湯(《十藥神書》):人蔘6g,大棗10枚。將人蔘、大棗洗淨,放入鍋內,加清水,以武火燒開後改用文火,繼續煎煮15分鐘即可。每日3次,10天爲1個療程。

腎虛/肺腎兩虛

虛喘·腎陽衰微證(deficient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ang exhaustio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腎陽不足,納氣無權,以喘促日久,呼多吸少,稍一活動則喘更甚,呼吸不能接續,神怯,汗出,肢冷,腰痠,夜尿多,面浮,脛腫,精神萎頓,痰多清稀,舌淡,脈沉細無力或弦大而虛等爲常見症的虛喘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虛喘·腎陰虛證(deficient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in deficiency[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病久腎陰不足,以喘促氣急,耳鳴,腰痠,動則喘甚,口乾,心煩,手足心熱,面赤,潮熱,盜汗,尿黃,舌紅,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虛喘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腎虛喘證的症狀

喘促日久,動則喘甚,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形瘦神憊,跗腫,汗出肢冷,面青脣紫,舌苔淡白或黑潤,脈微細或沉弱。或喘咳,面紅煩躁,口咽乾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紅少津,脈細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動則喘甚,氣不接續,心悸怔忡,胸悶如窒,不能平臥,痰多而粘,或心煩不寐,脣甲紫紺,舌紫或舌紅苔少,脈微疾或結代[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證候分析

肺病及腎,肺腎俱虛,氣失攝納[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久病肺虛及腎,氣失攝納故見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甚;腎虛精氣耗損,則見形瘦神憊;腎陽既衰,衛外之陽不固故汗出;陽氣不能溫養於外,則肢冷、面青;陽虛氣不化水而見跗腫。舌苔淡白、黑潤,脈微細、沉弱均爲腎陽衰弱之徵。若真陰衰竭,陰不斂陽,孤陽上越,氣失攝納,則見喘急面紅,咽乾,煩躁,足冷,汗出如油,舌紅少津,脈細數等戴陽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腎爲氣之根,腎虛則氣失攝納,故動則喘甚、氣不接續。肺氣虛弱致胸陽不振,心失所養,則心悸怔忡、胸悶如窒、不能平臥。氣虛不能鼓動血脈,瘀血內停,顏面缺榮,故脣甲紫紺。精血不足,虛熱內擾,故心煩不寐、痰粘。舌紫爲氣虛血瘀之象,舌紅少苔爲精虧血少之徵,脈象爲肺腎兩虛之象。[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治法

補腎納氣[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補腎納氣,平喘止咳[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方藥治腎虛喘證

金匱腎氣丸[備註]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方論》):桂枝、附子、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溫補腎陽,參蛤散[備註]參蚧散(《嚴氏濟生方》):人蔘、蛤蚧納氣歸腎[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若衝氣上逆,臍下築動,氣從少腹上奔者加紫石英、磁石、沉香等鎮納之[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腎陰虛可用七味都氣丸[備註]七味都氣丸(《醫宗已任篇》):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丹皮、澤瀉、五味子合生脈散[備註]生脈散(《魯急千金要方》):人蔘、麥冬、五味子以滋陰納氣。如兼戴陽症加龍骨、牡蠣以潛陽。善後調理可常服紫河車粉、紫衣胡桃肉。本證一般以陽氣虛者爲多見,若陰陽兩虛或偏陰虛,應權衡主次治之。[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如兼標實,痰濁壅肺,喘咳痰多,氣急,胸悶,苔膩,此爲“上實下虛”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溫腎納氣,用蘇氣降氣湯[備註]蘇子降氣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蘇子、橘皮、半夏、當歸、前胡、厚朴、肉桂、甘草、生薑。如陽虛飲停,上凌心肺,而喘咳心悸或水邪氾濫而肢體浮腫、尿少,舌質淡胖,脈沉細者,可用真武湯[備註]真武湯(《傷寒論》):炮附子、白朮、茯苓、芍藥、生薑加桂枝、黃芪、防已、葶藶子、萬年青根溫腎益氣行水。痰飲凌心,心陽不振,血脈瘀阻,面、脣、爪甲、舌質青紫者酌加丹蔘、紅花、桃仁、川芎活血化瘀。[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若喘逆劇甚,張口抬肩,鼻煽氣促,端坐不能平臥,或有痰鳴,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青脣紫,汗出如珠,肢冷,脈浮大無根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者,爲肺氣欲竭,心腎陽衰的喘脫危象,急宜扶陽固脫,鎮攝腎氣,可用參附湯[備註]參附湯(《婦人良方》):人蔘、熟附子、姜、棗送服黑錫丹[備註]黑錫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黑錫、硫黃、川楝子、葫蘆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陽起石、沉香、茴香、肉桂、補骨脂蛤蚧粉。若伴有躁煩內熱,口乾顴紅,汗出粘手,爲氣陰俱竭,可去附子加麥冬、西洋參、五味子等益氣養陰,汗多氣逆如龍骨、牡蠣斂汗固脫。[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鍼灸治療肺腎兩虛型喘證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穴爲主。取定喘、膏肓、肺俞、氣海俞、腎俞、太淵、太溪。

