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桿菌性關節炎 2009年01月2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別名

布魯氏桿菌性關節炎

疾病代碼

ICD:M01.3*

疾病分類

風溼免疫科

疾病概述

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是布氏桿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傳染病。布氏桿菌性關節炎(brucellar arthritis)是布氏桿菌病的一部分。布氏桿菌爲小的革蘭陽性菌,通過動物傳染給人。國內以牛、羊爲主要傳染源。

多見於牧區農民、肉類包裝者或其他接觸肉類的工人、獸醫等,也可見於實驗工作者。男性多於女性男女發病率的比例爲2∶1。多見於20~40 歲。

疾病描述

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是布氏桿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傳染病。布氏桿菌性關節炎(brucellar arthritis)是布氏桿菌病的一部分。布氏桿菌爲小的革蘭陽性菌,通過動物傳染給人。國內以牛、羊爲主要傳染源。病菌存在於病畜的組織、尿、乳液、胎兒等。布氏桿菌病可以是急性、自限性疾病,關節痛延續數天,關節炎持續數週後消退,無後遺症。也可是慢性、感染性疾病。需要用抗生素治療。

症狀體徵

布氏桿菌病可以是急性、自限性疾病,關節痛延續數天,關節炎持續數週後消退,無後遺症。也可是慢性、感染性疾病。需要用抗生素治療。慢性或複發性的布氏桿菌病常由馬爾他布魯菌引起。感染常見於單關節或不對稱的少數週圍關節。膝、髖、肩爲好發部位,其次爲骶髂、腕、踝、肘關節,還可侵犯脊柱。骶髂關節常見於單側。某些患者既有周圍關節炎又有脊柱關節病。患者感到背部及肢體疼痛,有熱病症狀。關節炎發病前數週患者有頭痛、乏力、出汗等全身症狀。累及的關節表現爲腫脹、疼痛、發熱及紅斑,關節內有滲出。熱型爲波浪熱,有時爲弛張熱或間歇熱。

疾病病因

布氏桿菌病性關節炎是布氏桿菌感染所引起。布氏桿菌經消化道入體內後多數被消化,少數在淋巴、骨髓及脾內繁殖。布氏桿菌爲微小的多形球狀桿菌,革蘭染色陰性。分爲羊、牛、豬、鼠、綿羊、犬6 個生物種,我國以羊爲主。通過羊、牛、豬、犬傳染源,傳染給人。病原菌主要存在於病畜的組織、尿、乳汁、胎兒等處。多數通過口進入人體內,亦可由損傷的皮膚、呼吸道黏膜等侵入機體。食用未經巴斯德消毒方法消毒的牛奶和奶酪,很容易感染布氏桿菌。接觸畜、畜肉的工人、獸醫等,爲易感人羣。

病理生理

1.布氏桿菌經由黏膜和皮膚損傷處進入機體,由淋巴管到達淋巴結,條件允許時,布氏桿菌開始增殖並突破淋巴結防護進入血液,出現菌血症、毒血癥,細菌及內毒素。從感染病竈進入血流後即出現急性症狀。因多次進入血流引起症狀反覆發作和過敏反應,並可在臟器內廣泛形成病理改變。病人體溫升高。桿菌由血循環,進入網狀內皮系統,如肝、脾、骨髓、淋巴結等,並在這些臟器內形成病竈。致病菌同樣也進入關節腔內並在關節腔內形成病竈。病竈處發生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及形成肉芽腫。病竈處的巨噬細胞吞噬布氏桿菌,桿菌可在細胞內增殖,一定時間後,再次釋放入血液,又形成菌血症和毒血癥,病人就會再次發熱。細菌反覆釋放入血液,產生臨牀上的波狀熱。晚期病竈萎縮、硬化。

2.病理 基本病理變化在網狀內皮系統,如肝、骨髓、淋巴結等處。急性期充血、水腫、細胞浸潤。亞急性及慢性期瀰漫性增生、肉芽腫形成。晚期病竈萎縮、硬化。在關節中也出現同樣病理過程。

診斷檢查

診斷:主要根據以下幾個方面綜合分析診斷:

1.病原接觸史 在疫區,與病畜有接觸史。或飲用過未經巴幫德消毒方法消毒的乳品。

2.病史 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布氏桿菌感染病史。

3.培養 急性布氏桿菌病血培養陽性率很高。慢性感染的患者血培養的陽性率只有10%。骨髓培養陽性率高。關節液培養陽性率50%~65%。

4.實驗室檢查 關節液的白細胞總數常在10×109~50×109/L 之間,分類以單核細胞多見。補體結合試驗及2-巰基乙醇試驗常用於診斷慢性布氏桿菌病。血清學試驗最常用的是凝集試驗。

