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經會陰切除術

手術 直腸脫垂的手術 直腸和肛管疾病的手術 小兒外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í cháng tuō chuí jīng huì yīn qiē chú shù

2 英文參考

perineal resection of rectal prolapse

4 分類

小兒外科/直腸肛管疾病的手術/直腸脫垂的手術

5 ICD編碼

48.6902

6 概述

直腸脫垂經會陰切除術用於直腸脫垂的手術治療。 小兒直腸肛門脫垂簡稱脫肛,是指肛管直腸結腸向外翻出而脫出於肛門外的一種嬰幼兒常見病。絕大多數在2~3歲之間發病。

正常年長兒童和成年人直腸肛管不在一條直線上,直腸骶骨向前的傾斜度而向前彎曲,與肛管形成角度,腹壓增加時,壓力直接作用於前傾的直腸後壁。而嬰幼兒骶部彎曲度小,骶骨發育不明顯,直腸幾乎處於垂直狀態。當各種原因引起腹內壓增高時,壓力直接傳達到骶尾部,直腸受壓向外移位,加之小兒直腸膀胱陷窩位置低,乙狀結腸系膜過長,直腸周圍組織發育較差,在此基礎上如合併慢性腹瀉營養不良坐骨直腸窩的脂肪組織減少,對直腸的支持作用減少,加上小兒肛門外括約肌及盆底肌肉薄弱,不能長期抵抗上述的壓力,久而久之,則可發生直腸脫垂

脫肛可分爲3型:①第1型,直腸黏膜脫垂,系由於肛管直腸黏膜與肌層分離,脫出於肛門之外(圖12.14.3.3-0-1)。②第2型:直腸完全脫垂,是肛管直腸各層向外移位,脫出於肛門外(圖12.14.3.3-0-2)。③第3型:盆底結構套疊脫垂,乙狀結腸遠端向下移位,套入直腸肛管,脫出於肛門外。此型小兒少見。

小兒直腸脫垂非手術綜合治療效果不佳時,應考慮手術治療。各種手術的目的是加強對直腸的支持,防止脫垂。

7 適應

直腸脫垂經會陰切除術只能切除脫出肛門外的直腸,並不能解決脫垂的原因。因此,這一手術僅適用於脫出的直腸已有嚴重的水腫、粘連、不能返納或已有壞死的病例:

1.絞窄性直腸脫垂,腸管有水腫淤血,不能還納者。

2.絞窄性直腸脫垂,腸管壁有壞死

3.嵌頓性直腸脫垂,經熱水坐浴水腫仍不消退,不能還納時,因強行手法復位容易造成腸壁撕裂,繼續等待有發展成絞窄之可能。

8 術前準備

1.脫垂壞死的腸管,以1∶5000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生理鹽水溼敷。

2.口服腸道抗生素新黴素滅滴靈3d。

3.清除脫垂腸管內殘留的糞便。

9 麻醉體位

全麻或基礎加骶管麻醉體位截石位,臀部墊高。

10 手術步驟

1.消毒手術野後,以1∶1000昇汞溶液沖洗脫垂的腸管,然後硫柳汞或0.5%碘伏消毒腸管。

2.用海綿鉗鉗夾脫垂的腸管,向外牽引,在距肛緣1.5cm處環形切開脫出的腸管前壁(圖12.14.3.3-1)。

如切開的直腸前壁處已達到遊離腹腔,將會有小腸經切開的直腸腹膜凹陷處疝出。此時應將小腸推回腹腔,縫合盆腔腹膜

3.用2-0絲線分別間斷縫合漿肌層及全層(圖12.14.3.3-2)。

4.同法切開吻合脫垂腸管的後壁,從而切除整個脫垂壞死腸管(圖12.14.3.3-3),同法進行後壁吻合

吻合完畢後,將腸管復位,肛門內放置乳膠管減壓。肛周圍凡士林紗布填塞。將乳膠管妥善固定,防止滑脫。

11 手術圖解

⑴切開外層腸管

⑵縫合內、外前壁漿肌層

⑶縫合後壁漿肌層

⑷切開內層腸管

⑸縫合前壁全層

⑹縫合後壁全層

⑺切除脫垂腸管

⑻還納腸管

圖1 直腸脫垂經會陰切除術(mikulicz)

12 中注意要點

1.切開脫垂腸管時,應注意止血,最好用雙極電刀切開腸管,電凝止血,以減少出血量。

2.切開脫垂腸管前壁後,探查有無小腸嵌塞於盆腔腹膜凹陷處。如有小腸嵌塞時,應設法推回腹腔,儘量避免切開腹膜;如已切開,注意切勿損傷小腸妥善縫合腹膜

13 術後處理

直腸脫垂經會陰切除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術後禁食3d,以後從流質飲食開始,以延緩第一次排便的時間。第一次排便最好在術後5~7d以後。

2.術後臥牀1周,必要時口服阿片酊。

3.靜脈輸液,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口服腸道抗菌藥物3~5d。

4.第一次排便後,可去除肛管,繼續保持肛門清潔

5.術後2周開始用手指擴張吻合口,每週1次,持續3個月。

14 併發症

1.吻合感染 感染可向盆腔腹膜擴散

2.傷口裂開 造成腸瘻盆腔感染,如發生這種併發症,應立即行近端結腸造口,引流盆腔膿腫,待吻合口癒合後再關閉結腸造口。

3.吻合口狹窄 系環形吻合瘢痕攣縮所致。如吻合口曾發生裂開及炎症,致使瘢痕組織增生造成吻合口狹窄,要堅持擴肛。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