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 2009年01月0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前列腺癌在歐美是男性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發病率隨年齡增長,80歲以上檢查前列腺半數有癌病竈,但實際臨牀發病者遠低於此數,前列腺癌發病有明顯的地區和種族差異,據統計中國人最低,歐洲人最高,非洲和以色列居間,我國及日本等國家爲前列腺癌低發地區,但無選擇50歲以上男性屍檢前列腺節段切片發現潛化癌病竈數與歐美相近,因此有人認爲東方人癌生長比西方人緩慢,臨牀病例較少。另外前列腺癌與環境亦有關係。

診斷

前列腺癌起始時常無臨牀症狀,僅能在體檢時直腸指診發現前列腺結節。前列腺癌起始於前列腺外周帶,容易摸到。尿瀦留和血尿可能和同時伴有前列腺增生有關,癌引起排尿困難和血尿時常屬晚期。臨牀上有相當數目前列腺癌是前列腺增生手術標本病理檢查發現的,亦有很多病例因轉移症狀就醫。

前列腺癌的診斷有三個要點:①原發腫瘤;②淋巴結轉移;③遠處轉移。

(一)原發腫瘤 直腸指診發現前列腺結節,可通過tru-cut活組織檢查,或經直腸franzen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經直腸前列腺超聲掃描可瞭解腫物大小及範圍,正常前列腺回聲均勻,侵及包膜時界限不清。回聲改變亦可由於炎症和結石所致,應予鑑別。CT、核磁共振(MR),亦可瞭解腫瘤的病變範圍以及膀胱、精囊、淋巴結的病變。

(二)淋巴轉移 前列腺癌最先侵犯的淋巴結是閉孔-髂內鏈,實際上在閉孔處的淋巴結一般不受侵犯。臨牀上常將髂內淋巴結稱爲閉孔淋巴結,位於髂外靜脈內側,沿髂內血管走行是最重要的應清除淋巴結。

淋巴結轉移的診斷近年依靠CT及MR,但不能發現小病竈。淋巴造影可發現70%~90%的轉移。但假陰性和假陽性較高,近年較少應用。最有價值的診斷的改良的淋巴結清除術,即切除髂內外血管與閉孔間的淋巴結,作爲分期比較精確,可以避免既往清除髂血管,閉孔、盆壁、髂前淋巴結後所造成淋巴漏、淋巴腫、下肢腫等併發症,因爲即使廣泛的清掃並不能阻止已有的擴散。

(三)遠處轉移 靜脈泌尿系造影發現輸尿管梗阻時,說明腫瘤已侵犯精囊、膀胱頸和淋巴結,並有遠處轉移的可能。

骨轉移常見,僅次於淋巴結。全身同位素掃描增強而平片正常應想到是轉移。肺x線照相可發現肺轉移,常爲淋巴管擴散,結節狀少見。

血清酸性磷酸酶升高與前列腺癌轉移有關,但缺乏特異性。近年用放射免疫測定可提高其特異性。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單克隆抗體,前列腺抗原測定有待提高其特異性。C期前列腺癌20%~70%有酸性磷酸酶升高,有淋巴結轉移亦升高,如果持續升高則肯定有骨轉移。血清酸性磷酸酶,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升高者在手術後下降,是預後較好的象徵。在包膜內的前列腺癌酸性磷酸酶由前列腺細胞分泌,經前列腺導管排泄,前列腺癌時,癌細胞產生的酸性磷酸酶無導管排出或導管被癌病變梗阻,酶吸收入血循環,以至酸性磷酸酶升高。

通過以上檢查,前列腺癌即可分期,文獻統計A期佔10%~20%,B期25%,C期25%,D期35%,說明發現時半數以上已經不是侷限的病變。臨牀分期常低於實際病變範圍。

