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蔘散 2009年12月1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蔘散

處方

幹葛二兩,人蔘、白茯苓(去皮),各一兩;木香、甘草(炙)、藿香葉,各一分。

炮製

上件爲末。

功能主治

治中和氣,止嘔逆,除煩渴。治昏困多睡,乳食減少,及傷寒時氣,氣不順,吐利止後,躁渴不解。

用法用量

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七分,去滓,放溫服,不計時。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人蔘散

處方

幹葛60克 人蔘 白茯苓(去皮)各30克 木香 甘草(炙)藿香葉各15克

製法

上藥爲末。

功能主治

調中和胃,止嘔除煩。治脾胃不和,昏困多睡,乳食減少,及傷寒時氣,胃氣不順,吐利止後,躁渴不解。

用法用量

每服3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70毫升,去滓溫服,不計時侯。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聖濟總錄》卷一五六:人蔘散

處方

人蔘90克,陳皮(焙)90克,炙甘草90克,生薑(切片,焙)150克。

功能主治

補肺,溫肺。主肺氣虛損。

用法用量

上爲末,每服6克,滾開水調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

人蔘半兩(去蘆頭),桔梗3分(去蘆頭),當歸3分(銼,微炒),烏梅肉1分(微炒),地榆3分(微炙,銼),艾葉半兩(微炒),黃耆半兩(銼),龍骨1兩。

主治

小兒一切痢久不愈,腹痛多渴。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

人蔘半兩(去蘆頭),白茯苓3分,芎半兩,厚朴3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麥糵半兩(微炒),吳茱萸1分(湯浸7遍,焙乾,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1兩(煨,用皮),木香半兩,草豆蔻3分(去皮)。

主治

脾勞,四肢羸瘦,腹中冷痛,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2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用藥禁忌

忌生冷、油膩。

《醫方類聚》卷十引《神巧萬全方》

組成

人蔘1兩,厚朴(薑汁浸,炙)3分,白茯苓3分,木瓜3分,訶黎勒3分,木香3分,甘草1分(炙),草豆蔻半兩,乾薑半兩。

主治

脾胃冷熱氣不和,心腹虛脹,痰逆,少思飲食,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1錢,生薑、大棗湯調下,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

人蔘1分,木通(銼)1分,青鹽(研)1分,海金沙(別研)1分,莎草根(炒,去毛)半兩。

主治

沙石淋;妊娠子淋。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空心米飲調下。

製備方法

上藥除海金沙、青鹽外,搗羅爲散,合研勻。

《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

人蔘半兩(去蘆頭),麻黃半兩(去根節),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貝母1分(煨微黃),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主治

小兒傷寒,心胸煩悶喘促。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幼幼新書》卷十五引《莊氏家傳》

組成

人蔘(去蘆頭)1分,白朮1分,麻黃(去根節)1分,藿香葉1分,甘草(炙)1分,幹葛1分,石膏(透明)半兩。

功效

和氣止逆,止渴。

主治

小兒傷寒頭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盞,加蔥白1寸,豉30粒,煎5分,去滓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末。

《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組成

人蔘(紫團者)2兩,甘草(炙)2兩,前胡(去蘆頭)1兩,五味子(炒)1兩,桔梗(炒)1兩,木香1兩,大腹(銼)1兩,益智(去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山芋1兩,烏藥1兩,蓬莪術1兩,沉香(銼)1兩,薑黃1兩,檳榔(銼)1兩,白朮1兩,檀香(銼)1兩,莎草根(去毛)1兩,藿香葉1兩,白芷1兩,丁香皮1兩半,京三棱1兩半,丁香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白豆蔻(去皮)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功效

上引肺氣,補氣。

主治

三焦俱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水1盞,加生薑半分(切),同煎至7分,不去滓,食前溫服。

