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悬𤷍风
内悬𤷍风为病名。即里悬𤷍风。《重楼玉钥》卷上:“凡牙匡下浮肿为外悬𤷍。起生牙根内为里悬𤷍。红肿如蜒蝣样,渐次而长。”《重楼玉钥》卷上:“悬𤷍风……起生牙根内,为里悬𤷍。红肿如蜓蝣样,渐次而长。……生于内属恶证,却难治。”参见悬𤷍风:悬𤷍风为病证名。系牙龈肿胀为主症的病证。多由阳明胃火上灼所致。《喉风论》卷下:“此症生于牙床,初起生痰红肿,如蜒蚰状,以渐而长。发于牙床内者为内悬𤷍风,其患重;发于牙床外者,为外悬𤷍风,其患轻。”治宜清热泻火,消肿解毒。可选用清胃散、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
-
外悬𤷍风
外悬𤷍风为病证名。《重楼玉钥》卷上:“凡牙匡下浮肿,为外悬𤷍。凡外悬𤷍属善症,易治。”亦称外悬𤷍。悬𤷍风系牙龈肿胀为主症的病证。多由阳明胃火上灼所致。《喉风论》卷下:“此症生于牙床,初起生痰红肿,如蜒蚰状,以渐而长。发于牙床内者为内悬𤷍风,其患重;发于牙床外者,为外悬𤷍风,其患轻。”治宜清热泻火,消肿解毒。可选用清胃散、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
-
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指不因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眩晕、抽搐、动摇等风动之症。虚者称虚风内动,实者称热盛动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可分虚实,虚证有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实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
-
因风症
因风症为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谓患风病人目疾也。风在五行为木,在脏为肝,在窍为目,本乎一气。久风则热胜,热胜则血弱,风久必郁,郁则火生,火性炎上,故患风人未有目不病者。有血虚筋弱而振搐者;有不禁反伤精神及恣燥嗜热,助邪乖乱,清和融纯之气氤郁而为内障者;有风盛血滞结为外障,如胬肉等证者,…
-
波浪能
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稳定的一种能源。波浪能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它实质上是吸收了风能而形成的。能量传递速率和风速有关,也和风与水相互作用的距离(即风区)有关。信风区(赤道两侧30°之内)的低速风也会产生很有吸引力的波候,因为这里的低速风比较有规律。3m、周期为9s的波列,波浪功率可达17~
-
四物加二活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组成:四物(芍用赤)、加羌活、独活、延胡索、红花皮、青皮、香附、乌药、山楂、黑小豆。主治:产后沐浴后受风发热。各家论述:玉门进风,风自下焦而入,浴后受风,外则皮毛,下则产户,表里皆可受病。气行则血自散,血行则风自灭,理本一贯也。
-
比类
比类即类比法。出《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等篇。比,比较;例如眩晕、抽搐、肢体震颤等一类“动”的症状,其表现与自然界草木受风吹而动摇的现象相类似,故可将其病变机理类比为“风”,从而提出了“风胜则动”的病机理论。
-
葈耳散
《千金》卷八:方名:葈耳散组成:葈耳草(5月5日午时干地刈取,洗,晒干)。胃胀满,心闷发热;及三虫,肠痔。作散若吐逆,可蜜和为丸,每服10丸(准前计1方寸匕数)。附注:若身体有风处,皆作粟肌出,或如麻豆粒,此为风毒出也,可以铍针刺溃去之,皆黄汁出尽乃止。五月五日多取阴干之,着大瓮中,稍取用之。
-
定惊至宝丹
处方:树上鸣蝉(中伏前1日采,取全翅足,用纸包扎,挂于有风之处,不可浸雨,待至次年5月5日午时修合)1个,朱砂5分,麝香5厘。各家论述:蝉感风露之气以生,身轻音朗,得金气之发扬者,其蜕又象人身皮壳之肺经,故性能驱风热,定魂魄,义取金克木也;朱砂入心镇怯;此方定惊之至宝,保赤之灵丹,故赐其名曰定惊至宝丹。
-
鸡粪酒
别名:鸡屎白豆淋酒、鸡矢酒处方:鸡粪1升(熬令黄),乌豆1升(熬令声绝,勿焦)。功能主治:产后中风及百病,并男子中一切风。用法用量:鸡屎白豆淋酒(《圣济总录》卷一三九)、鸡矢酒(《济阴纲目》卷十二)。本方方名,《准绳·女科》引作“鸡矢醴”。盖肝主筋,风主气,气行血流,筋荣风散,故治一切百病。
-
迎风赤烂
迎风赤烂病名。《证治准绳·杂病》:“谓目不论何风,见之则赤烂,无风则否,与风弦赤烂入脾络之深者不同。夫风属木,木强土弱,弱则易侵,…赤者,木中火证;若痰、若湿盛者,烂胜赤;属今之睑缘炎。治宜疏风、清热、祛湿之剂。参见眼眩赤烂条。
