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效應

醫學影像技術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ài dí shēng xiào yìng

2 英文參考

Edison effect

3 定義

當燈絲被加熱(如X線球管的陰極),在燈絲的周圍將形成電子雲,通過熱電子發射而獲得自由,這些自由電子在真空管中將被正極吸引而移動,形成連續的電流。這種現象稱爲愛迪生效應(Edison effect)。[1]

4 愛迪生效應的發現

愛迪生效應在1881年被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年,美國發明家)發現。1877年愛迪生髮明碳絲電燈之後,應用不久即出現了壽命太短的問題:因爲碳絲難耐電火高溫,使用不久即告“蒸發”,燈泡的壽命也完結了。愛迪生千方百計設法改進,1883年他忽發奇想:在燈泡內另行封入一根銅線,也許可以阻止碳絲蒸發,延長燈泡壽命。經過反覆試驗,碳絲雖然蒸發如故,但他卻從這次失敗的試驗中發現了一個稀奇現象,即碳絲加熱後,銅線上竟有微弱的電流通過。銅線與碳絲並不聯接,哪裏來的電流?難道電流會在真空中飛渡不成?在當時,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敏感的愛迪生肯定這是一項新的發現,並想到根據這一發現也許可以製成電流計、電壓計等實用電器。爲此他申請了專利,命名爲“愛迪生效應”,便不再去進行深入研究了。[1]

簡單來說可以這麼理解:加熱碳絲後會有熱電子從碳絲裏發射出來,然後被陽極電極收集成而形成電流。[1]

5 愛迪生效應的應用

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卻根據“愛迪生效應”發明了電子管(即二極管)。隨後,人們又在弗萊明二極管的基礎上製成了三極管,促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無線電廣播電臺於1921年在美國匹茲堡市建立,使無線電通訊野火春風般迅速出現在了世界各地。[1]

6 參考資料

  1. ^ [1] 醫學影像技術學術語詳解.燕樹林,牛延濤.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