製備方法

上藥以京三棱、烏藥、蓬莪術、白朮等4味細銼。別用陳曲末,同4味藥炒令黃色,去陳曲,同餘藥爲散。

《聖惠》卷六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麻黃3分(去根節),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木通3分(銼),烏梅7枚(用肉,微炒),桔梗3分(去蘆頭),紫菀3分(洗,去苗土),桑根白皮3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半兩,款冬花3分。

主治

肺臟痰毒壅滯,氣逆咳嗽,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五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柴胡1兩半(去苗),白茯苓1兩,厚朴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白朮1兩,桔梗1兩(去蘆頭),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五味子1兩,黃耆1兩(銼),當歸1兩(銼,微炒),檳榔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3分,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

主治

脾胃氣久弱,肌體羸瘦;或加勞氣,大腸不調,有時痰逆,不思飲食,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

人蔘(去蘆)、罌粟殼(去頂蒂瓤,蜜炙)、阿膠(蛤粉炒成珠子)、糯米各等分。

主治

久痢不止。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1兩分作4服。每服水1盞,煎至7分,去滓,通口服。

《婦人良方》卷二十一

組成

黃耆1兩,人蔘1兩,草果仁1兩,厚朴1兩,附子1兩,白朮半兩,當歸半兩,白茯苓半兩,木香半兩,川芎半兩,桂心半兩,甘草半兩,陳皮3分,良姜3分,訶黎勒皮3分。

主治

產後虛羸,脾胃乏弱,四肢無力,全不思飲食,心腹脹滿。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1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得效》卷三

組成

人蔘1兩,白芍藥1兩,栝樓根1兩,枳殼(麩炒,去瓤)1兩,茯神1兩,酸棗仁1兩,甘草(炙)1兩,熟地黃2兩。

主治

飲酒房勞,酒入百脈,令人恍惚失常。

用法用量

上銼散。每服4大錢,水1盞,煎至7分,食後、臨臥溫服。

《聖惠》卷四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子芩半兩,桂心半兩,白朮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射干半兩,川升麻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紫石英1兩(細研如粉)。

主治

心氣不足,或喜或悲,時時嗔怒煩悶;或鼻衄,眼目黃赤;或獨言語,不自覺知。咽喉強痛,脣口乾燥,冷汗自出,驚悸心煩,面赤。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用藥禁忌

忌炙爆、熱面。

《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

人蔘半兩(去蘆頭),白朮半兩,半夏半兩(湯浸7遍,炒令黃),乾薑半兩(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半兩。

主治

小兒嘔逆。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薑少許,大棗1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千金翼》卷十六

組成

人蔘5分,當歸5分,天雄(炮,去皮)2分,前胡2分,吳茱萸2分,白朮2分,秦艽2分,烏頭(炮,去皮)2分,細辛2分,附子1兩(炮,去皮),獨活1分,防風3兩,麻黃(去節)3兩,莽草3兩,蜀椒(去目、閉口者,汗)3兩,桔梗3兩,天門冬(去心)3兩,五味子3兩,白芷3兩,芎1兩。

主治

一切諸風。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3次。中熱者,加減服之。若卒中風、傷寒鼻塞者,服訖覆取汗,即愈。

製備方法

上爲散。

《雞峯》卷十五

組成

人蔘3分,麥門冬3分,沉香半兩,桔梗半兩,鱉甲半兩,當歸半兩,白朮半兩,生乾地黃半兩,芎半兩,赤茯苓1分,阿膠1分,甘草1分,青木香1兩,陳橘皮1兩,黃耆1兩,菊花1兩。

功效

生肌肉,活血脈,除百病,進飲食。

主治

婦人產前產後虛風上攻,頭旋目暈,四肢少力,手足顫掉,肌肉瘦瘁,胸膈痞滿,臟腑不調,狀如虛勞,春秋發歇,寒熱作時,口苦舌幹,心忪短氣,咳嗽上喘,多驚愛睡,昏沉睏倦,嘔逆痰涎,不思飲食,腹脅脹滿,皆可治之。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老少可服。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聖惠》卷十八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赤芍藥1兩,柴胡1兩(去苗),白茯苓1兩,黃耆1兩(銼),牡蠣1兩(燒爲粉),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鱉甲1兩(塗醋,炙令微黃,去裙襴)。