-
避风如避箭
避风如避箭养生名言。谓风邪无孔不入,最易伤人,故避邪风如避利箭。如《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混俗颐生录》:“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陶真人卫生歌》:“尝闻避风如避箭,坐卧须当预防患,况因食后毫孔开,风才一入成瘫痪。”《孙真人卫生歌》:“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
-
风论篇
《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风为六气之一。风气中人则病。本篇主要讨论各种风病病理变化的特征,阐明“风者善行而数变”和“风为百病之长”的意义,故名。
-
折风
折风八风之一。指从西方来的风。《灵枢·九宫八风》:“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张景岳注:“西北方乾金宫也,金主折伤,故曰折风。”
-
实风
实风指与季节当令相合的剧烈之风。如春东风、夏南风、秋西风、冬北风等。《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灵枢·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
祛风法
祛风法祛除风邪的方法。用祛风药疏散表里、经络、脏腑间滞留的风邪。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宜散,内风宜熄。祛风法用于外风所致的病证。可分祛风除湿,疏风泄热,祛风养血,搜风散寒等法。详各条。
-
胃风
①风邪中于胃者。《素问·风论》:“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治宜祛风散寒,温中理气。《圣济总录·胃风》用豆蔻丸、白术丸。《宣明论方·诸证门》用胃风汤。②胃中积热生风者,以呕吐为主证。《赤水玄珠·呕吐秽门》:“胃风之症,治呕愈呕者是也。”
-
海流能
海流能是另一种以动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所谓海流主要是指海底水道和海峡中较为稳定的流动以及由于潮汐导致的有规律的海水流动。海水流动会产生巨大能量。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海流能属于世界上功率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浙江的舟山群岛的金塘、龟山和西候门水道,平均功率密度在20kW/m2以上,开发环境和条件很好。
-
餐泄
《证治准绳·杂病》:“戴云,餐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湿兼风也。”《张氏医通·大小府门》:“餐泄者,《史记》名回(迥)风,水谷不化,湿兼风也。风邪干胃,木来贼土,清气在下,升阳除湿汤。”《医略六书·杂病证治》:“餐泄,完谷不化,是火不生土也。”“餐泄,食不化,四神丸加木香、诃子。”参见迥风、飧泄条。
-
牙疼药
《青囊秘传》:组成:月石、火消、青盐、洋冰各等分。《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组成:荜茇4钱,白芷4两,冰片1钱,高良姜4钱,明雄4钱,细辛4钱,川椒4两。《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组成:荜茇5钱,赡酥5钱,川椒(炒)5钱,精盐(炒)5钱。功效:散风止痛杀虫。主治:胃热受风,风火牙疼,虫吃牙疼,凉热皆痛。
-
痰闭惊厥
痰闭惊厥病证名。见《串雅内编》。指风痰阻闭经络而引起的惊厥。症见牙关紧闭,双目上窜,四肢抽搐。多因患儿痰湿偏盛,蕴于肺胃,复为外邪所犯,或饮食所伤,邪从热化,热郁生风,风痰上扰清窍,扰及经隧所致。体实者,治宜镇风豁痰,用止痉散。体虚者,治宜化痰镇静,用六君子汤加僵蚕之类。参见痰闭条。
-
新制柴连汤
《眼科纂要》卷上:方名:新制柴连汤组成:柴胡、川连、黄芩、赤芍、蔓荆、山栀、胆草、木通、甘草、荆芥、防风。主治:目暴痒、暴肿、暴红、暴痛,1-2日后或畏风、畏明之甚,见风则痛如针刺,或泪下如滚汤者,此风而兼热也。
-
头偏痛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夫头偏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偏头痛又称头偏痛、偏头风。《兰室秘藏·头痛门》:“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痛于右者属痰,此风胜生痰也,治宜清痰降火为要,如贝母、二陈加芩、栀、甘菊之属。”