5.X 線檢查 ①肩關節:肱骨大結節、肩峯、喙突等肌腱韌帶附着處,骨骼呈侷限性表淺的小囊性骨質破壞和囊壁硬化。肌腱、滑囊處出現鈣化。關節間隙正常。②骶髂關節:關節間隙狹窄或模糊不清,關節面不規則硬化,鄰近骨質疏鬆,小範圍骨破壞,彼此融合,破壞區周圍硬化。③腰椎:韌帶鈣化或骨化或表現爲椎間軟骨炎,即病變侷限於1~2 個椎間盤,椎間隙變窄,相鄰椎體上下緣骨質破壞,明顯骨質增生。或出現小關節炎性改變,表現爲關節間隙不規則和關節腔狹窄。

實驗室檢查:布氏桿菌需要複雜的生長條件,因此滑膜液培養的陽性率僅50%~65%。滑膜液中白細胞總數爲10×109/L~50×109/L,單核細胞更多見。血清學試驗中最常用的是凝集試驗。較新技術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可能更精確。補體結合試驗及2 巰基乙醇試驗常用來診斷慢性布氏桿菌病。急性布氏桿菌病患者的血培養一般是陽性。慢性病例的血培養陽性率卻小於10%,而骨髓培養的陽性率較高。

其他輔助檢查:X 線檢查常見肩、骶髂關節和脊柱有所改變。肩峯、喙突等肌腱韌帶附着處的骨骼呈侷限性表淺的小囊性骨質破壞和邊緣硬化。肌腱、滑囊處出現鈣化。關節腔正常,無死骨及竇道。骶髂關節的骨質結構紊亂,關節間隙狹窄或模糊不清,關節面呈不規則硬化,鄰近的骨質疏鬆,小範圍破壞,彼此融合,破壞區周圍硬化。腰椎受侵犯時,可見韌帶鈣化或骨化、椎間軟骨炎。病變侷限於1~2 個椎間盤。椎間隙變窄,相鄰椎體上、下緣骨質破壞,明顯骨質增生,小關節炎,關節間隙不規則,關節腔狹窄等。

鑑別診斷

布氏桿菌病性關節炎與沙門菌及耶爾森菌等引起的關節炎很相似。要注意鑑別。

治療方案

1.注意休息、關節制動,加強營養,補充液體、維生素B1、B6以及大劑量維生素C。

2.抗生素治療 四環素族療效好,如多西環素(強力黴素)0.1g,2 次/d,服用1 個月。利福平和頭孢叄代抗生素療效也較好。有人提倡與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合併使用。如慶大黴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黴素)、鏈黴素。脊柱患病者療程應延長。慢性者和對抗生素有抵抗力的布氏桿菌關節炎,需聯合應用左旋咪唑(左旋四咪唑),增強免疫功能。

併發症

可併發或形成菌血症和毒血癥。

預後及預防

預後:布氏桿菌病可以是急性、自限性疾病,關節痛延續數天,關節炎持續數週後消退,無後遺症。也可是慢性、感染性疾病。需要用抗生素治療。預後良好。

預防:

1.消除和減少或避免發病因素,改善生活環境空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感染,注意飲食衛生,合理膳食調配。

2.注意鍛鍊身體,增加機體抗病能力,不要過度疲勞、過度消耗,戒菸戒酒。

3.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堅持治療。

4.食用牛奶和奶酪用巴斯德消毒方法消毒,接觸畜、畜肉的工人、獸醫等,爲易感人羣,做好勞動保護。

流行病學

布氏桿菌爲小的革蘭陽性菌,通過動物傳染給人。國內以牛、羊爲主要傳染源。病菌存在於病畜的組織、尿、乳液、胎兒等。主要通過口進入體內,亦可由損傷的皮膚或呼吸道侵入機體。多見於牧區農民、肉類包裝者或其他接觸肉類的工人、獸醫等,也可見於實驗工作者。在許多落後地區是患者食用了未用巴斯德消毒的牛奶和奶酪所致。男性多於女性男女發病率的比例爲2∶1。多見於20~40 歲。急性布氏桿菌病患者中10%~20%併發關節炎。亞急性或慢性感染病例中,特別是感染超過6 個月者,50%~65%的患者有關節炎。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