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頸骨折合併距下關節半脫位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3 分類

骨科/足部手術/足部骨折脫位的手術治療/距骨骨折脫位的手術治療/距骨頸骨折開放復位和內固定術

4 ICD編碼

79.3702

5 概述

距骨四周有6個關節面,大部爲關節軟骨面覆蓋,其血供主要來自韌帶關節囊附着處的血管,在有明顯移位的距骨頸骨折,尤其在距骨頸骨折並距骨體脫位或距骨全脫位時,容易發生缺血性壞死(圖3.23.1.1.1.1-0-1~3.23.1.1.1.1-0-8)。

距骨骨折發生於頭部、頸部和體部,可爲橫斷、壓縮或小片撕脫骨折,以頸部橫斷骨折較多見。距骨骨折脫位可單獨發生,亦可骨折脫位同時存在。治療時要求對骨折脫位儘早給予完全整復,以預防或減少發生缺血性壞死創傷性關節炎。對無移位的骨折,可用短腿石膏將踝關節和足固定於中立位4~6周。對移位大的小片骨折,如手法不能復位,可手術切除小骨片。對有移位的距骨頸骨折或同時有骨折脫位,如手法復位失敗,應儘早施行開放復位和內固定術

手術相關解剖見下圖(圖3.23.1.1.1.1-1~3.23.1.1.1.1-4)。

6 適應

距骨頸骨折合併距下關節半脫位的開放復位和內固定術適用於距骨頸骨折有移位或合併距下關節半脫位,經手法復位失敗,或復位後位置不穩定者。

7 禁忌症

有其他部位重要臟器損傷,且傷情嚴重者,應先處理威脅生命的重要臟器傷,待全身情況穩定後,儘早施行距骨頸骨折開放復位及內固定術

8 術前準備

認真做好皮膚準備。準備手鑽或氣動鑽、螺絲釘等骨科器械。

9 麻醉體位

採用硬脊膜外麻醉腰麻。仰臥體位,在大腿中部綁氣囊止血帶。

10 手術步驟

1.做踝關節前內側切口,起自內踝前上方,稍向前彎曲,向下內止於舟骨內側面,長7~8cm。沿切口方向切開深筋膜關節囊,向後側牽開脛後肌腱加以保護,將距骨頭頸部內側的軟組織做銳性剝離,顯露距骨頸骨折部(圖3.23.1.1.1.1-5)。

2.將足蹠屈並向後推動使骨折復位。必要時用小骨膜剝離器插入距下關節,以槓桿力量撬起距骨體使與頸部對合(圖3.23.1.1.1.1-6)。

3.用巾鉗夾住兩骨折保持對位。用手鑽或氣動鑽在距骨頸內側緊靠關節面後方,經頸部及體部向後向外斜行鑽一骨孔,用長度合適的松質骨螺絲釘固定骨折段(圖3.23.1.1.1.1-7)。

4.按層次縫合切口

11 中注意要點

1.在顯露距骨頭頸部骨折段時,要儘量保存組織,以免加重損傷距骨的血供。

2.骨折脫位要求達解剖復位,如骨折靠近體部,顯露和整復有困難者,可將內踝於基部截斷後向下翻轉,有利於整復距骨體。在距骨骨折整復和內固定完成後,再將內踝復位,並用1枚螺絲釘固定。

12 術後處理

術後用短腿管形石膏固定,足和踝保持立位足弓妥善塑形。術後2周拆換短腿石膏和傷口拆線。術後6~8周拆去石膏X線片複查,如骨折已癒合,可開始練習行走,但需用足弓墊保護約3個月。如骨折尚未癒合,則繼續用短腿管形石膏固定6~8周。如有距骨體缺血性壞死,則應延長固定時間,或考慮做脛距跟融合術

13 併發症

13.1 1.距骨體缺血性壞死

有移位的距骨頸骨折骨折脫位,距骨體缺血性壞死發生率很高(有的報道高達90%),因此,對有移位的距骨頸骨折骨折脫位,應儘快給予整復。如手法復位失敗,則應儘早施行手術復位和內固定。術中要注意儘量少剝離距骨周圍的軟組織,以免加重損傷距骨的血供。如已發生缺血性壞死,則應延長固定時間,或考慮做脛距跟融合術,或切除壞死的距骨體,做脛骨與距骨頸融合術(Blair融合術)。

13.2 2.創傷性關節炎

距骨周圍大部爲關節軟骨面覆蓋,在骨折脫位關節軟骨面多受損傷,如不早期完全整復,更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故對有移位的距骨頸骨折骨折脫位,強調做早期完全復位,如手法復位失敗,則儘早手術復位和內固定。如已發生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則考慮做踝關節、距下關節或三關節固定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