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吐蠱散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吐蠱散

組成白礬、建茶、土常山、馬兜鈴根、雄黃、刺猖皮灰、桑枝汁、蒜汁、雞翅下血(赤雄)、敗鼓皮灰、甘草節(麻油浸)各等分。功效吐蠱毒。用法用量每服5分,以吐爲度。製備方法上爲末。各家論述雄黃解五蠱之毒;刺蝟制五蠱之神;蒜汁純陽,制五陰之毒;桑汁殺腹內蟲,專制蜈蚣;赤雄雞翅下血入血而性升,善祛伏風,故解蛇、蠍、蜈蚣之風毒;敗鼓皮灰以其久鳴而敗,能令病人自言造蠱者之名;土常山出天台,性涼味甘如蜜,嶺南人呼爲三百頭牛;馬兜鈴根味苦,能吐五蠱、草蟲之毒,非此不除,嶺南人呼爲三百兩銀,甘苦同行,必發吐也;白礬出閩中北苑,性寒味苦,治熱毒,苦澀寒熱相佐以行,當發吐也;常山、兜鈴、白礬、建茶,皆攻毒湧越之品,再以甘草載引於上,則無有不傾囊而吐者矣。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