主治

熱病後,虛勞盜汗,口苦,不得睡臥,四肢煩疼,舌幹卷澀。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

人蔘3分(去蘆頭),地骨皮1兩,赤茯苓3分,麥門冬2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蘆根2兩(銼),葛根3分(銼),黃耆3分(銼),川升麻1兩,黃芩半兩。

主治

消渴,口舌乾燥,煩熱。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淡竹葉20片,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方出《聖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八

組成

麥門冬1兩(去心),人蔘半兩(去蘆頭),黃耆3分(銼),赤茯苓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葛根半兩(銼),枇杷葉3分(拭去毛,炙微黃)。

主治

消渴,虛煩,口舌乾燥。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淡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五十五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黃芩1兩,赤茯苓1兩,栝樓1枚,枳殼1兩半(麩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

胃黃。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五十六

組成

人蔘(去蘆頭)1兩,茯神1兩,遠志(去心)1兩,赤石脂1兩,龍骨1兩,乾薑(炮裂,銼)1兩,當歸(銼,微炒)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白朮1兩,白芍藥1兩,熟乾地黃1兩,桂心1兩,防風(去蘆頭)1兩,紫菀(去苗土)1兩。

主治

心氣虛悸,恍惚多忘,或夢寤驚魘,腎氣不足。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1日3次。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白朮3分,麥門冬1兩(去心),地骨皮半兩,熟乾地黃1兩,黃耆1兩(銼),白茯苓1兩,甘草半兩(生,銼)。

主治

癰穴後,膿水過多,致內虛體熱。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遠志半兩(去心),當歸3分(銼,微炒),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細辛半兩,桂心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防風半兩(去蘆頭),龍齒1兩,菖蒲半兩,茯神1兩,黃耆半兩(銼),白朮3分,熟乾地黃1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

婦人血風氣,心煩驚悸,恐畏恍惚,神思不定,少欲飲食,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方出《聖惠》卷四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二○三

組成

人蔘3分(去蘆頭),白朮半兩,黃耆半兩(銼),茯神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乾薑半兩(炮裂,銼),桂心半兩,麥門冬3分(去心)。

主治

霍亂吐利,汗出心煩。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溫頻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十七

組成

人蔘3分(去蘆頭),黃連3分(去須),黃芩1兩,桂心半兩,栝樓根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

熱病,經吐下後,有餘熱,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十二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麥門冬半兩(去心),梔子仁半兩,茯神半兩。

主治

傷寒、發汗大下之後,餘熱不去,心中多煩。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千金翼》卷二十四

組成

人蔘1兩,乾薑1兩,白芷1兩,甘草1兩。

主治

寒熱,瘰癧在頸,脈如杏李。

用法用量

先食服方寸匕,以飲送下,1日3次;少小半匕。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七十四

別名

麥門冬湯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石膏1兩,前胡2分(去蘆頭),子芩3分,麥門半兩(去心),葛根半兩(銼)。

主治

妊娠三兩月,傷寒壯熱,嘔逆頭疼,不思飲食,胎氣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淡竹茹1合,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附註

麥門冬湯(《活人書》卷十九)。

《聖惠》卷八十一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黃耆1兩(銼),白朮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白茯苓半兩,木香半兩,芎半兩,草豆蔻1兩(去皮),白芍藥半兩,訶黎勒皮2分,桂心半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高良薑2分(銼),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

產後虛羸,脾胃乏弱,四肢無力,全不思食,心腹氣脹。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2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芎1兩,生乾地黃2兩,石膏2兩,甘草1兩(生,銼),知母1兩,黃耆1兩半(銼),黃芩1兩,前胡1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半(去心),赤芍藥1兩,枳實1兩半(炒微黃),川升麻1兩半,柏子仁1兩半。

