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植物門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ì yī zhí wù mén

2 英文參考

Lichenes

3 註解

地衣(Lichenes)是藻類和真菌共生的複合體。由於菌、藻長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無論在形態上、結構上、生理上和遺傳上都形成一個單獨的固定的有機體,所以把地衣當作一個獨立一門看待。

本門植物約有500屬,25,000餘種。多數地衣是喜光植物,要求新鮮空氣,不耐大氣污染,因此,大城市及工業區很少有地衣生長。但地衣的耐寒和耐旱性很強,能在岩石、沙漠或樹皮上生長,在高山帶、凍土帶和南北極,其他植物不能生存,而地衣獨能生長繁殖,並形成一望無際的廣大地衣羣落

4 地衣形態結構

地衣中共生的真菌,絕大多數爲子囊菌,少數爲擔子菌,共生的藻類是綠藻和藍藻共20多屬。綠藻門的共球藻屬(Trebouxia)、橘色藻屬(Trentepohlia)和藍藻門的念珠藻屬(Nostoc),約佔全部地衣藻類的90%。通常一種地衣由一種真菌和一種藻所組成。

5 地衣形態

地衣植物中,藻類細胞分佈在內部,形成藻胞層或均勻分佈在疏鬆的髓層中,菌絲纏繞幷包圍藻類。在共生關係中,藻細胞進行光合作用爲整個植物體製造有機養分,而菌類則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爲藻類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並圍裹藻細胞,以保持一定的形態和溼度。真菌和藻類的共生不是對等的,受益多的是真菌,將它們分開培養,藻類能生長繁殖,但菌類則餓死。故有人提出了地衣寄生在藻類上的特殊真菌

5.1 地衣形態

地衣形態基本上可分爲三種類型:

(1)殼狀地衣 葉狀體很薄,以菌絲牢固地緊貼在基質上,有的甚至伸入基質中,因此很難剝離。殼狀地衣約佔全部地衣的80%。如生於岩石上的茶漬屬(Lecanora)和生於樹皮上的文字衣屬(Graphis)等。

(2)葉狀地衣 葉狀體以假根或臍較疏鬆地固着在基質上,易與基質剝離。如生於草地上的地卷屬(Peligere)、臍衣屬(石耳屬,Umbilicaria)和生在岩石或樹皮上的梅衣屬(Parmelia)等。

(3)枝狀地衣 個體呈樹枝狀,直立或下垂,僅基部都附着於基質上,如直立石蕊屬(Cladonia),懸垂分枝於樹枝上的松蘿屬(Usnea)。

此外,還有介於中間類型的地衣,有的呈鱗片狀,有的呈粉末狀。

5.2 地衣結構

葉狀地衣的構造,可分爲上皮層、藻胞層、髓層和下皮層。上皮層和下皮層均由緻密交織的菌絲構成。藻胞層是在上皮層之下由少量藻類細胞聚集成1層。髓層介於藻胞層和下皮層之間,由一些疏鬆的菌絲和藻細胞構成,這樣的構造稱“異層地衣”(heteromerous lichen),如蜈蚣衣屬(Physcia)、梅衣屬(Parmelia)。

還有些屬藻細胞在髓層中均勻分佈,不在上皮層之下集中排列成1層(即無藻胞層),這樣構造稱“同層地衣”(homolomerous lichen),如貓耳衣屬(Leptogium)。

葉狀地衣一般爲異層地衣殼狀地衣多爲同層地衣,也有異層地衣。枝狀地衣爲異層地衣

6 地衣的繁殖

最常見的是營養繁殖,如地衣體的斷裂,每個裂片都可發育爲新個體。有的地衣表面由幾根菌絲纏繞數個藻細胞所組成的粉芽(sodridium),也可進行繁殖。有性生殖是參與共生的真菌獨立進行的,子囊菌產生子囊孢子擔子菌產生擔孢子。但子囊孢子散出後萌發形成的菌絲,如不能得到所要求共生的藻類,就會因得不到有機養料而死亡。

7 地衣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經濟意義

地衣自然界的先鋒植物,對岩石風化土壤形成可起促進作用地衣(特別是殼狀地衣)常生長在裸露的岩石和峭壁上,能分泌地衣酸,腐蝕岩石,加上地衣死亡後的遺體有機質,使岩石表面逐漸形成土壤,爲以後高等植物如苔蘚植物等的分佈創造了條件。

地衣有不少種類具經濟價值,如石蕊松蘿等可供藥用。許多種類的地衣酸具有抗菌作用。最近發現多種地衣體內的多糖有抗癌能力石耳石蕊、冰島衣等可供食用,並提取地衣澱粉蔗糖葡萄糖酒精。有的種類可作飼料。冰島衣、臍衣、梅花衣等可作天然染料染料衣(Roccella tinctoria)可提取石蕊,作爲化學指示劑。此外,多種地衣對SO2反應敏銳,可作爲城市大氣污染監測指示植物。

地衣也有危害性的一面,某些地衣生於茶樹或柑桔樹上,其菌絲侵入樹皮,或者導致其他真菌侵入引起病害,危害樹木生長。對森林樹種雲杉、冷杉等也有類似的危害情況。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