治療措施

前列腺癌的治療可分爲前列腺根治術、放射治療、內分泌治療和化學治療。主要根據腫瘤分期選用各種方法。Al期是前列腺增生手術時偶然發現的癌,病變侷限在3個高倍視野以內,多數分化良好,大部分病人病情穩定,約2/3不作治療者病變可緩慢發展,僅有1%左右可能死於癌。由於其預後良好,一般不主張行前列腺根治術或放射治療、內分泌治療。應定期隨診,行直腸指診和B超檢查,測定血酸性磷酸酶。A2期不作治療35%可擴展,應考慮行前列腺根治或放射治療。B期前列腺癌應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B1期多數分化較好,手術時可發現5%~20%有轉移淋巴結,根治手術後15年無癌生存的達50%~70%。B2期行前列腺根治術可發現50%已侵犯精囊,25%~35%有淋巴結轉移,如手術無轉移淋巴結,則86%癌病變侷限於前列腺。B2期根治術後15年無癌生存者25%,因此有主張同時進行放療。C期治療比較困難,半數盆腔淋巴結已有轉移,一般C期行根治手術者必須配合放療或內分泌治療,5年生存率60%左右。10年生存30%~36%,15年無癌生存者11%。D期主要用放射,內分泌和化學治療,5年生存30%左右,以下分別討論各種治療方法。

(一)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 主要適用於前列腺癌侷限在前列腺以內者,但沒有已侵犯精囊和淋巴結者經根治手術後獲長期生存。以前常用經會陰前列腺切除術,近年普遍採用恥骨後前列腺癌根治術,前列腺癌手術併發症有:陽萎、完全尿失禁、壓力性尿失禁、直揚損傷。尿道膀胱吻合口狹窄另外有切口感染,血栓栓塞、淋巴水腫等併發症。前列腺癌根治術的手術死亡率1%~5%。目前較廣泛應用的該手術即“保留神經的前列腺根治術”。                                      (二)放射治療 外照射80%~90%,A、B期前列腺癌可得到控制,失敗常因爲有轉移,10%爲局部照射無效,25%~30%兼有遠處轉移和局部無效。所用放射治療者70%在24個月內。5年無腫瘤生存率B期最高爲80%,C期最高爲56%,有統計腫瘤侵犯直腸、膀胱、盆壁、輸尿管無癌生存超過3年者。放射治療可緩解轉移骨痛。

放射治療的併發症:急性胃腸道反應爲30%~40%,常在第4周發生,包括腹瀉、直腸不適、裏急後重;約5%因而停止治療,慢性胃腸併發症爲慢性腹瀉,直腸潰瘍、狹窄和瘻道佔12%,泌尿系併發症有尿頻、排尿困難、血尿。有報告亦可引起尿道狹窄,尿失禁等,亦有外陰和下肢浮腫、陽萎等。

(三)內分泌治療 前列腺細胞的正常代謝功能依賴於雄激素,在前列腺內變爲雙氫睾酮,睾酮90%從睾丸產生,在血循環中睾酮57%結合爲性類固醇結合球蛋白,40%與白蛋白結合,僅3%爲遊離的功能性睾酮,進入前列腺細胞漿內,使之成爲雙氫睾酮,隨後與受體結合成複合物進入細胞核,結合於核染色質的DNA;激活的DNA產生mRNA,變應爲前列腺細胞蛋白的密碼,對其代謝極爲重要,前列腺內細胞對雄激素的信賴各不相同,癌細胞大多數信賴於雄激素,內分泌治療直接去除雄激素可抑制其生長。前列腺愈像前列細胞者愈依賴雄激素,未分化癌及導管癌常不依賴雄激素,內分泌治療無效。腎上腺分泌雄素烯二酮和脫氫異雄素酮,近年以爲這些雄激素對前列腺癌的發生和發展關係極小。

(四)睾丸切除術 睾丸切除可使血清睾酮從500ng/dI降至50ng/dl,從而有效地阻止了大多數依賴雄激素前列腺癌的代謝,使癌消退。睾丸切除術後可能出現陣發性發熱、出汗、陽萎等。