隨證配穴:心悸怔忡者,加內關、神門。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可加灸法。

方義:定喘、膏肓、肺俞、太淵諸穴如前所述。氣海俞、腎俞可固本培元,以納氣平喘。太溪乃腎經原穴,可補腎填精。

腎虛喘證的食療方法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推薦食材

核桃肉、山藥、韭菜、豬腰、蛤蚧、枸杞子、紫河車、冬蟲夏草等。

推薦食療方

1.冬蟲夏草蒸鴨(《本草綱目拾遺》):老雄鴨1只(約重2000g)宰殺,去毛、肚雜,納冬蟲夏草15~30g,加適量醬油、酒,如常法蒸爛。每日2次,喝湯食肉,7天爲1個療程。  2.參桃湯(《古今醫鑑》):人蔘6g,胡桃肉2枚,以上二味水煎,加生薑3片、大棗2枚。每晚臨睡時服湯並食胡桃肉、人蔘、大棗。

3.乾薑豬腎湯(《肘後方》):乾薑90g,豬腎2枚。將豬腎洗淨,去臊筋,切細;乾薑爲末,同入砂鍋內,加水煮熟,加少許食鹽調味。每日2次,喝湯食肉,7天爲1個療程。

肺脾兩虛/脾肺氣虛

虛喘·脾肺氣虛證(deficient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both spleen and lung[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喘病日久,脾肺兩虛,以喘促短氣,乏力,咳痰稀薄,自汗畏風,面色蒼白,食少,食後腹脹不舒,便溏或食後即便,或大便不盡感,肌肉瘦削,舌淡,苔薄膩,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虛喘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肺脾兩虛型喘證的症狀

喘息短促無力,語聲低微,自汗心悸,面色㿠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脈弱[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證候分析

肺主氣,肺虛則氣失所主,故氣短而喘、語聲低微。肺氣虛、衛外不固,則自汗心悸。脾主肌肉四肢,脾虛則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氣血不能上榮於面,則面色㿠白。舌脈爲氣虛之象。[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鍼灸治療肺脾兩虛型喘證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8-50.

治法:補氣健脾,益肺定喘。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穴、背俞穴爲主。取脾俞、足三裏、肺俞、膏肓、定喘、太淵。

隨證配穴:心悸者,加神門、內關。便溏者,加關元、命門。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並加灸。

方義:脾俞、足三裏可健脾益氣。肺俞、膏肓、定喘三穴相配可平喘理肺。太淵爲肺經原穴屬土,有益肺平喘作用,起到補土生金的目的。

正虛喘脫

症狀

喘逆劇甚,張口抬肩,鼻扇氣促,端坐不能平臥,稍動則咳喘欲絕,或有痰鳴,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青脣紫,汗出如珠,肢冷,脈浮大無根,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證候分析

肺氣欲絕,心腎陽衰[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治法

扶陽固脫,鎮攝腎氣[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食療方法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3-37.

推薦食材

蛤蚧、羊肉、紅參、五味子、鵪鶉蛋、紫河車、冬蟲夏草等。

推薦食療方

1.人蔘胡桃湯 見“咳嗽”節。

2.羊腎酒(《驗方新編》):羊腎2個,沙蒺藜60g,肉桂60g,淫羊藿60g,仙茅60g,薏苡仁60g,白酒1500mL。將沙蒺藜隔紙微炒;淫羊藿用銅刀去邊毛,用油拌炒;仙茅用淡糯米汁泡去赤油。將所有原料共搗碎,置於瓶中,加酒浸泡,蓋好。7日後開取,去渣備用。每次10~20mL,每日1次。