主治

發背腫毒,寒熱疼痛,口乾心躁。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竹葉2-7片,小麥百粒,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幼幼新書》卷十六引《張氏家傳》

組成

人蔘1錢,貝母(去心,炒)1錢,款冬花1錢,半夏(水煮透,幹爲末,用薑汁作餅子,焙乾)1錢,甘草(炙黃)1錢。

主治

小兒虛熱,生涎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水4分,加杏仁2粒(去皮尖),同煎至2分,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聖惠》卷三十八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朮半兩,栝樓根1兩,黃芩半兩。

主治

乳石發動,虛熱煩悶,痰飲嘔逆。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聖惠》卷十三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赤茯苓1兩,神曲1兩(炒令微黃),麥糵1兩(炒令微黃),白朮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訶黎勒皮半兩,檳榔1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

傷寒後,脾胃氣不和,腹脹氣滿,噎悶食少。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十四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黃耆1兩半(銼),熟乾地黃1兩半,肉蓯蓉2兩(酒浸1宿,颳去皺皮,炙幹),五味子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柴胡1兩(去苗),桂心1兩,白朮3分。

主治

傷寒重病後,四肢沉困,肢體痠疼,翕翕少氣;或兩脅拘急,腰背強直,面少顏色,不能飲食,漸至虛羸。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5枚,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當歸3分(銼,微炒),草豆蔻3分(去皮),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朴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朮3分,大麥糵2兩(炒微黃),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

主治

虛勞,脾胃虛冷,食不消化,腹脅氣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製備方法

上羅爲散。

《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

人蔘1錢,木香(炮)1錢,白朮1錢,白茯苓1錢,山藥1分,白豆蔻1個(炮),附子(炮)1錢,甘草(炙)半錢。

主治

小兒髒寒泄瀉。

用法用量

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製備方法

上爲末。

《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柴胡1兩(去苗),地骨皮3分,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芎3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朮3分,赤芍藥1兩。

主治

虛勞羸瘦,身體疼痛,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用藥禁忌

忌莧菜。

《聖惠》卷四十三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白朮1兩,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赤),厚朴1兩半(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桂心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木香3分,桔梗1兩(去蘆頭)。

主治

心痛,痰飲多唾,不能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聖惠》卷四十六

別名

人蔘湯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乾薑3分(炮裂,銼),麻黃3分(去根節),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五味子3分,紫菀3分(去苗土),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

氣嗽,心胸滯悶,四肢不和。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2枚,煎至6分,去滓溫服,1日3次。

製備方法

上爲散。

附註

人蔘湯(《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普濟方》卷四○六

組成

人蔘3錢,蟬蛻(去足)15只,羌活2錢,防風3錢,當歸2錢,粉草2錢,全蠍10只,茯苓3錢,紅花3錢。

主治

赤遊丹。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用燈心、薄荷、生地黃同煎。

方出《聖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六

組成

鉛霜半兩(研細),黃連半兩(去須),栝樓根半兩,人蔘半兩(去蘆頭),黃丹半兩(炒令紫色)。

主治

消渴不止。

用法用量

入研了藥令勻。每服半錢,不拘時候,以溫水調下。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聖惠》卷五十二

別名

人蔘湯

組成

人蔘蘆頭半兩,恆山半兩,甘草半兩(生用),燈心3大束,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茶末2錢。

主治

瘧,往來寒熱。作時面色青黃。

用法用量

都以水2大盞,煎至1大盞,次入酒1中盞,更煎2-3沸,去滓,空腹分爲2服。每服藥後,取吐,吐了再服,以痰出盡爲度。

製備方法

上銼細。

附註

人蔘湯(《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聖惠》卷五十一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桂心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桔梗半兩(去蘆頭),川椒半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

主治

胸中積聚痰飲,時有嘔逆,胃氣不和,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

人蔘1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甘草(炙)1兩,白藥子2兩,白朮1兩,槐花半兩,白芷半兩。

