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療法 2010年01月25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參考資料] 傅莉萍 宋偉. "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是一種以杯罐爲工具,利用熱力或抽氣、排氣等法排去罐內的空氣,形成負壓,使之吸附於皮膚,使局部皮膚充血、瘀血,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拔罐法又稱吸筒療法、拔筒法。古代有以獸角製成的,稱角法。在《五十二病方》中早有記載,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唐代王燾《外臺祕要》中也提到角法。通過吸拔,可引致局部組織充血或鬱血,促使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寒、除溼、散結拔毒、退熱等作用。適用於感冒咳嗽,肺炎,哮喘,頭痛,胸脅痛,風溼痹痛,腰腿痛,扭傷,胃痛,瘡癤腫痛,毒蛇咬傷(排除毒液)等病症。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又應用於肺癆、內溼等內科病證。如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提到火罐氣“罐得火氣合於內……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現在婦科、傷科也常運用,且與針刺配合應用,是自我保健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使用時應注意選用罐口光滑、大小適宜,拔罐時間不宜過長。常用拔罐方法有閃罐法、投火法、抽氣法、水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絡拔罐法等。

罐的種類

(1)竹罐竹筒長6~9釐米,一端留節爲底,一端爲罐口,口徑有30、45、60釐米不等,厚2~3釐米。其特點是輕巧,價廉,不易摔碎。缺點是易爆裂漏氣,不能看清罐內的瘀血程度。現仍被廣泛應用。

(2)陶罐  由陶土燒製而成,罐的兩端較小,中間略向外展,形同腰鼓,口徑大小不一。優點是吸附力大,但笨重,且落地易碎。適用於範圍較大的部位,如腰部、臀部。現較少應用。

(3)玻璃罐用玻璃製成,形如球狀,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種,家庭可用廣口瓶代替。優點是質地透明,使用時可清楚地觀察罐內皮膚充血、瘀血的程度,便於掌握起罐時間。缺點是容易破碎。是目前最常用的拔罐用具。

(4)塑料罐用塑料製成,分大、中、小三型。具有透明的優點,質輕不宜碎。

(5)抽氣罐  用青、鏈黴素瓶或類似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須光滑),保留瓶口橡皮塞,以便在抽氣時應用。目前,國外已有特製的橡皮來排氣罐(穴位吸引器)和電動抽氣罐(經穴電動拔罐治療儀)。

(6)可調式抽氣罐  多用塑料製成,內部裝有螺旋支柱,下連活塞,旋動螺旋支柱可調節活塞在罐內上下活動,藉以調節罐內負壓,產生吸拔力量。也可在活塞底部中央裝置一磁鐵,稱“磁壓罐”,成爲拔罐與磁穴療法相結合的一種療法。

吸拔方法

1.火罐法利用燃燒時火焰的熱力,排出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吸附在皮膚上,其吸拔方法有五種。

(1)投火法用小紙條或棉火點燃後投入罐內,不等其燒完,迅速將罐罩在應拔部位.即可吸附於皮膚。

(2)閃火法用長紙條或用鑷子夾酒精棉球,點燃後在罐內繞l~3圈,抽出迅速將罐罩在應拔部位,即可吸附。此法因罐內無火,較安全,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

(3)貼棉法  用1釐米見方的棉花一塊,不要過厚,略浸酒精,貼在罐內中上壁,用火點着後,將罐罩於應拔部位即可。

(4)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燒和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釐米,放在被拔部位,上置一塊酒精棉球,點燃後將罐罩上,內產生負壓,將罐吸住。

(5)滴酒法用95%乙醇或白酒,滴人罐內l一3滴(切勿過量,以免拔罐時流出燙傷皮膚),沿內壁搖勻,用火點燃後,迅速將罐扣住即可。

2.水罐法先將竹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使用時用鑷子將罐口朝下夾出,迅速用摺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按拔在皮膚上,即能吸附。

3.抽氣、排氣法先將青、鏈黴素瓶磨製成的抽氣罐緊扣在施術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中抽出瓶內的空氣。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以產生負壓,就能吸附。

拔罐法的運用

1.單罐用於病變範圍較小或明顯壓痛點,可按病變或壓痛範圍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在肩內陵處拔罐等。

2.多罐用於病變範圍較廣泛的疾病,可按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等,酌量吸拔數個乃至數十個罐。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個火罐,稱爲“排罐法”。治療某些內臟或器官的瘀血時,可按臟器的解剖部位的範圍在相應的體表部位縱橫許列吸拔數個罐。

3.閃罐罐吸拔後,立刻取下,反覆吸拔多次,直至皮膚潮紅爲度,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或功能減退的虛證疾病。

