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婦科學 2015年10月1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定義

中醫婦科學是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經、帶、胎、產等婦女特有疾病診治與預防的臨牀中醫學[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中醫婦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經、帶、胎、產等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防治方法的臨牀中醫學科。

中醫婦科學的起源和發展

中醫婦科學有着悠久的歷史。

據文獻記載,我國在2000多年前已有婦產科專書及婦科醫師出現。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即證明已有婦產科專書《胎產書》,戰國時代的扁鵲曾爲“帶下醫”。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有關婦產科的條文達30餘處,涉及到生理、病理、解剖、診斷、疾病、方藥等各方面。

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有關婦科的論述專列三篇,內容包括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產後病、婦科雜病等,理法方藥具備,已初具婦科學的規模。唐代孫思邈對婦科也深有研究,在《千金要方》中把“婦人方”三卷列於篇首,內容包括求子、妊娠疾病、月經病、帶下病、婦科雜病等。

唐代咎殷所著《經效產寶》爲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全書圍繞妊娠、分娩、產後病等詳加論述,並有處理方法及方藥。

宋代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較爲完備,是一部全面而系統的婦產科專著,對後世有較深遠的影響。

至明代,婦科專著大量出現,如薛立齋的《女科撮要》、《校注婦人良方》、趙獻可的《邯鄲遺稿》、王肯堂的《證洽準繩·女科》、萬全的《廣嗣紀要》、《萬氏婦人科》,張景嶽的《婦人規》等。

清代婦產科統稱爲婦科或女科,著述也較多,如沈堯封的《女科輯要》、沈金鰲的《婦科玉女》以及《竹林女科》、《傅青主女科》、《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等,都有一定的臨牀參考價值。清末以來的近百年間,由於受中西匯通浪潮的影響,唐容川、張錫純、陸淵雷等人的著作中有關婦科的論述,均引用了一些新說。此外,嚴鴻志的《女科精華》、惲鐵樵的《婦科大略》、秦伯未的《婦科學》、蒲輔周的《中醫幾種婦女病的治療法》、時逸人的《中國婦科病學》等,均有一得之見。

解放以來.在黨的中醫政策指引下,中醫婦科學不斷髮展,成績顯著。1956年建立中醫學院後,先後編輯出版了五版《中醫婦科學》統一教材出版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婦科學分冊》,各地也有大量的中醫婦科專著問世。此外,還整理出版了許多有關中醫婦產科的古典文獻。近年來,又有許多院校開始招收中醫婦科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在理論和臨牀方面進行了更深入地研究。

中醫婦科學的研究範圍

中醫婦科學的研究範圍主要是: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分娩期疾病、產後病、乳部疾病、外陰病以及與生殖系統有關的雜病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