蚋叮咬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ruì dīng yǎo

3 疾病概述

蚋叮咬後不久局部有癢感和劇痛。叮咬處有小出血點,24小時內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繼發感染後潰爛和壞死,病程約數週。虻叮咬:虻俗稱“牛虻”。叮咬後刺痛,中央有叮咬痕跡,局部出現紅斑、丘疹風團,可繼發感染

4 疾病描述

蚋屬於昆蟲綱,雙翅目,蚋科,成蟲體小約1~5mm,呈褐色或黑色,故又名“黑蠅”,東北地區稱“挖背”,是東北林區常見的吸血昆蟲之一。全世界已知有1 000餘種,我國已發現50多種。爲刺吸式口器,它的生活史分卵、幼蟲、蛹、成蟲四期。雌蟲產卵清潔的流水中,如山泉、溪流、河水及路旁清潔的流水溝內,卵附着於水草、樹枝、葉片、石塊上,孵化幼蟲幼蟲必須在氧氣充足的流動清水內才能生活,若在靜水中則很快死亡。卵或幼蟲在水中或冰下越冬,翌年春化爲蛹變爲成蟲,雄蚋壽命短,交配後幾天內即死亡,雌蚋可活3~4周以上。

5 症狀體徵

蚋以喙器刺入皮膚吸吮血液,多見於小腿等露出部位,引起皮膚瘙癢和刺痛,被咬處有小的出血點,3~24h局部出現紅斑、丘疹水皰,有的可形成溼疹樣變。後期可形成硬結性損害,常因搔抓或下田勞動的刺激而繼發感染形成潰爛壞死,病程可遷延數週不愈。

6 疾病病因

蚋屬於野棲,飛行力很強,活動在室外,很少進入室內。雄蚋不吸血,吸吮植物的葉汁爲食,雌蚋吸食人、牲畜及鳥類的血液

7 病理生理

日出日落是蚋活動的高峯期,進入夜間則靜止不動,蚋均在白天吸吮血液羽化後的雌蚋待其唾液腺發達之後即開始吸血活動,它不僅是騷擾性的吸血,在北美、非洲等地是傳染盤尾絲蟲病的媒介。

8 治療方案

局部塗搽各種止癢劑如1%酚或薄荷爐甘石洗劑,也可搽樟酚搽劑等。瘙癢明顯或皮疹嚴重者可斟情使用抗組胺藥。此外,要避免搔抓,以防細菌繼發感染。近年來國外應用索蟲和蘇雲金桿菌防治蚋的幼蟲取得可喜的成果,爲生物防治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9 預後及預防

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消滅蚋,力爭滅早、滅小、滅了。

1.首先做到搞好環境衛生,清除積水污水以消除蚋的孽生場所。對蚋較多的地方可用網捕或粘捕羣舞的蚋。河中養魚放鴨以吞食孑孓。

2.保護自然界中食蚊的動物,如青蛙、柳條魚、蝙蝠及某些鳥類。

3.室內可噴灑5%滴滴涕或0.5%敵敵畏或凱素靈、倍硫磷敵百蟲六氯苯等殺蚊劑,或點燃蚊香,驅散蚊蟲。有條件的安裝紗門紗窗、掛蚊帳等防蚊蟲叮咬

4.皮膚上塗驅蚊藥水、驅蚊油等防止蚋叮咬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