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 2009年01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素問》    醫經著作。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   《黃帝內經》撰成之初,在戰國時代可能爲《黃帝脈書》、《扁鵲脈書》等20餘種單行本,西漢後期,劉向、劉歆父子校書,始由李柱國等校定爲《黃帝內經》十八卷。到東漢初班固撰《漢書》時,這些醫籍的傳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載於《漢書·藝文志》。東漢末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魏末皇甫謐撰《鍼灸甲乙經》時,《漢書·藝文志》的十八卷本《黃帝內經》傳本即已不復存在,不僅被分割爲《素問》、《九卷》或《針經》兩書,而且“亦有所記亡失”。   《素問》在漢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傳本。爲張仲景、王步和、孫思邈、王燾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齊梁間(公元6世紀)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當時其中的第七卷已亡佚,實際只有八卷。這個傳本先後被唐·王冰、宋·森億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後失傳。(2)唐·王冰注本,唐·寶應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爲底本注《素問》,將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論”補入,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間,設校正醫書局,林億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礎上進行校勘,定名爲《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雕版刊行,而定型。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