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散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烏梅散

處方

烏梅肉(微炒)半兩,白茯苓、幹木瓜,各一兩。

炮製

上搗羅爲粗散。

功能主治

治小兒下痢後,津液減少,臟腑虛燥,煩渴引飲,及治諸病煩渴,引飲無度。

用法用量

三歲兒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錢一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服,量兒大小加減。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聖惠》卷九十三

方名

烏梅散

別名

烏梅湯

組成

烏梅2枚(微炒,去核),黃連1分(去須,微炒),藍葉1分,犀角屑半兩,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

小兒熱痢,但壯熱多渴,而痢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放溫,不拘時候服之。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附註

烏梅湯(《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瘍科捷徑》卷下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1兩,輕粉4錢。

主治

翻花瘡。

用法用量

摻之。

製備方法

上爲末。

《仙拈集》卷二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胎髮(燒存性),烏梅(焙)1個。

主治

鼻衄。

用法用量

吹鼻。

製備方法

上爲末。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和核)5錢,玄胡索5錢,甘草(炙)5錢,乳香2錢半,沒藥2錢半,鉤藤2錢半,茱萸1錢(炒)。

主治

腹疼及臍下冷痛,狀如盤腸內吊,疝氣多啼等疾。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用水1盞,煎至5分,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銼。

《普濟方》卷一八八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馬鞭草2錢,罌粟殼(大者)4個(去瓤梗),甘草2錢,大烏梅1個。

主治

吐血。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臨臥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末。

《活幼心書》卷下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和核)5錢,玄胡索5錢,粉草(半生半炙)5錢,乳香2錢半,沒藥2錢半,鉤藤(和鉤)2錢半。

主治

小兒腹疼,及初生嬰孩臍下冷痛、疝氣。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煎7分,空心溫服。

《聖惠》卷八十四

方名

烏梅散

別名

烏梅湯

組成

烏梅肉半兩(微炒),恆山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

小兒瘧,發作不定,多渴心煩。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淡竹葉10片,小麥30粒,同煎至5分,去滓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附註

烏梅湯(《聖濟總錄》卷一七四)。

《聖濟總錄》卷五十九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肉(焙)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生乾地黃(焙)3兩,甘草(炙)1兩。

主治

虛躁暴渴。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溫熟水調下,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散。

方出《肘後方》卷五,名見《普濟方》卷三○一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14枚,錢40文,鹽3指撮,苦酒1升。

主治

虛勞,陰囊下溼癢皮剝。

用法用量

於銅器內總漬9日。日洗之。又煮槐皮若黃柏汁及香葉汁並良。

《聖惠》卷五十九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肉半兩(微炒),黃連3分(去須,微炒),乾薑半兩(炮裂,銼),訶黎勒3分(煨,用皮),白礬半兩(燒灰)。

主治

赤白痢,行數不減,時或口乾發渴。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方出《證類本草》卷二十三引《鬼遺》,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方名

烏梅散

別名

烏龍散、平安散

組成

烏梅。

功效

收斂嫩肉,去胬肉。

主治

一切瘡肉出。甲疽多年不愈,胬肉膿血疼痛。

用法用量

敷上,惡肉立盡。

製備方法

燒爲灰,爲末。

附註

烏龍散(《青囊祕傳》)、平安散(《外科傳薪集》)。

《聖惠》卷十四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肉3分(微炒),桔梗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鱉甲1兩(塗醋,炙微黃,去裙襴),桅子仁1分,柴胡1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

傷寒後勞動過多,致發瘧疾,肢節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二十七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肉半兩(微炒),柴胡1兩半(去苗),秦艽1兩(去苗),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桔梗1兩(去蘆頭),黃連半兩(去須),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主治

急勞煩熱,不得睡臥。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煎生薑、童便,放溫,食前調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肉(焙)半兩,樗根皮(炙,銼)半兩,赤石脂半兩,當歸(切,焙)半兩,地榆(炙)半兩,黃連(去須,炒)3分,乾薑(炮)3分,甘草(炙)1分。

主治

赤白痢,久不止,腹痛,及下血脫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空心、食前以溫米飲調下。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四十七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肉3分(微炒),黃連3分(去須,微炒),熟艾3分(微炒),赤石脂1兩,當歸3分(銼,微炒),甘草3兩(炙微赤,銼),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肉豆蔻1兩(去殼)。

主治

霍亂後,痢不止,冷汗出,腹脅脹。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聖惠》卷七十四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肉(微炒)1兩,黃連(去須)1兩,桑寄生1兩,人蔘(去蘆頭)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主治

妊娠瘧疾,寒熱體痛,煩渴。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七十九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肉1兩(微炒),龍骨1兩,乾薑1兩(炮裂,銼),赤石脂3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當歸1兩(銼,微炒),黃連1兩(去須,微炒),人蔘1兩(去蘆頭),白朮1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艾葉1兩(微炒)。

主治

產後膿血痢,及水谷不化,臍下冷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1日3-4次。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聖濟總錄》卷一三三

方名

烏梅散

組成

烏梅、皂莢子各等分。

主治

諸瘡水毒腫痛。

用法用量

貼瘡上。毒汁即出。

製備方法

上藥各燒存性,研勻。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