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 2011年02月1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五味,中藥學名詞。即辛、酸、甘、苦、鹹。藥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澀,甘味能補能緩,苦味能瀉能燥,鹹味能軟堅潤下。近人認爲藥物味的不同,與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如辛味的多含揮發油,酸味的多含有機酸,甘味的多含醣類,味苦的則可能含生物鹼、甙類或苦味質等。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淡味,因其藥味不甚明顯,前人將它附屬於甘,因而也就習稱“五味”。

五味所入

五味所入簡稱“五入”(見《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味入胃,各有它所喜的臟腑,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五味所入”和臨牀藥物治療有關。

五味所禁

五味所禁簡稱“五禁(見《素問·宣明五氣篇》)。“禁”,有避免和禁忌的意思。由於五味歸於五臟,而五味之性各有所偏,偏則容易致病,故必有所禁。辛味善走氣分,但性主散,多食則能耗氣,故氣病不宜多食辛味。鹹味善走血分,但多食則血行凝澀,故血病不宜多食鹹味。苦味善走骨,因其能助心運行水液的作用,故又稱“決瀆之宮”(見《素問·靈蘭祕典論》)。三焦的決瀆功能是聯合許多臟器而發揮其作用的,其中尤以腎、脾、肺等關係更爲密切,如這些髒的功能障礙,可使三焦不通利、氣化失常而產生腫脹和小便不利等症。

五味的藥理

五味主要是由人們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但也有根據臨牀治療效果而確定的,如虎骨、蜈蚣有祛風溼功效而認定其味辛。有補益作用的便認爲有甘味,有發表作用的便認爲有辛味等。最近有人提出,認爲五味是中藥固有的性質,是產生作用的物質基礎。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