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巴豆黃連灸

間接灸 鍼灸學 灸法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é bā dòu huáng lián jiǔ

2 註解

隔巴豆黃連灸間接灸法之一。在我國宋代已開始應用。最早是巴豆與其他藥物混合製成藥餅隔物灸療的,如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載:“治結胸法,巴豆十四枚,黃連七寸,和皮用。右搗細,唾和成膏,填入臍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病去爲度。”。後來也有采取單用巴豆一味的,如明·龔廷賢的《壽世保元》提及“腹中有積及大便祕結,心腹諸痛,或腸鳴泄瀉,以巴豆肉搗爲餅,填臍中,灸三壯,可至百壯,以效爲度”。除此以外,在《鍼灸資生經》《醫學綱目》《鍼灸大成》及《鍼灸集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記載。[1]

3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9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