提示

一般來說,實喘由於邪氣壅阻,祛邪利氣則愈,故治療較易。虛喘爲氣衰失其攝納,根本不固,補之未必即效,且易感邪誘致反覆發作,往往喘甚而致汗脫,故難治。但實喘上氣,身熱不得臥,脈急數者重,虛喘見足冷頭汗,如油如珠,喘急鼻煽,搖身擷肚,張口抬肩,胸前高起,面赤躁擾,直視便溏,脈浮大急促無根者,爲下虛上盛,陰陽離決,孤陽浮越,衝氣上逆之喘脫危候,必須及時急救,慎加處理。[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喘證的其他療法

耳針療法治喘證

下屏尖、腎上腺、氣管、皮質下、交感。每次取2~3穴,強刺激,留針5~10min,每日1次。

皮膚針療法治喘證

取魚際、前臂的手太陰肺經循行部、兩側胸鎖乳突肌部。每部各叩擊15min,依次輕叩,以皮膚微紅爲度。

伏灸治喘證

肺俞、膏肓、脾俞、腎俞。艾炷如棗核大,隔姜灸,每穴3~5壯,不發泡,以皮膚微紅爲度。每日1次,在三伏天施灸。

醫案

王××,男,61歲,裝卸工。患者喘咳痰多已9年,每至冬季加重,曾常服抗生素及止咳喘藥,病情時好時壞。近10日來因病情加重遂來我院門診治療。檢查:慢性病容,形寒畏風,口脣色暗,兩肺呼吸音粗,可聞散在大、中水泡音。胸片示雙肺紋理增粗。白細胞計數爲12×109/L。舌淡,脈沉細。診斷:慢性支氣管炎。治法:溫腎運脾,宣肺疏邪。選穴:尺澤、天突、膻中、肺俞、腎俞、豐隆、太溪、足三裏。治療經過:上穴交替應用,每日針2次。2日後咳喘大減,4日後喘咳基本停止,呼吸平穩,偶有少量灰痰。後改每日針1次,2個療程後,患者飲食增加,精力充沛,症狀消失。8個月後隨訪,咳喘未復發。(石學敏鍼灸臨證集驗)

喘證的預防

凡有喘證病史者,平時應慎風寒,節飲食,戒菸酒,因情志致喘者,尤需怡情悅志,避免不良刺激,加強體療、氣功鍛鍊,以固根本。[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5-70.

喘病患者平時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要戒除不良嗜好,如吸菸等。

應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抗病能力。

喘病發作嚴重時,可配合現代醫學的其他方法積極救治。

文獻摘錄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諸氣𪱥鬱。皆屬於肺。”

《黃帝內經素問·大奇論篇》:“肺之壅,喘而兩胠滿。”

《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髒論篇》:“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喝喝而喘。”

《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篇》:“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

《丹溪心法·喘》:“肺以清陽上升之氣,居五臟之上,通榮衛,合陰陽,升降往來,無過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傷,飽食動作,髒氣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暢而爲喘急。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喘。又或調攝失宜,爲風寒暑溼邪氣相干,則肺氣脹滿,發而爲喘。又因痰氣皆能令人發喘。治療之法,當究其源。如感邪氣,則驅散之,氣鬱即調順之,脾腎虛者溫理之,又當於各類而求。”

《景嶽全書·喘促》:“實喘者,氣長而有餘;虛喘者,氣短而不續。實喘者胸脹氣粗,聲高息湧,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爲快也;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惶惶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勞動則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長一息爲快也。”

《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喘嗽》:“有肺虛挾寒而喘者;有肺實夾熱而喘者;有水氣乘肺而喘者……如是等類,皆當審證而主治之。”

《醫宗必讀·喘》:“治實者攻之即效,無所難也。治虛者補之未必即效,須悠久成功,其間轉折進退,良非易也。故辨證不可不急,而辨喘證爲尤急也。”

《諸證提綱·喘證》:“凡喘至於汗出如油,則爲肺喘,而汗出發潤,則爲肺絕……氣壅上逆而喘,兼之直視譫語,脈促或伏,手足厥逆乃陰陽相背,爲死證。”

《羅氏會約醫鏡·論喘、促、哮三證》:“三證相似,而實不同。須清析方可調治。喘者,氣急聲高,張口抬肩,搖身擷肚,惟呼出一息爲快……促者,即經之所謂短氣者也,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似喘而無聲,亦不抬肩,勞動則甚,此腎經元氣虛也……哮者,其病似喘,但不如喘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音……。”

《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喘息方》:“心有病可以累肺作喘,此說誠信而有證……由是言之,吣累肺作喘之證,亦即腎虛不納之證也。”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