4.留罐  吸拔後,罐留置5~15分鐘。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淺薄處,留罐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5.推罐又稱走罐、遊罐、行罐。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位,須選口徑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最好用玻璃罐,用前先在罐口塗一些潤滑油脂,將罐吸拔後,用力握住罐底,稍傾斜,使後半邊部着力,前半邊部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爲止。

綜合拔罐法

(1)煮藥罐  將配製成的藥物裝入布袋,紮緊袋口,放人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將竹罐放人藥汁內煮15分鐘,使用時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於風溼痛等病。常用藥物爲麻黃、蘄蛇、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陀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各6克。

(2)貯藥罐在抽氣罐或玻璃罐內事先盛貯一定量的藥液(爲罐子的1/3~1/2),排出空氣,使之吸拔在皮膚上。常用藥液爲辣椒水、生薑汁、風溼酒等。適用於風溼痛、咳嗽、哮喘、感冒、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3)針後拔罐  先在一定部位施以針刺,針刺之後,再給以拔罐。

(4)針罐  在留針的過程中加以拔罐,即先在一定部位針刺,得氣後留針原處,再以針刺點爲中心拔罐。用在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臀部、大腿,胸背部肌肉淺薄部位一般不用。

(5)針藥罐  留針過程中,加拔藥罐。

(6)刺絡拔罐  即刺血拔罐。用三棱

針、皮膚針、粗毫針、滾刺筒等叩刺患處局部或小血管,使之潮紅、滲血或出血,再拔罐。適用於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丹毒、神經衰弱等。

養生應用

拔罐療法適用於風溼痹痛、腹痛、胃病、

消化不良、頭痛、高血壓、感冒、哮喘、月經病、小兒百日咳、網球肘、腰背痛、軟組織損傷、目赤腫痛、痿證、丹毒、乳癰等,尤其適用於小兒患者及畏針者。

1.風溼痹痛肩關節痛者取肩髑、肩髎、肩內陵、肩貞、月需   俞等,肩背痛者取大杼、風門、肩井、曲垣、天宗等,腰痛者取腎俞、大腸俞、志室、腰陽關等,坐骨神經痛者取環跳、秩邊、居髎、風市、陽陵泉、承扶、殷門、承山等。

2.胃病中脘、梁門、足三裏。

3.腹痛天樞、關元、大橫、氣海、足三裏。

4.消化不良  下脘、大橫、氣海、足三裏。

5.頭痛如太陽頭痛,取風門、大椎。

6.高血壓曲池、足三裏等穴,委中放血;太陽放血,加拔火罐。

7.感冒大椎、風門、肺俞,也可取膀胱經第一側線,用走罐法,至皮膚潮紅爲度。

8.哮喘定喘、肺俞、天突、膏肓。

9.婦科病關元、氣海、水道、歸來、三陰交。

10.網球肘在局部阿是穴處刺絡、拔罐。

11.軟組織損傷  用皮膚針在患部重叩,使之微微出血,再加拔火罐。適用於新傷局部血腫明顯者及陳傷壓痛明顯者。

12.目赤腫痛麥粒腫取大椎,三棱針點刺出血,再加拔火罐。

13.痿證肺俞、脾俞、肝俞、腎俞。上肢痿者加肩髑、曲池;下肢痿者加髀關、足三裏,可針罐同治。

14.丹毒在紅腫部位用三棱針散刺或用皮膚針成行叩刺,放出少量血液,針後加拔火罐。

15.乳癰在潰破處吸拔膿液,適用於癰膿形成階段。

16.皮膚病如牛皮癬、神經性皮炎,可用刺絡拔罐法。

注意事項

1.體位須適當,局部皮肉如有皺紋、鬆弛、瘢痕凹凸不平及體位移動等,火罐易脫落。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以及毛髮多的部位不宜應用本法。

2.高熱、抽搐、痙攣者及孕婦的腰骶部、腹部須慎用。

3.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應用投火法時,火焰須旺,動作要快,使罐口向上斜傾,避免火焰掉下燙傷皮膚。應用閃火法時,棉花棒蘸酒精不要過多,以防酒精滴下燒傷皮膚。用貼棉法時,須防燃着的棉花脫下。用架火法時,扣罩要正確,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時,應甩去罐中的熱水,以免燙傷。

4.應用針罐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並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造成損傷。慎用胸背部腧穴。

5.用刺血拔罐時,針刺皮膚出血的面積要等於或略大於火罐口徑,出血量須適當,每次總量成人不超過10毫升爲宜。

6.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不宜過近,以免因皮膚被火罐牽拉而產生疼痛,同時因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7.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

8.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入,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9.拔罐後針刺如有出血,用幹棉球拭去。局部呈現紅暈或紫紺色瘀血,爲正常現象,5~9日可自行消失。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部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泡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用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塗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