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熱痢 2016年07月06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溼熱痢(damp-heat dysentery[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爲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見《症因脈治》卷四。是指溼熱積滯,以腹痛,裏急後重,下利赤白膿血,赤多白少,或純下赤凍,肛門灼熱,胸脘痞悶,小便短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痢疾[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即痢疾之屬溼熱者[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

溼熱痢的病因病機

痢疾之由溼熱積滯所致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7.

溼熱痢的症狀

症見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稠黏臭穢,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等。或見發熱[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7.

溼熱痢的治療

治宜清熱燥溼,調氣行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7.。可用芍藥湯、白頭翁湯、香連丸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7.。若惡寒頭痛、身熱有表邪者,荊防敗毒湯解表;身熱甚,用葛根芩連湯[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7.。溼火傷於氣分,黃連枳殼湯;溼熱傷於血分,河間黃連湯[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7.。氣滯食滯偏重,腹痛,裏急後重明顯,用枳實導滯丸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7.。地錦草、馬齒莧、白槿花、一見喜、大蒜等藥亦均可服用[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7.

關於痢疾

痢疾(dysentery[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見《嚴氏濟生方》。

《中醫藥學名詞》(2004):痢疾是指感染痢疾桿菌引起的,以腹痛腹瀉,裏急後重,大便下膿血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藥學名詞》(2010):痢疾是指以腹痛腹瀉,裏急後重,大便下赤白膿血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內經》作“腸澼”,《傷寒論》稱“下利”、“熱利”,《肘後備急方》稱“下痢”,《諸病源候論》稱爲痢病,《備急千金要方》稱作“滯下”,後世多稱痢疾[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多發於夏秋季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本病常見於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食物中毒及腸吸收功能障礙性疾病[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

痢疾的病因病機

多爲飲食生冷不潔或感受暑溼疫毒,致腸道氣血凝滯,傳導失司而成[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現代醫學認爲主要與感染痢疾桿菌或阿米巴原蟲及某些腸道疾患有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

常因外受六淫及疫毒之氣,內傷七情勞役,或飲食不慎,積滯腸中,傳導失常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

《醫碥》卷三:“痢由溼熱所致,或飲食溼熱之物,或感受溼熱之氣,積於腸胃,則正爲邪阻,脾胃之運行失常,於是飲食日益停滯,化爲敗濁,膠粘腸胃之中,運行之機,益以不利,氣鬱爲火,與所受溼熱之氣混合爲邪,攻刺作痛,……”有腹痛瀉次頻仍,下利赤白粘凍,裏急後重等症。後世更明確指出痢疾多由飲食不潔,感受疫毒之氣,使腸道產生積滯,傳導失常所致,當辨其虛實分別論治。而痢疾所下之赤白粘凍,《醫學原理·痢門》謂:“其赤者血分受傷,屬於小腸;白者氣分受傷,屬於大腸。”《明醫指掌》:“溼熱之積,幹於血分則赤,幹於氣分則白。”

痢疾病位在腸,初多累及胃腸,久病又多影響脾腎。

溼熱痢:感受暑溼、疫毒之邪,食入不潔、生冷之物,外邪、食滯交阻腸腑,氣機不利,大腸傳導功能失職,溼熱相搏,氣血阻滯,臟腑脈絡受損,而致下痢膿血。

寒溼痢:脾胃素虛,臟腑氣弱,貪涼受寒,外邪暑溼乘虛而入,以致寒溼不化而成。

疫毒痢:感疫毒之邪,毒邪燻灼腸道,熱毒內盛,引動內風,矇蔽清竅而成。

噤口痢:溼熱蘊結中焦,穢濁阻於腸腑,脈絡受損,脾胃失其升降功能,以致嘔惡不能食。

休息痢:遷延日久,中氣虛弱,繼而及腎,命門火哀,正虛邪戀,常因受涼或飲食不當反覆發作。

痢疾的特徵

本病以腹部疼痛,大便次數增多而量少,裏急後重,下黏液及膿血樣大便爲特徵[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

痢疾的辨證分型

痢疾從病因分,有風痢、痧痢、暑痢、溼熱痢、寒痢、熱痢、疫痢、毒痢、氣痢[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從大便性狀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膿血痢、五色痢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從病情輕重和病程分,有噤口痢、休息痢、奇恆痢、久痢、虛痢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

臨牀上,依病因、症狀的不同,痢疾分有多種類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常見的有溼熱痢、寒溼痢、疫毒痢、噤口痢、休息痢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

溼熱痢者,下痢赤白相雜、腹痛後重、肛門灼熱,或兼寒熱、心煩口渴、尿赤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腹痛,痢下赤白膿血,裏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或兼惡寒發熱,心煩口渴,苔黃膩,脈滑數。

寒溼痢者,下痢黏滯白凍、喜暖畏寒、口淡不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下痢赤白,白多赤少,粘凍,腹痛,裏急後重,胃脘痞悶,神疲納差,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膩,脈濡緩。

疫毒痢者,病情急重而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痢下膿血多而糞便少,常伴高熱神昏,劇烈腹痛[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發病急驟,腹痛劇烈,痢下膿血,裏急後重甚,兼有壯熱口渴,煩躁不安,甚則神昏痙厥,舌質紅繹,苔黃燥,脈滑數。

噤口痢者,多由溼熱痢或疫毒痢演變而來,下痢赤白而嘔惡不能食,症情較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痢下赤白,胸脘懊憹,飲食不進,食則嘔惡,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休息痢者,病程日久,時發時止,時重時輕,便次較少[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下痢時發時止,日久不愈,發則下利膿血,腹痛,裏急後重,倦怠怯冷,飲食減少,苔膩,脈濡緩。

痢疾的治療

痢疾的治療宜分辨虛實[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實證用清熱化溼,涼血解毒,消積導滯等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虛證用補中益氣,溫陽固澀等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邪盛正虛者,宜扶正與祛邪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亦可兼用行血調氣,前人有“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之說[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63.

刺灸法

鍼灸治療:以天樞、上巨虛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溼熱痢加曲池、內庭;寒溼痢加中脘、氣海[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疫毒痢加大椎、十宣;噤口痢加中脘、內關[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休息痢加灸脾俞、胃俞、關元、腎俞[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此外,嘔惡加內關;裏急後重加中膂俞、長強;發熱加曲池;脫肛灸百會、長強[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

治則 清熱利溼,通腸導滯,久痢則兼補益脾腎

處方 天樞 上巨虛 三陰交

方義 天樞爲大腸募穴,是大腸腑氣匯聚之處,調理胃腸氣機;上巨虛爲大腸下合穴,可運化溼滯,取“合治內腑”之意;三陰交乃是足三陰經脈交會,可健脾化溼。諸穴相合,可以調腸胃氣血,氣調則溼化滯行,血調則血行痢除。

隨證配穴 溼熱痢—曲池、內庭,寒溼痢—中脘、氣海,疫毒痢—大椎、合谷、太沖,噤口痢—內關、中脘,休息痢—脾俞、腎俞、關元,久痢脫肛—百會。

操作 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對寒溼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耳針法

耳針取大腸、小腸、直腸下段、下腳端、神門、脾、腎等穴,酌情選用3~5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急性痢疾用強刺激,每日治療1~2次;慢性痢疾用輕刺激,隔日1次[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

選穴 大腸 胃 脾 腎 腹

方法 每次選3~4穴,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穴位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穴位注射法

水針:用5%葡萄糖液20毫升,分注兩側天樞穴,每日1次[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

選穴 參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黃連素注射液,或25%葡萄糖注射液,或維生素B1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0ml,每日1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