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針八法

針刺方法 鍼灸學 中醫學 刺法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én zhēn bā fǎ

2 概述

神針八法指針刺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八種方法。爲明·高武針刺補瀉手法,載入《鍼灸大成·卷四》。第一爲針前準備,醫生心無內慕,患者要神安志定,繼之檢針溫針、按穴進針;第二爲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止痛;第三是隨咳進針;第四是使谷氣至;第五是鳳凰展翅(瀉法);第六是餓馬搖鈴補法);第七法是熱湯解決暈針;第八法是解救滯針[1]

3 第一·針前準備

選針爲針刺前的準備。指針刺前選擇質量、規格適宜的針具。衡量毫針的質量主要看針具材料的優劣和形狀等,針具規格的選擇多根據患者體質、體形、年齡、病情和腧穴部位等,選用合適長短、粗細的針具。[2]

檢針爲針刺前的準備。指針刺前對所選用的針具進行仔細檢查。如發現有損壞等不合格者,應予剔除。[3]

針具消毒爲針刺前的準備。指針刺前對所選用的針具進行消毒。除一次性針具外,如不消毒消毒不嚴格容易引起交叉感染[4]

針刺體位爲針刺前的準備。指針刺時患者所取的姿勢。即,體位[5]

施術部位消毒爲針刺前的準備。指針刺操作前,對施術部位皮膚進行無菌消毒方法。一般採用75%的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伏塗擦,稍幹後,再用75%的乙醇棉球擦拭脫碘。[6]

針前守神爲針刺前的準備。指針刺操作前施術者全神貫注,把精力集中於針刺的操作上。[7]

4 第二·龍虎交戰

龍虎交戰針刺手法名。出《金針賦》。龍指左轉,虎指右轉,反覆進行故稱交戰。《金針賦》:“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即以捻轉結合九六數組成。其法:在手三陽、足三陰任脈這七條經脈上取穴時,捻鍼向左轉九下(大指向前)行補法,稱爲“龍”,繼捻鍼向右轉六下(大指向後)行瀉法,稱爲“虎”。在手三陰、足三陽督脈這七條經脈上取穴時,先右捻六下,行瀉法後,再左轉九下,行補法,如此一補一瀉,一龍—虎交替施針,故名龍虎戰。也可分三部施術。有疏通經氣的作用,適用於疼痛性疾患。[8]

龍虎交戰[8]

5 第三·隨咳進針

隨咳進針法爲針刺進針方法之一。指進針操作時,要求病人咳嗽一聲,施術者趁機把針刺入患者穴位部皮下的進針法[9]

6 第四·使谷氣

7 第五·鳳凰展翅

鳳凰展翅針刺手法名。屬瀉法。見《鍼灸大成》卷四:“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針頭,如飛騰之象,一捻一放。”放時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有如展翅,又名爲“飛”。[10]

8 第六·餓馬搖鈴

餓馬搖鈴針刺手法名。與鳳凰展翅對稱。見《鍼灸大成·卷四》:“其補者有餓馬搖鈴: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針頭,如餓馬無力之狀,緩緩前進則長,後退則短。”即轉針時以大指向前爲主,緩緩捻轉,如餓馬無力,故名[11]

9 第七·熱湯解決暈針

10 第八·解救滯針

滯針進針後或行鍼過程中,於提插捻轉出針時,針下感覺非常沉重、緊澀,甚至捻轉不動,進退困難者。可由於病人精神過度緊張;或因疼痛而引起局部肌肉攣縮;或由於醫者指力不勻,用力過猛;或因向同一方向捻鍼,使肌肉纖維纏裹針體等原因所致。所以,對於精神緊張者,針前要做好解釋工作,說明針刺過程中會發生的各種感覺,以便消除顧慮,緩解緊張狀態行鍼捻轉角度不宜太大,更不宜向單一方向連續捻轉,而且指力要均勻,避免用力過猛等。如果由於病人精神過度緊張等引起局部肌肉攣縮者,可以延長留針時間,以緩解緊張狀態;或以手指在局部或循經攝按,或於刺針近旁另刺一針即可緩解。由於向一個方向捻轉發生肌纖維纏裹針體者,可以向相反方向捻退,或左右輕輕捻動,即可鬆解。[12]

11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48.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8.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2.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68.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65.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37.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69.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81.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51.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7.
  11. ^ [1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8.
  12. ^ [1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