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呼吸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rén gōng hū xī shù

2 英文參考

AR

artificial breathing

artificial respiration

3 概述

患者呼吸運動停止,急需用人工方法幫助其呼吸,此法稱爲人工呼吸術

4 適應

心搏驟停,因麻醉電擊中毒頸椎骨折及其他傷病引起呼吸麻痹者。

1.溺水窒息電擊後呼吸停止。

2.藥物中毒,如嗎啡及巴比妥類藥物中毒

3.外傷性呼吸停止,如頸椎骨折脫位,壓迫脊髓者。

4.呼吸肌麻痹,如脊髓灰質炎,嚴重的家族性週期性麻痹等。

5.顱內壓增高發生小腦疝或晚期顳葉鉤回疝有呼吸停止者。

6.麻醉期中麻醉過深,抑制呼吸中樞,或手術刺激強烈,發生反射性呼吸暫停,或使用肌肉鬆弛藥後。

5 禁忌

無特殊禁忌

6 準備

用品:木枕一個,紗布或棉纖等物品。

1.患者呼吸道暢通。清除病人口、鼻內的泥、痰、嘔吐物等,有假牙亦應取出,以免脫落墜入氣管。仰臥人工呼吸時必須拉出患者舌頭,以免舌頭後縮阻塞呼吸。

2.解開患者衣釦、內衣、褲帶、乳罩,防止胸部受壓,使其肺部伸縮自如。

3.檢查患者胸、背部有無外傷骨折,女性有無身孕,如有應選擇適當姿勢,防止傷害

7 方法及內容

除應作一般急救工作特別是恢復和維持循環功能外,應先解松衣領及褲帶,並清除患者口腔內的異物、粘液及嘔吐物等,以保持氣道通暢,人工呼吸方能有效。

7.1 口對口人工呼吸

(1)患者平臥,以兩層紗布蓋於口上。術者一手托起下頜,儘量使頭部後仰,解除舌下墜所致的呼吸道梗阻。另手捏閉鼻孔,以防氣體鼻孔逸出。

(2)術者深吸一口氣,緊貼患者口部向嘴內吹氣,直至胸部升起爲止。吹氣時用力要均勻,如患者牙關緊閉,可行口對鼻吹氣,鬆開鼻孔並捏緊口脣

(3)吹氣畢,術者頭轉向1側,並立即鬆開捏鼻或捏口脣的手,讓患者胸廓自行回縮將氣排出。如有回氣聲,即表示氣道通暢,可再吹氣,成人吹氣12-16次/min,兒童一般20次/min。嬰兒口對口人工呼吸時,於吹氣畢可用手輕壓胸廓,協助呼氣。

7.2 仰壓式人工呼吸

(1)患者仰臥,背部墊枕,使肩部略低,頭偏於一側。

(2)術者跨於患者兩股外側或位於患者一側,屈曲兩肘關節,將兩手橫放在肋弓上部,手指自然分佈於肋部肋骨上,拇指向內。

(3)將體重支於兩手,使身體向前逐漸加壓於胸部。2s後放松兩手,術者直跪起,經2s後,再按上述方法反覆施行。每分鐘按壓18~24乙次爲宜。

7.3 俯壓式人工呼吸

(1)患者俯臥,一臂伸於頭前,一臂屈曲墊於面下,頭側向一方。

(2)術者跨跪於患者兩腿外側,以掌壓於患者下背部。手指自然放在肋骨上,小指置於最低肋骨處。

(3)術者兩臂垂直,使身體徐徐前傾,以身體重力逐漸加壓於患者,至術者兩肩與掌垂直爲宜,保持姿勢2s。

(4)將身體逐漸退回原姿勢,使壓力放鬆,經2s後,再如上述方法反覆施行。每分鐘18~24次(圖2)。

此法適用於呼吸道分泌物較多,而不能及時加以吸引清除的患者

7.4 舉臂壓胸人工呼吸法。

(1)患者仰臥,腰背部墊一低枕,頭偏一側。

(2)術者跨跪於患者頭之兩側,以兩手握患者臂上部尺側,將臂上舉至180°,使患者胸廓被動擴張而吸氣入肺。待2s後,再曲其兩臂,並以其肘部的前側方壓迫兩肋弓約2s,人患者胸廓縮小而呼氣。按上述方法反覆施行。

7.5 口罩人工呼吸法及氣管插管加壓人工呼吸

適用於手術室中呼吸停止的急救患者。施術者須具有熟練的插管技術及控制呼吸的理論知識。必要時,可使用正負壓自動呼吸器控制呼吸

7.6 鐵肺或腹胸呼吸器

鐵肺或腹胸呼吸器適用於呼吸肌麻痹患者,如脊髓灰質炎患者

8 注意事項

1、宜將患者置於空氣新鮮、流通處的地面(如褥單、毛毯墊起),以便施術。如在軟牀上搶救時,應加墊木板。

2、現場搶救時,如必須搬動患者,需用手抬,並及時進行人工呼吸,以免延誤時機。

3、口內如有異物,必須清除。必要時用紗布包住舌頭牽出之,以免舌後縮阻塞呼吸道。

4、頭宜側向一邊,以利口鼻分泌物流出。

5、人工呼吸速度以12-16次/min爲度,節律宜均勻。

6、待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後,可停止人工呼吸,但應繼續觀察,如呼吸又停,應繼續人工呼吸

7、非經確診患者已死亡,人工呼吸不得停止。

8、行2、3、4法人工呼吸時,注意勿用力過猛過大,以免造成肋骨骨折

9、以上人工呼吸術僅適用於短時間急救之用,如有條件應儘早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連接呼吸機機械通氣搶救、治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