(五)雌激素 無論天然和合成的激素都可通過垂體性腺軸降低睾酮水平,抑制垂體釋放促性腺激素黃體化激素(LH),亦可增加性類固醇結合球蛋白,降低睾丸內睾酮的合成,增加垂體催乳素分泌,降低前列腺細胞內DNA合成,常用已烯雌酚每月lmg~2mg,可使睾酮達到去睾水平,對心血管系統有併發症,雌激素連續應用二年以上去睾成爲不可逆。

(六)抗雄激素藥物 它們主要作用是阻止雄激素作用於靶細胞,抑制前列腺細胞核的DNA合成。

(七)促性腺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 長期大量應用LHRH-A不僅會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過多,反而抑制垂體釋放促性腺激素,LHRH-A開始使Leydig細胞產生睾酮上升約3月~5月,以後下降21日~28日即可達到去睾水平。該藥優點是副作用少,無心血管併發症,停藥後睾丸功能有可復性。有時可用之檢查前列原癌對雄激素是否依賴,如依賴可繼續用藥或睾丸切除。LHRH-A常用藥爲Buserelin,一個月即可達到藥物去睾,近年在用常效緩釋LHRH-A,一次用藥有效期達1個月。

(八)化學治療 由於前列腺癌70%~80%左右依賴雄激素,故優先考慮內分泌治療,化學治療常用在內分泌,放射等治療失敗以後採用。

總之,前列腺癌的化學治療是不理想的,客觀腫瘤消退10%~15%,中間值約6個月,生存時間約8個月。

病因學

前列腺細胞爲何發展爲癌的原因至今尚未明瞭。1985年美國報告認爲癌基因是最重要的因素。病毒亦是可能的病因,性激素與前列腺癌的關係是衆所周知的,青春期切除阜丸不會發生前列腺癌,抑制雄激素可使前列腺癌消除。有統計青春期性活動與前列腺癌發病相關,青春期性激素過多是助癌因素。統計證明前列腺癌有家族性發病傾向。在環境因素中,現認爲鎘對前列腺癌的脂代謝和功能重要,加拿大Alberta地區有一村莊前列腺癌發病率極高,其飲水中鎘含量亦高,值得重視。

病理改變

95%以上爲腺癌,其餘爲移行細胞癌、鱗癌和肉瘤。前列腺癌從其腺胞和導管發生,常起源於外周帶(即老年時被增生的尿道周圍腺體所壓迫引起萎縮的部位)。前列腺任何部位都可發生癌,但絕大多數在外周帶的癌變。前列腺腺泡是從尿道向四周直線放射排列的結構,癌變時組織學差異極大,破壞了腺體的排列。前列腺癌細胞分級很難,因爲不同組織的細胞差異很大,常以其分化最差的細胞代表其生物學特性,影響預後。前列腺癌常爲多病竈,單個結節僅佔10%以下。

前列腺內神經束與腺泡相鄰,所以癌最常侵入神經周圍間隙,佔85%以上。前列腺癌的擴散可分局部、淋巴和血行三個途徑。

前列腺癌從腺泡發生後常向尿道方向擴展,前列腺泡膜是重要屏障,穿破包膜則預後不良。晚期腫瘤可侵犯尿道、膀胱頸和精囊,侵犯膀胱三角區引起輸尿管梗阻者亦不少見,一般不侵犯直腸。

首先侵犯的淋巴結是閉孔-髂內鏈,在閉孔處的閉孔淋巴結一般不受侵犯。骨轉移是最常見的血行播散,常見部位依次爲骨盆、腰椎、股骨、胸椎、肋骨。內臟轉移爲肺、肝、腎上腺等。死於前列腺癌者25%有肺轉移,但臨牀上發現肺轉移不足6%。

移行細胞癌和鱗癌<3%,常從前列腺導管末端的移行上皮覆蓋處發生,可與腺癌合併。平均發病年齡比腺癌者小10歲,酸性磷酸酶常正常,對放射及內分泌治療亦無反應,預後極壞。

預後

 D2期50%3年內死於前列腺癌,5年內80%死於癌,10年內90%死於癌。

任何內分泌治療後復發者,90%兩年內死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