主治

小兒木舌,日漸長大,滿塞口中及重舌。

用法用量

用薄荷汁調如糊,塗舌上,嚥下不妨,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散。

《局方》卷十

組成

幹葛2兩,人蔘1兩,白茯苓(去皮)1兩,木香1分,甘草(炙)1分,藿香葉1分。

功效

調中和氣,止嘔逆,除煩渴。

主治

小兒昏困多睡,乳食減少,及傷寒時氣,胃氣不順,吐利止後,燥渴不解。小兒宿有疳氣,心肺壅熱,內亡津液,煩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中盞,煎7分,去滓,放溫服,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末。

附註

《奇效良方》有生薑五片、紅棗一枚。

《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

人蔘半兩(去蘆頭),鉤藤半兩,赤茯苓半兩,犀角屑1分,山梔子1分,川升麻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

小兒壯熱,心神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方出《肘後方》卷三,名見《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

人蔘。

主治

卒上氣,鳴息便欲絕。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1日5-6次。

製備方法

上爲末。

用藥禁忌

忌腥、鹹。醋、醬、面等,並勿過醉飽。

《聖惠》卷十一

組成

人蔘(去蘆頭)1兩,木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桂心1兩,乾薑(炮裂,銼)1兩,當歸(銼,微炒)1兩,吳茱萸(湯浸7遍,焙乾微炒)1兩,檳榔1兩。

主治

陰毒傷寒,手足逆冷,心下煩滿。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頻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眼科全書》卷三

組成

人蔘、白茯苓、石決明(煉過)、草決明、白蒺藜、麥門冬、蟬蛻、菟絲子、黃芩、地骨皮、木賊草、牛膝、遠志、青葙子、枳殼、甘草、木通各等分。

主治

澀翳內障。

用法用量

以木賊草、淡竹葉煎湯調,食後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末。

《聖惠》卷七十八

組成

人蔘(去蘆頭)3分,續斷3分,白茯苓3分,黃耆(銼)3分,熟乾地黃3分,白朮3分,白薇半兩,五味子半兩,當歸(銼,微炒)半兩,芎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焙),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

產後虛乏,短氣咳嗽,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去心),石膏1兩,當歸1兩(銼,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栝樓根3(2)分,生乾地黃3分,柴胡3分(去苗),赤茯苓3分。

主治

產後煩渴,體熱頭痛,食少。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七十五

組成

人蔘3分(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知母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半兩(去心),黃芩半兩,大腹皮半兩(銼)。

主治

妊娠一兩月,惡聞食氣,手足煩悶。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方出《聖惠》卷四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二○一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白芍藥1兩,桂心2兩,當歸1兩(銼碎,微炒),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白朮1兩,高良薑2兩(銼)。

主治

霍亂,身體疼痛,四肢逆冷,服理中、四順不效者。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熱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衆方》

別名

人蔘湯

組成

人蔘半兩(去蘆頭),遠志1兩(去心),石菖蒲1兩。

主治

心臟虛煩,恍惚多忘,神思不寧。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中盞,加生薑3片,薄荷3-5葉,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散。

附註

人蔘湯(《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

人蔘3分,肉豆蔻(去殼,炮)2兩,烏賊魚骨(去甲)2兩。

主治

一切血痢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食前溫米飲調下。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濟總錄》卷六十九

組成

人蔘2兩,阿膠(炙蜜)1兩,甘草(炙,銼)半兩,黃耆(銼細)1兩半。

主治

吐血後虛熱,胸中痞,口乾。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溫糯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組成

人蔘2兩,白朮(銼,炒)2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銼)半兩,乾薑(炮)半兩,粟米1合。

主治

上氣嘔吐,或胸中痰飲,停積嘔吐。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用竹茹、生薑煎湯調下。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