-
漏风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惰,不欲自劳。”《张氏医通·杂门》:“漏风之状,多汗,常不可以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急,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先宜五苓散热服取汗,后与黄芪建中加白术、泽泻。”参见酒风条。
-
苦参消石酒
处方:苦参、消石、好清酒。制法:先以清酒下消石,浸之14日或21日,然后与苦参同入酒瓮中,盛浸之7日。功能主治:赤白癞风。饮法:每服初7日,如半鸡子许,7日后可饮1升,任情饮之,空腹服之,1日3次。禁粘食、五辛、生冷、大醋、酪、白酒、猪、鱼、鸡、犬、驴、马、牛、羊等肉,皆为大忌,自余不禁。
-
目睛瞤动
目睛瞤动病证名。见《审视瑶函》:“目者肝胆。属风木二经,兼为相火。肝藏血,血不足则风火内生,故目睛为之瞤动。经曰:曲直动摇,风之象也。宜用四物益其血,加柴胡、山栀清其肝,阴血内荣,则虚风自息矣。”若兼他证,则随证加减用药。即睛动,详该条。
-
风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
-
黑风七
黑风七此药为萝蘑科植物青蛇藤(Periplocacalophylla)的藤茎。亦称“黑虎七”。叶对生,革质,披针形,全缘或略带波状,两面均有光泽。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深紫花,副花冠特别明显。蓇葖果近圆柱形。分布于新华、九冲等地。该药具有祛风除湿,散癌止痛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腰痛、痔伤、跌打损伤、骨折等。
-
豆酒
别名:大豆汤、大豆煎处方:大豆1升。功能主治:风气水肿,及妇人新产受风,短气咳嗽。卒身面肿满风虚,水气肿。男子女人新久肿,得暴恶风入腹,妇人新产上圊,风入脏,腹中如马鞭者,嘘吸短气,咳嗽。用法用量:大豆汤(《医心方》卷十引《小品方》)、大豆煎(《千金》卷二十一)。注意:肿愈后渴,慎不可多饮。
-
熏解汤
《辨证录》卷五:方名:熏解汤组成:石膏3钱,干葛2钱,甘草1钱,荆芥1钱,茯苓5钱,麦冬5钱。主治:春月伤风汗多,微发热恶风,口不渴。用法用量:水煎服。不知伤风多汗,乃风煽之也,此用之以散其风,风息而火亦息;况用石膏以泻胃火,火静而汗自止;又得麦冬以滋其肺,茯苓以利其水,甘草以和其中,安得而出汗哉!
-
风寒两伤荣卫证
风寒两伤荣卫证为病证名。风寒之邪伤于卫分、营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注解伤寒论》卷三注云:“此中风见寒脉也。《伤寒论条辨》卷三:“中风者,单只卫中于风而病也;风寒两伤营卫等说,后世医家持有异议。
-
扁担藤
拼音名:BiǎnDɑnT nɡ别名:扁藤、大芦藤、铁带藤、过江扁龙、扁骨风、腰带藤、羊带风来源:葡萄科崖爬藤属植物扁担藤Tetrastigmaplanicaule(Hook.f.)Gagnep.,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辛、涩,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风湿骨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半身不遂。水煎或浸酒服。
-
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为病机。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筋脉失养,出现眩晕、抽搐、昏仆及口眼 斜、两目上视等神经系统症状。因其似风象的急骤、动摇和多变,故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
风惊恐
风惊恐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惊恐者,由体虚受风,入乘脏腑,其状如人将捕之。心虚则惊,肝虚则恐,足厥阴为肝之经,与胆合,足少阳为胆之经,主决断众事。心肝虚而受风邪,胆气又弱,而为风所乘,恐如人捕之。”治用牡蛎汤、龙齿汤、龙骨汤等方。
-
小儿病原方论
《小儿病原方论》儿科著作。卷一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重点叙述小儿护理;如将辨小儿指纹的“风、气、命”三关改为“气、风、命”三关。即以食指初节为气关,中节为风关,末节为命门。且云:“初得气关病易治,传入风命便难陈”。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痘诊方论》合刊出版,书名为《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
