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忠鎬

近現代 人物百科 中國科學院院士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āng zhōng gǎo

2 註解

汪忠鎬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生於1937年,浙江杭州人,1961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血管學組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科技獎和青年獎評委;紐約科學院院士,美國和印度血管外科學會名譽會員;亞洲血管外科學會主席;國際脈管雜誌副主編;國際血管聯盟副主席和顧問;國際布加綜合徵學會創始主席。

汪忠鎬教授曾在哈佛、耶魯、Johns Hopkins、Duke和Stanford大學等國外50餘所大學做過報告,發表論文300餘篇,編書9部,參與編書55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國家專利10項。目前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和863課題一項。於1996、1998、2002和2004年分別獲國際脈管學院、國際血管聯盟、國際布加綜合徵學會和印度總統頒發的研究成就獎、功勳獎、終身成就獎和爲發展血管外科事業和亞洲血管學會的成就獎。1996年獲國際脈管學院首次頒發的每年一度一人的研究成就獎,被美國傳記學院列入世界500名人之一,授予二十世紀成就獎。1997年,美國傳記學院再次授予他世界終身科技成就獎,1998年在十八次國際血管聯盟大會上他當選爲國際血管聯盟副主席,授予國際血管聯盟功勳獎。

汪忠鎬教授是教育部委派的新中國首批赴美國學者之一,於1979年在美國Duke和北卡羅來那大學任訪問學者,1981年回國,六年後因他在布加綜合徵方面做出了傑出工作而受到該大學外科主任Collins教授邀請,返校作專題報告,並被聘爲Roscce BG Cowper客座教授。40多年來,他先後爲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院、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安貞醫院、北京大學第八臨牀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創建了血管外科血管外科研究所。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瘤體切開、重建血管法治療腹主動脈瘤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頸動脈硬化性腦缺血和以血管重建術治療糖尿病肢體缺血等。他發現中國人血管病的病譜與西方人存在明顯差異,認識到必須結合中國國情開拓嶄新的研究方向,爲此他對布加綜合徵進行了20多年的潛心研究,流調人口68萬,在大量動物實驗和臨牀實踐的基礎上,對該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分型、診治建立了系統的理論體系,由其創立的腸-頸、腸-腔-頸胸骨後轉流、側徑根治、手術與介入聯合破膜、支架加腸-腔轉流、腸-腔-房轉流、經皮經肝穿刺靜脈擴張和支架等新術式,在全國乃至國際上推廣,開創了布加綜合徵診治的新局面。汪忠鎬教授還創立了國際布加綜合徵學會,至今收治布加綜合徵病人逾千例,有關成果爲《黃家外科學》,研究生教材《外科學前沿和爭論》和《美國脈管教科書》等增添了新篇章。《牛津外科教科書》也引用一頁,他以單枚升主動脈支架成功搶救了全主動脈夾層、狹窄和破裂病人和以少創法治癒主動脈弓動脈瘤,實現了腔內治療的新突破,爲此應邀在美國、意大利、比利時和韓國等多所大學作報告。他首創自體大網膜內皮細胞骨髓細胞種植人工血管,成功應用於臨牀。

汪忠鎬教授自1986年起,針對臨牀應用靜脈型人工血管移植通暢率嚴重低下的問題,開創了內皮細胞種植人工血管的研究,用大網膜內皮細胞骨髓細胞進行人工血管高密度種植,實現了人工血管腔面的快速內皮化、百日通暢率達100%,應用於臨牀並取得良好的效果。汪忠鎬教授於上世紀70年代率先開展了動脈造影的研究,由其撰寫的《選擇性動脈造影》和《腹腔內臟動脈造影在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是我國腔內血管外科技術發展的起步點。此後在動物實驗成功的基礎上,分別於1983、1992、1995、1996、1998年率先在國內成功完成了下腔靜脈破膜、下腔靜脈支架植入、帶膜支架血管治療股動-靜脈瘻、頸內動-靜脈瘻、腹主動脈瘤等微創血管內治療,所研製的國產腔內血管填補了當時國內在該領域中空白。2001年用支架型人工血管分別成功搶救了全主動脈撕裂伴心肌缺血和主動脈弓動脈瘤病人,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爲此應邀在美、日、比、意等國做了專題報告。

1971年首先創用自制球囊導管治療動脈栓塞病變,經過技術推廣,使救肢率 (Limb salvage rate) 從36%提高至90%;以此法治療腹主動脈騎跨栓時避免了開腹,圍手術死亡率從46%降至10%。在上世紀70年代,他開始研究急性腸繫膜血管供血不全這一危急重症,在國內首先提出該疾病的分類和治療原則,使該病的圍手術死亡率從75%~90%降至9%,在馮友賢《血管外科學》中獨立成章。他親自治療少見和高風險頸動脈體瘤70餘例,國內外少見,併爲此創用3種術式重建動脈,使阻斷血運時間減半,並有效地提高了治癒率。他發現當大動脈炎患者的頸部4根動脈均阻塞時,絕大部分病人的頸內動脈竟仍通暢,據此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施行升主動脈與頸內動脈搭橋術的可行性,並首先完成此術,獲良好療效,在英國《脈管病理學》中成章。他還發現,在95%以上的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股深靜脈仍通暢,從而爲該病的治療提出和完成了恥骨上大隱靜脈轉流術式,取得良好療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