人蔘1兩,白茯苓(去黑皮)1分,黃耆(銼,炙)1分,山芋1分,甘草(炙,銼)1分,烏藥1分。

主治

膀胱咳,咳而遺溺。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沸湯點,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

《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組成

人蔘8分,訶黎勒皮3分,枳殼(去瓤,麩炒)4錢,檳榔(銼)4錢,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丁香半兩,木香1分。

主治

脾臟冷氣,腹脹虛鳴,飲食不化,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用姜米飲調下,空心、食前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濟總錄》卷十九

別名

奇效人蔘散

組成

人蔘2兩,酸棗仁(微炒)1兩,杜仲(去皮,銼,微炒)1兩,黃耆(蜜炙,銼)1兩,茯神(去木)1兩,五味子半兩,熟乾地黃半兩,芎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秦艽(去苗土)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丹砂(飛研)半兩。

功效

鎮肝,去邪。

主治

肝痹氣逆,胸脅引痛,眠臥多驚,筋脈攣急。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溫酒調下,不拘時候,1日3次。

製備方法

上藥除丹砂外,同搗羅爲散,入丹砂研勻。

附註

奇效人蔘散(《醫燈續焰》卷十)。

《本草衍義》卷十五

別名

樗參散、人蔘樗皮散、樗白皮散

組成

樗根白皮1兩,人蔘1兩。

主治

大腸風虛,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疼痛,多日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空心以溫酒調服。如不飲酒,以溫米飲代。

製備方法

上爲末。

用藥禁忌

忌油膩、溼面、青菜、果子、甜物、雞、豬、魚腥等。

臨牀應用

髒毒:洛陽一女子,年四十六七,耽飲無度,多食魚蟹,攝理之方蔑如也。後以飲啖過常,蓄毒在髒,日夜二三十瀉,大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痛不堪忍。醫以止血痢藥不效,又以腸風藥則益甚。凡如此已半年餘,氣血漸弱,食漸減,肌肉漸瘦。稍服熱藥,則腹愈痛,血愈下;服稍涼藥,即泄注氣贏,粥愈減;服溫平藥則病不知,如此將期歲,醫告術窮,垂命待盡。或有人教服人蔘散。才一服,知;二服,減;三服,膿血皆定,自此不十服,其疾遂愈。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此手足陽明藥也。人蔘之甘,以補其氣,樗皮之苦,以燥其溼,寒以解其熱,澀以收其脫,使虛者補而陷者升,亦劫劑也。

附註

樗參散(《醫學入門》卷七)、人蔘樗皮散(《醫方集解》)、樗白皮散(《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史載之方》卷下

組成

人蔘7錢,茯神半兩,山藥半兩,白芍藥1分,黃耆1分,熟乾地黃1分,防風1分半,甘草1分(炙),官桂(去皮)1分半,天南星(炮過)2分。

功效

補心氣。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大棗少許、煎7分服。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史載之方》捲上

組成

人蔘半兩,當歸1分,桑寄生1分,白蒺藜1分,蓬莪術1分,芎1分,獨活1分,京三棱1分,甘草1分(炙),藿香4銖,五味子半兩,木香4銖。

功效

暖行肝氣。

主治

肺勝傷肝,腹痛,體重煩冤,胸痛引背而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加大棗2個,同煎8分服。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醫方類聚》卷一三三引《神巧萬全方》

組成

人蔘半兩,桂心半兩,葵子半兩,磁石(火燒紅,醋淬,研,水飛過)半兩,滑石半兩,川大黃(炒)半兩,膩粉半兩,木通半兩,琥珀半兩,木香半兩。

主治

石淋,水道澀痛,頻下砂石。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前以蔥白、燈心湯調下。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八十九

別名

人蔘湯

組成

人蔘(去蘆頭)1分,前胡(去蘆頭)1分,細辛1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1分,桂心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

主治

小兒肺寒,鼻多清涕,精神不爽,少欲乳食。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薑少許,大棗1枚,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粗散。