打窝风
打窝风为病名。即疠风中的亸曳风。亸曳风即疠风伴发抽搐者。见《解围元薮》卷一。
-
四灵丹
《圣惠》卷九十五:组成:硼砂3两,水银1两,朱砂1两,硫黄3两。主治:筋有风,角弓风,肾脏风,热毒风,皮肤风,大风,感厥风。10日后加至5丸。用药禁忌:忌羊血。
-
实火眩晕
证见暴发眩晕,口渴引饮,大便燥结,脉洪数。《症因脉治·火冲眩晕》:“言风主乎动,木旺火生,则为旋转,此五志厥阳之火上冲,而为实火眩晕之症。”《杂症会心录·眩运》:“若实火眩运者,其人必强健,其症必暴发,其渴必引饮,其脉必洪数,其呕酸苦水之味,运稍定;治宜三黄汤、竹叶石膏汤等条。
-
蚂蚁丹
蚂蚁丹病证名。小儿丹毒之一。《幼科金针》:“小儿三焦风热,乘于肌表,风动火生,风火相搏,自发寒热,遍身如丹,似痧非痧,斑如雪片,上有风粟,发之多痒,烦渴焦躁者,蚂蚁丹也,以化斑解毒汤主之。”
-
秤钩风
《全国中草药汇编》:秤钩风:拼音名:Ch nɡGōuFēnɡ别名:穿墙风、九层皮、土防己、蛇总管[海南]来源:防己科秤钩风属植物苍白秤钩风Diploclisiaglaucescens(Blume)Diels,以藤叶入药。性味:微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用于风湿骨痛,胆囊炎,尿路感染,毒蛇咬伤。5钱,水煎服。
-
山甘草根
出处:《闽南民间草药》拼音名:ShānGānCǎoGēn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毛玉叶金花的根。性味:《闽南民间草药》:甘,平,无毒。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产后风,腰骨酸痛,乳痈。附方:①治小儿疳积:山甘草根洗净切片,晒干研末。(《闽南民间草药》)②治妇女产后风:山甘草鲜根,洗净,酒炒,浓煎服。合猪赤肉或鸡炖服。
-
湍流扩散
水蒸汽、二氧化碳、氧等物质自生物体或向生物体扩散时,其分子扩散速度非常缓慢,特别是在水中更缓慢,仅万分之一的速度,实际上扩散等于零。湍流扩散是由于平均为±0的上下方向的风所引起的,而通常方向的风超越一定限度是必要的,在流体力学上是以雷诺(Reynolds)数来表示。
-
张文仲
张文仲为唐代医学家。医著不多,且已散佚,《太平圣惠方》曾载有张文仲救妇人横产手先出,诸般药符不效,文仲以灸右足小趾尖三壮立产,可见他对针灸之道颇有造诣。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与当时名医李虔纵、韦慈藏为当时之三大名医。所撰有《疗风气诸方》、《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随身备急方》等,均佚。
-
生荣
生荣为滋生而茂盛之意。《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
-
大效洗轮散
处方:仙灵脾叶(去梗)、秦皮、黄连、槐花各等分,生犀角(镑)少许。砂铁等物入目,上三两次,自然退在水中。功能主治:退翳膜,去瘀肉。风砂、铁屑、瓷末入目涩痛。用法用量:如风毒眼,每次用半钱,水1盏,煎至7分,放热洗之,每服可经3次。摘录:《博济》卷三
-
齿音离
齿音离病名。系指因牙齿稀疏,说话时齿疑中有如风过的声音。《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齿音离者,是风冷客于齿龂间,令齿龂落而脓出,其齿则疏,语则齿间有风过之声,世谓齿音离也。”
-
目连劄
目连劄为症状名。又名眼睫连劄。《小儿药证直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治宜清肝祛风,用柴胡清肝散。如目劄面青,食少体倦,为肝气乘脾,宜平肝健脾,用五味异功散加白芍、柴胡、生姜,实者去参,加赤芍、羌活、蝎梢。
-
眼寒
眼寒证名。系指眼部畏惧风寒的证候。《素问·风论》:“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临床上应详细审症求因,辨证用药。
-
蚕沙蒸方
处方:醇酒3升,蚕屎5斗。功能主治:风冷气闭,及近感瘫风人。用法用量:于暖室中,铺于油单上,令患风冷气闭及近感瘫风人,就所患一边卧,看温热厚盖覆,汗出为度。若虚,人须常在左右,防大热昏冒。仍令头面在外,不得壅覆。未痊愈,间再作。摘录:方出《本草衍义》卷十七,名见《串雅外编》卷二
-
秦鸣鹤
秦鸣鹤为唐代著名针灸家。唐高宗的侍医,妙于针术。据《谭宾录》载:“高宗患风脑头痛,目不能视,诸医不效,鸣鹤为刺百会、脑户出血,豁然痛止目明。”高宗患头风,头眩,目不能视,诏鸣鹤诊视。鸣鹤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可愈。”