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熱痢 2015年07月06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溼熱痢爲痢疾分類名。指痢疾之屬溼熱者。[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7.

溼熱痢爲病名。由溼熱積滯所致之痢疾。爲痢疾中較常見之證型。見《症因脈治》卷四。症見腹痛、泄利赤白,稠粘臭穢,裏急後重,肛門灼熱,溺短赤,脈滑數,苔黃膩,或可見惡寒發熱。治宜清熱燥溼,調氣止痢。選用芍藥湯、白頭翁湯、香連化滯湯、香連丸等方。若兼表邪,惡寒發熱、頭痛,用荊防敗毒散,身熱甚,用葛根芩連湯。溼火傷於氣分(白凍多於紅凍),黃連枳殼湯;溼熱傷於血分(紅凍多於白凍),用河間黃連湯。如偏於氣滯、食滯,則腹痛、裏急後重較甚,宜用枳實導滯丸。此外,單方用馬齒莧、一見喜、地錦草、白槿花等亦均效,食療以大蒜爲易得。參見痢疾、溼痢、熱痢等條。

參見痢疾:

痢疾爲病症名。爲一種以腹痛、裏急後重、排便次數增多及痢下赤白爲主症的腸道傳染病。多發於夏秋季節。多爲飲食生冷不潔或感受暑溼疫毒,致腸道氣血凝滯,傳導失司而成。現代醫學認爲主要與感染痢疾桿菌或阿米巴原蟲及某些腸道疾患有關。臨牀上,依病因、症狀的不同,痢疾分有多種類型。常見的有溼熱痢、寒溼痢、疫毒痢、噤口痢、休息痢等。溼熱痢者,下痢赤白相雜、腹痛後重、肛門灼熱,或兼寒熱、心煩口渴、尿赤等;寒溼痢者,下痢黏滯白凍、喜暖畏寒、口淡不渴;疫毒痢者,病情急重而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痢下膿血多而糞便少,常伴高熱神昏,劇烈腹痛;噤口痢者,多由溼熱痢或疫毒痢演變而來,下痢赤白而嘔惡不能食,症情較重;休息痢者,病程日久,時發時止,時重時輕,便次較少。鍼灸治療:以天樞、上巨虛等穴爲主。溼熱痢加曲池、內庭;寒溼痢加中脘、氣海;疫毒痢加大椎、十宣;噤口痢加中脘、內關;休息痢加灸脾俞、胃俞、關元、腎俞。此外,嘔惡加內關;裏急後重加中膂俞、長強;發熱加曲池;脫肛灸百會、長強。耳針:取大腸、小腸、直腸下段、下腳端、神門、脾、腎等穴,酌情選用3~5穴。急性痢疾用強刺激,每日治療1~2次;慢性痢疾用輕刺激,隔日1次。水針:用5%葡萄糖液20毫升,分注兩側天樞穴,每日1次。[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8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