附註

人蔘湯(《聖濟總錄》卷一八○)。

《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神巧萬全方》

組成

人蔘、白茯苓、白朮、幹葛、陳皮(去白)、厚朴(姜炙)各等分。

功效

止吐瀉。

主治

小兒吐利,脾胃氣虛。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百沸湯點,量服。

製備方法

上爲末。

《普濟方》卷三十四引《聖惠》

別名

安神散

組成

人蔘1兩,白茯苓1兩,茯神(去木)1兩,丹砂(別研)5錢。

主治

膽虛,睡臥不安,多驚悸。

用法用量

每服1錢,粥飲調下,不拘時服。

製備方法

上爲末。

《袖珍》卷一引《聖惠》

組成

人蔘半兩,知母半兩,貝母半兩,半夏半兩,杏仁(生)半兩,馬兜鈴(去皮,用肉)半兩,麻黃(不去節)半兩,天仙藤2兩。

主治

諸咳嗽喘急,語言不出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八錢,水2盞,加烏梅1個,蜜1匙,煎至8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年久者4-5服,日近者3-4服。

用藥禁忌

忌酒、醋、雞、面、鹹、酸、生冷。

《博濟》卷一

組成

人蔘1兩,茯苓(去皮)1兩,白朮(米泔浸1宿)1兩,陳橘皮1兩。

功效

和氣溫中,安神魂。

主治

傷寒。

用法用量

上爲末。每服2錢,水1鍾,加生薑2片,煎至6分,溫服之,每日3服。

方出《博濟》卷一,名見《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別名

人蔘湯

組成

人蔘。

主治

吐血、咯血。

用法用量

每服1大錢,以雞子清投新水半盞調下。

製備方法

上爲末。

附註

人蔘湯(《奇效良方》卷五十)。

《千金》卷十六

組成

人蔘6兩,甘草6兩,細辛6兩,麥門冬7分,桂心7分,當歸7分,乾薑2兩,遠志1兩,吳茱萸2分,蜀椒3分。

功效

補胃虛寒。

主治

胃虛寒,身枯絕,諸骨節皆痛。

用法用量

食後服方寸匕,溫酒送下。

製備方法

上藥治下篩。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胃氣虛寒而用參、甘、姜、桂,椒、萸、志、辛,辛溫散逆,亦人所共喻。其外,當歸,麥冬,一以主身枯骨痛,一以滋諸味辛燥也。

方出《千金》卷二十五,名見《聖惠》卷三十九

別名

人蔘湯

組成

芍藥2兩,栝樓根2兩,人蔘2兩,白薇2兩,枳實2兩,知母2兩,甘草1兩,生地黃8兩,酸棗仁半升,茯神(《外臺》作茯苓)3兩。

主治

飲酒房勞,虛而受熱,積日不食,四肢中熱,飲酒不已,酒入百脈,心氣虛,令人錯謬失常;熱勞,心神煩躁,肢體痠疼,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分爲3服。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夏月耽嗜太過,令人錯謬失常,皆由精神血氣離散所致,故用芍藥、地黃滋斂陰津;人蔘、甘草培養陽氣;栝樓、知母解渴除煩;棗仁,茯神收攝精神;白薇、枳實宣通胃氣,虛火退而精津復,神氣安而錯謬除矣。

附註

人蔘湯(《聖濟總錄》卷八十七)。本方方名,《普濟方》卷引作“人蔘飲”。

《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

人蔘2兩,茯苓2兩,陳曲2兩,厚朴(炙)2兩,麥糵2兩,白朮2兩,吳茱萸2兩,檳榔8枚。

主治

虛勞,冷飲食不消,勞倦,噫氣,脹滿,憂恚不解。

用法用量

食後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2次。

製備方法

上爲散。

《聖惠》卷十五

組成

人蔘1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去心),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黃耆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草豆蔻1兩。

主治

時氣,大下後,胃氣虛冷,嘔逆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散。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